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腐败心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2011-04-11张小浩
张小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党建园地·
官员腐败心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张小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腐败心理是支配腐败行为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贪婪心理、从众心理、失衡心理、侥幸心理、移情心理和双面心理。要有效地预防和消除腐败心理,必须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廉政心理教育力度,提高官员的心理素质,为官员恪尽职守、拒腐防变构筑牢固思想防线。
腐败心理;心理健康;心理防治
腐败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腐败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各类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官员腐败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官员违纪和腐败行为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心理因素占据很大方面。腐败官员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除了放松思想改造,理想信念动摇,以及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和制约等因素外,面对种种诱惑的存在,官员本身的腐败心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反腐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加强制度监督、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对官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剖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腐败心理概述
腐败心理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支配腐败行为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腐败行为是腐败主体在腐败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实施的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是腐败心理作用于腐败主体的结果。腐败心理与腐败行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没有腐败心理也就没有腐败行为,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腐败心理的形成是腐败主体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在动因看,它与官员个人的不良认知、性格缺陷、人格异常、意志软弱有直接关系。同时,在腐败心理的形成及腐败主体实施腐败行为的过程中,外因始终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如实施腐败行为的情境,工作单位监督的缺失,家庭人员不断的怂恿,不良的社会风气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腐败主体,在腐败心理的支配下,从而顺利地完成腐败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消除腐败行为,就必须认真研究官员腐败心理形成的温床以及相应的对策。
二、官员腐败心理的表现
官员的腐败心理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1.贪婪心理。贪婪心理是一种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利己主义心态。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官员走上违法违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
官员由于手中拥有权力,在面对金钱、美色、权力等的诱惑时,如果任凭贪婪之心膨胀,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便会以权谋私满足不良需求。在得到权钱色满足的同时,贪婪心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腐败程度则会进一步升级,而人的贪心一起,就如同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贪得再多,也没有满足的时候,直到东窗事发而后悔不已。如安徽省亳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原支队长白玉岭,基本上只要有人行贿,小到千余元的商场购物券,大到几十万元的贿赂款,他是来者不拒,毫无顾忌,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人打开方便之门。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掌握一定职权的官员,看到周围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自己为了不被周围人孤立,于是开始产生一种对其认同、向其模仿的不良心态。受此影响官员的心态开始慢慢发生变化,经历了一个从看不惯到跟着干再到顶风作案的过程。
大量案例显示,在同一单位、同一小团体内,查出腐败分子时往往会“拔出萝卜带出泥”,会有一连串的“窝案”、“串案”,这里面的腐败分子绝大部分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者。他们往往认为,大家都在捞钱,只不过权大的多捞、权小的少捞,自己又何必清高呢?于是,上行下效,同流合污,一个个卷入腐败的漩涡。如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书记李大伦被双规后,紧接着从市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到副市长,几乎“无一幸免”,一个个如多米诺骨牌般齐刷刷倒下,落马贪官达158人之多,对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3.失衡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对人对事的看法、信念、观念等。当一个人的认知因素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处于不协调状态时,他就会感到焦虑、紧张和痛苦;于是他就会改变其中不协调的认知因素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便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而保持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官员走向质变的催化剂。
一些贪官热衷于与社会上发了大财的人攀比,看到别人有巨额存款、高档住宅、美貌女子,觉得别人活得比自己风光,便背弃了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的信念,想方设法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聚敛财富,腐化堕落。如重庆万州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局长余天奇忏悔说:“自己多年来辛勤工作,为百姓做出了一定贡献,所过的却仍然是一种清贫生活。想到那些仅两三年就发达的暴发户们对社会的贡献未必比我大,却天天肆意挥霍无度时,我心理不平衡了。”心理失衡使其迅速滑向腐败的深渊。
4.侥幸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行为的后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大高于受到的惩罚时,并且在他之前类似行为在逃避处罚方面都获得成功时,就会促使其实施这种行为,这种心理状态就是侥幸心理。
监督的缺失、惩罚的乏力,很容易使贪官们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免受处罚。正是在这种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官员很容易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情,而且一旦得逞,就极易造成侥幸心理恶性膨胀,进而在行为上更加放纵,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如安徽省淮北市原副市长王汉卿忏悔说:“尽管每次收人家钱时,我心里也忐忑不安,怕违纪违法,但每次都是侥幸心理占了上风,认为人家既然送礼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送过礼后不会胡乱讲,不会出问题。”侥幸心理在其腐败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5.移情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德佛提出的ERG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当一个人在某一较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就会有所增加,这种心理称为移情心理。比如,如果一个人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增强他对得到更好的工作条件或更多的金钱的愿望。
对很多腐败案件的研究表明,一些腐化堕落的官员往往存在“移情别恋”心理,有的因为对仕途不满,自认为升官无望,于是便将求官的需要转向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有的存在对即将失去权力及其附带利益的移情心理,比如一些临近退休晚节不保的领导干部(“59岁现象”)不能正确对待面对权力即将移交的现实而转向退休之先大捞一把。如重庆市原司法局局长文强,在悔过书中把自己腐败的原因归结为仕途多年原地踏步,没能升官,思想上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情绪,升官不成,就乱用权,升官不成便腐败。
6.双面心理。从近年来查处的贪官身上,可以发现一个共同规律:大凡贪官都是双面人,存在双面心理,具有双重人格。一面是人民公仆的典型,是无私奉献的模范,表面大谈廉洁;另一面却暗地里贪财贪色、贪名贪利,以权谋私,胡作非为。
这种两面性的突出体现就是官员台上道德文章,台下男盗女娼;台上台下两个形象,人前人后两种表现。如浙江省原纪委书记王华元,在东窗事发前两天还在反腐倡廉大会上慷慨陈词:“反腐倡廉是全社会的事。公开是监督的前提,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大贪官成克杰更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想到广西还有一百万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是觉也睡不好呀。”这种人格的两面性在群众中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官员腐败心理的防治对策
健康从政,对官员是一个基本要求,它不仅是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正确实施廉洁从政行为、成功履行人民公仆职责的基本前提。拥有健康的心理,消除腐败心理滋生的温床,不仅事关官员的成长和进步,而且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与发展。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官员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评估调节体系,使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官员的心理素质,为官员的健康心理构筑牢固的防线,远离腐败心理的侵扰。
1.加强廉政心理教育,关注官员心理健康。目前我国现行的官员培训往往侧重于政治说教,官员心理健康的关注还仅停留在表层阶段,很少有实质性的举措。因此,要大力加强官员廉政心理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不同官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举办健康心理的专题讲座或培训班,指导和帮助官员培养廉洁从政的心理意识。要通过加强廉政心理教育,促使广大官员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面对权钱色等诱惑时,使官员学会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调整好激动浮躁的情绪,增强心理的自控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的影响,克服贪婪、从众等不良心理,保持健康廉洁的心态。
理想、信念、价值观,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对官员进行经常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广大官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增强党性,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使每个官员都能够从心理上远离腐败,并逐渐使他们形成一种疏远腐败、憎恶腐败的心理,从而实现由“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到“不想腐败”的转变,以达到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心理的目的。
2.重视开展心理训练,提高官员心理素质。现阶段我国官员的选拔、培训多侧重于政治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普遍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些官员缺乏艰苦历练,心理自控能力有限,禁不起权钱色的诱惑和困难的挑战,很容易陷入腐败的漩涡。因此,要把对心理素质的考察了解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训练,提高官员的综合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官员的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获得显著提高的过程,强化心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官员的心理自控能力,对防治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腐败现象的实际情况,要重点开展如下心理训练:认知训练。在各种诱惑和困难挫折面前,引导官员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形成合理的认知思维方式。意志力训练。通过创设情景,在各种腐败诱因的影响下,锻炼官员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自制力。人际关系训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锻炼官员审慎交友、净化朋友圈的能力,处理好与家人、同事、朋友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训练。面对工作压力和不良诱惑时,引导官员注重心理调节,进行合理宣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3.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减轻官员心理压力。根据官员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科学化的官员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机制。通过为官员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聘请心理咨询或治疗专家等措施,向心理压力过大的官员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等服务,帮助具有抑郁、焦虑、厌烦等倾向的官员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誉和地位,解开他们心中的迷惑,释放他们心中的压力,引导他们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安心工作,防止出现心理失衡、职业倦怠、贪污受贿等不良现象,采取合理的措施减轻官员的心理压力。比如目前绝大多数公安机关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设立了警察心理咨询热线,配备了专、兼职的心理咨询师,专门为广大民警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疑难问题。
同时,要把握关键环节,加强官员心理干预和矫正。要根据不同官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特别是在岗位变化、职务升降、仕途遇到挫折、临近退居“二线”等关键时机,要注意增强预警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引导官员正确对待荣誉、权力和利益,正确对待诱惑、困难和挫折,努力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和谐和心态平衡。
4.正视自身心理问题,培养完善健全人格。由于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当意识到自己出现不良心理问题而自身又无法摆脱时,许多官员并不愿意去寻找心理方面的专家来为自己减压,而是一个人默默地闷在心里,特别是有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的曲解更是让官员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这样就使官员的身心状态总是处于恶性循环中,走在不能自控的边缘,一旦受到外界各种腐败诱因的刺激,就会增加腐败的可能性。
因此,广大官员要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正视自身心理问题,注重自身心理调节,保持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消除贪婪、失衡、侥幸等不良心理,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同时要像对待感冒一样对待自身的心理问题,在发现自己不能调节和控制时,要及时寻找专业咨询机构的帮助,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630.9
A
1008-8520(2011)02-0063-03
2010-12-10
张小浩(1987-),男,湖北随州人,犯罪学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那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