APP下载

英汉照应衔接差异与语篇翻译

2011-04-1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人称第三人称代词

彭 静

(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100)

一、语篇翻译观

篇章语言学兴起之前,传统的翻译研究还囿于原文与译文字句上的比较,在词句层次上寻找翻译规律,在词句层上评判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以词句层为准定译者的成败优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随着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广泛地引入到翻译研究之中,众多翻译研究者开始认识到翻译活动要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语篇。由此提出译者的视野应该从字句扩展到句群、篇章等大于句的单位,凸显不同语言层级上翻译操作的特点。强调篇章——一项翻译任务所处理的语篇整体——是翻译操作的最终决策层级[1]。

语篇翻译观提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原文文体、作者写作风格等。在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上,则必须理解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落及段落与段落和篇章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然后再用相应的目的语手段来传达。因此,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可以克服传统翻译从字词句层次寻求对等的局限性,从而在整体上使译文语篇更加连贯、流畅、统一。

二、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差异对比

衔接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语篇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韩礼德和哈桑在其著作《英语的衔接》中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又分为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个小类[2]。在汉英语篇翻译转换中,照应衔接因为中英两种语言在语言本身、使用习惯和文化心理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是最具研究价值的语篇现象。

(一)人称照应。中英语篇中人称照应的第一个显著区别是使用频率的差异。尤其是第三人称单数“他、她、它”的使用频率上。英语语篇中必须用“he,she,it”来指前或指后,以衔接句子,中文语篇却有一种对第三人称单数排斥的传统。如例1:

例1 这一天,知县坐堂,审的是三件。第一件“为活杀父命事”,告状的是个和尚。这和尚因在山中拾柴,看见人家放的许多牛。内中有一条牛见这和尚,把两只眼睁睁的只望着他。和尚觉得心动,走到那牛跟前,那牛就两眼抛梭的淌下泪来……

There were three cases that day,the first involving the murder of a man’s father,the plaintiff being a monk.This monk stated that he had been gathering firewood on the mountain when he notices that one of the cows grazing there kept staring fixedly at him.Strangely moved,he went up to the cow,whereupon tears gushed from the beast’s eyes...

在汉语语篇中,原文中使用的原词复现“和尚-这和尚-这和尚-和尚”作为衔接手段,而英语译文却以人称照应衔接链“monk-he-him-he”衔接整个语篇。除了原文的第一个“和尚”译为“monk”,后文均以第三人称主格或宾格形式“he”和“him”回指。

在汉英语篇翻译转换中,汉语语篇中大量的原词复现衔接手段都必须转换成英语语篇的人称照应衔接链。这是造成英语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对应汉语语篇的原因之一。左岩曾以朱自清先生的中文原文《背影》及其对应英语译文语篇为例做出过统计。其中原文中人称照应总数为42处,其中第三人称照应为36处,而英语译文语篇中总人称照应数为80处,其中第三人称照应数为61处。意即,英语语篇中的人称照应总数和第三人称照应总数几乎是对应中文语篇的两倍[3]。

中文对第三人称单数的排斥传统有其语言发展上的根源。“他”这个词在先秦两汉不作第三人称代词,只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或“别的”,表示他称或无定指称。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起源于唐代。但是,在唐代由于“伊”“渠”的运用仍然处于优势,所以“他”的这种用法还不多见。大约在盛唐以后,才最后完成这个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变的过渡阶段。直到宋代以后,“他”才成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基本形式[4]。而到了“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适逢大量西方文献的译介高潮,“他”作为第三人称单数才分化出了专用于女性的“她”。

除去中文第三人称代词的语言历史发展原因,汉语语法的特殊性也使得汉语语篇中人称照应的衔接方式独具特色。众所周知,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的语言,且主题和述题之间没有语法限制,这就使得汉语语篇常常用零回指(zero-anaphora)的形式代替人称照应衔接。而英语是一种主语突出的语言,在主语显著的语言里,主语和谓语之间却有某种形式限制,如人称、性、数方面的一致等。因此英语中一般缺乏使用零式回指的必要条件,而只能使用人称代词的照应衔接形式。如例2:

例2 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Ф心里不喜,Ф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Ф丢过一边不看了。Ф又坐了一会,Ф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Ф心里又想到:“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

Commissioner Zhou picked up Fan Jin’s essay and read it through.But he was disappointed.“Whatever is the fellow driving at in this essay?” he wondered.“I see now why he never passed.” He put it aside.However,when no other candidates appeared,he thought,“ I might as well have another look at Fan Jin’s paper,if he shows the least talent;I’ll pass him to reward his perseverance.” (杨宪益,1999:63)

以上中文原文语篇中一共有六处零回指,这是因为原文整个段落句子的话题都是关于同一个人周学道,且这些句子都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从而构成了一个话题链,在这样的汉语篇章中就常常使用零式回指,将每一个分句的重复主题省略。对于汉语读者,零式回指并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因为省略掉的主题都暗含在行文中。但是在译文语篇中,零式回指却必须按照译文的衔接机制,在正确理解原文语义的基础上重构语篇,增添出相应的人称代词,使其形成人称照应衔接链,才能让译文语句合符语法规范,也让整个语篇行文通顺,流畅。

(二)指示照应。

第一,“这/那”与“this/that”。一般来说,汉英语篇中分别使用“这”、“那”及“this/these”来指称相对距离。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的距离,“这”一般指称较近的事物,“那”一般指称较远的事物。但是在汉英语篇翻译转换中,指示照应并非只根据语义上的“这”与“this”,“那”与“that”严格对照。在很多情况下,中文语篇的“这”需要根据另一种衡量尺度调整为“that”。

在汉语语篇中,“这”可以用来指称上文中才提到的人、物或刚发生过的事,而在英语中却必须用that,如例3:

例3 周进又不好问他,批完了仿,依旧陪他坐着。他就问到:“方才这小学生几岁了?”周进道:“他才七岁。”王举人道:“是今年才开蒙?这名字是你替他取的?”

When Zhou Jin had finished correcting the exercise and sat down again as before,Wang Hui asked,“How old is that boy?”

“Seven.”

“Did he start school this year?Did you choose that name for him?”(杨宪益,1999:47)

原文中“这小学生”指的是来向私塾先生周进交完作业刚离开的学生梅玖,“这名字”指的是王举人在梅玖离开后询问了梅玖的名字。虽然在周进和王举人对话的时候梅玖已经不在场,但王举人仍然连用了两个近指,仿佛梅玖依然在谈话现场。但是在英语译文中,两个“这”都译成了“that”,这是因为根据英语的指示系统来判别的话,梅玖既然已经不在场,或者问题已经问过了,就离现在有了一段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顺理成章地就变成了远指。

在汉语语篇中,“这”同样用于指称发生已久,几个月,几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之前发生过的事。如例4:

例4 周进道:“老先生,梦也竟有准的。前日晚生初来,会着集上梅朋友,他说也是正月初一,梦见一个大红日头落在他头上,他这年就飞黄腾达的。”

“Some dreams do come true,though,”said Zhou Jin.“The day that I arrived here,Mr.Mei told me that one New Year’s Day he dreamed that a great red sun fell on his head,and that year,sure enough,he passed theprefectural examination.”(杨宪益,1999:49)

上例原文中的“这年”实际上已经是数年前。如果按实际的时间距离来计算,理应用远指“那”。但是,汉语使用者往往能化远为近,用近指词替代“那”来指较远的事物。虽然几年前是一个较远的时间概念,但由于叙述者对所述内容印象深刻且无限向往,因而在心理距离上任然感觉很近,所以用了近指来回指几年前发生的事,而相应的英语译文中则必须用远指“that”。

正如许余龙指出的那样,英语中的 “this/that”表达的距离概念比较接近实际的时空距离,而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在表达时空距离时往往受心理的影响[5]。这一个心理影响的差异是汉英语篇翻译转换中的重要重构标准。

第二,定冠词the。英汉语指示系统最大的不同是英语中用the来表示定指,而汉语却没有专门的定指词。汉语语篇中要表示定指的时候一般可以用“这”、“那”加上原词重复或是用零回指来衔接上下文,如例5:

例5 船摇着行了有几里路,一个卖菱的船,船上一个小孩子摇近船来,……两公子在船舱内伏着问那小孩子道:“你在那村里住?”那小孩子道:“我就在这新市镇上。”

Their boat had gone several miles when they met another boat loaded with water chestnuts,manned by a small boy.

The brothers asked the boy from the widow,“Where do you live?”

“In New Market,” said the lad.(杨宪益,1999:239)

原文的衔接是由两个“那”加上原词复现“小孩子”来实现的,而英语语篇中重复出现的同一特指只能用定冠词。英语通过定冠词回指来照应上文出现过的人或物,实现语篇的衔接。而汉语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定指词,要表达定指概念时很多时候只能在名词原词复现前辅以“这/那”来作为一种定指的标记。

三、结语

由于中英文各自的语言发展历史,用语习惯、语法规范及语言使用者在文化心理因素上的不同,中英文的照应衔接手段在某些方面也显示出较大的差异。照应衔接通过各种具有照应作用的语言成分在上下文中产生相互参照或解释关系,从而使语篇前后承接。因此,译者对汉英语篇中照应衔接的翻译一定不能亦步亦趋于原文的字句,将原文的照应衔接手段照搬到译文中,而应将视野扩大到超句层面,首先从语篇层面对原文的照应衔接做出考察,注意到中英文照应手段的差异之处,再按照译语的表达习惯重构出合符译语语言规范的译文。

[1]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左岩.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3):37-41.

[4]王力.汉语史稿(第二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吴敬梓.儒林外史[M],杨宪益 戴乃迭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人称第三人称代词
拼图
代词(一)
代词(二)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