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者从政”的利弊探讨

2011-04-11杜宝青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政界从政学界

杜宝青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科社新探·

“学者从政”的利弊探讨

杜宝青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学者型官员逐渐增多,“学者从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要研究学者从政的利弊,以及如何推行学者从政的干部选拔方式。此种选拔方式虽然利弊共存,但只要把握适当的选拔数量和遵循科学的选拔原则与程序,并在实践中予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它依然是选拔干部的一种有效方式。建立学者从政的制度化体系,是新时期推行“学者从政”的客观要求与重要保障。

学者从政;优势;弊端

“学者”,指从事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研究且在其研究领域有一定造诣及独到见解的人,他们的思想与成就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从政”一词中的“政”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很多人将“政”狭义的理解为“政府”;而笔者认为,“政”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指政府机关,还包括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在广义的范围内,“从政”指的是“参与政治事务”或者“从事政治活动”。“学者从政”,是指学者不再从事科研工作,而是转向政治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者或者决策机构的“智囊”。

学者从政,自古有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学者从政的事例不胜枚举,因而这并非今天才出现的新现象。但是近年来,由于学者型官员的逐渐增多,学者从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党政机关对高级知识分子价值与地位的认知更加清晰,政界与学界之间逐渐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1]。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政界与学界的任务区分也越来越精密,但这并不意味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与共性。学者从政虽然不是新时期的创举,但它有利于实现政界与学界之间的“互利共赢”,符合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学者从政的优势

学者从政能够有效地促进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科学理论与技术的指导下进行政治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而通过社会实践又可以检验和进一步完善学者的学术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这就需要领导者具备更加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有效地推行学者从政的干部选拔方式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作用,它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便于党政机关更加灵活地选拔优秀人才。

1.学者从政有利于提高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学者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储备了丰硕的理论知识,培养了熟悉的业务技能,对所研究的行业发展或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学者从政以后,成为党政机关领导层中的一员,便于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与专业知识,围绕各自所负责与分管的中心工作发挥专业优势,科学地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方针、政策,这可以有效减少乃至避免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与可行性。一般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部门(如法律、科技、教育、农业等),更需要该领域的行家或学者参与决策的拟定,更需要“内行”的领导。此外,由于绝大多数的学者均是通过组织统一选拔后调往一个新的地区去开展工作的,“所以客观上有助于从事物本身的是非曲折来做出评判和决断,可以避免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导向对决策的影响,有利于公正施政”[2]。

2.学者从政有利于促进学界与政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学者从政后,可以更加广泛地接触广大人民群众和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这可以有效促进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良好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做到学以致用。学者从政后,他们为原来的领导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清新的理念与氛围。学者进入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后,通过与官员在工作上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可以有效促使双方在分析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方面取长补短,更加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使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更加紧密。由于学界与政界在分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培养了专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特长,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3.学者从政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学者一般具有崇尚理性、尊重科学的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他们的“官念”相对比较淡薄,能够准确定位自身的政治角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通过一定时期的工作磨合,学者能够为领导班子中的其他成员树立起崇高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官员起到引导和鞭策作用。此外,学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们进入党政机关的领导层有利于促使班子成员朝着清正廉洁的方向迈进,这有助于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4.学者从政有助于打破长期形成的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营造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推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步伐。吸纳学界精英直接参与政权运作,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具体实践,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一种重要体现。学者从政的方式为热衷于政治事业的优秀学者开辟了“绿色通道”,“这为一些游离于‘体制外’又拥有政治抱负的公民开辟了新的从政道路,尤其是激发了高素质高学历人士的政治参与热情”[3],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论资排辈、逐级晋升”干部选拔模式,有力地增强了人才选拔方式的灵活性和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学者从政的弊端

学者从政为党和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学者也不是万能的。“由于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双重催化作用,各种复杂的从政规则和为官之道仍在隐蔽的层面上运行。” 因而,学者从政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者从政以后可能受到官场不正之风的影响,禁不住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从而走上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科研人员的接触面比较狭窄,很少有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诱惑,是一片相对“清净的土地”,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少会产生腐败现象;而政界的工作环境要比高校和科研机构复杂许多,接触的人员也十分庞杂,时常会出现“糖衣炮弹”的袭击。学者进入政坛后,工作的环境在短时间内变得相当复杂,面临的诱惑十分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学者禁不住金钱与权力的诱惑,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改造,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学界和政界对各自的从业人员在性格、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学者能否适合从政还需要时间与实践的考察。学者从政以后,一般在短期内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无论在思维方式、处事之道方面,还是在工作方法与生活习惯方面均与以往不同。到一个新的环境下,甚至会有文化冲击感。与专职的从政人员相比较,学者一般缺乏高超的领导才能与技巧,如果他们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那么很难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也难以在政治上取得较大的成就。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与锻炼,如果学者能够胜任政界的工作,那么对双方均有利;如果学者不能胜任新工作,反而会造成决策的失误,这对学界和政界都将是很大的损失。

3.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将优秀学者从学界选拔到政界,对学界而言是一种损失。

培养出一位学者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大量的学者“跳槽”,进入政界,这无疑对学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科研领域)。在高尖端人才不足的情况下,选拔过多的科研人员从政,势必影响科研工作的原有进程。即使这些人员进入政坛以后,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其创造的价值也可能远远小于从事科研创造的价值,有违“人尽其才”的原则。此外,科研能力强的学者,未必具备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与良好的行政协调能力,如果让这些学者从政,这对学界、政界和学者本人都是巨大的浪费与损失。笔者认为,在选拔从政的学者之前,需要经过反复权衡和斟酌,而且要核算机会成本,力争使学者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4.“双肩挑”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者从政以后,还兼任原单位的职位,继续担任硕士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形成“双肩挑”的工作方式。在专业化分工要求越来越严格和工作强度越来越大的今天,“双肩挑”分散了从政学者的有限精力,这难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科研与从政虽然在工作方式上存在共性,但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科研需要冷静与沉思,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而从政却应酬繁多,内容复杂,需要经常参加会议与进行调研巡视。如果学者“双肩挑”,两项工作难免会产生冲突,甚至造成科研与从政两方面都难以取得成就。学者从政以后,如果继续担任原单位的职务,则很可能利用现有的职务之便为原单位谋取利益或者在政策的制定上向原单位倾斜,这样既不利于学术公正,又容易滋生腐败行为[3]。“双肩挑”还意味着一个人占据了两个职位,这也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对“学者从政”的几点建议

学者从政的干部选拔方式,虽然利弊共存,但如果把握好适当的人才选拔数量和遵循科学的选拔原则与程序,并在实践中予以不断调整和完善,这依然是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者自愿从政或者有从政的意向,这是推行该选拔方式的首要条件。由于每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同以及在性格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并非每位学者都愿意或者适合从政。自愿性是学者从政所需遵循的首要原则,学者只有自愿、主动的参与政治,才能怀着最高的热情和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各项工作。如果因工作需要而强迫学者参与政治工作,这不但不利于他们学术研究,也会影响到政界的工作效率。

2.选拔的名额要适中。政界与学界毕竟在性质、工作重心以及对从事人员的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者不能占据从政人员中过大的比例。如果从学者中无止境地选拔人才进入政界,实行“学者治国”,反而不利于社会的治理与国家的发展;如果给予学者从政的名额太少,难免会引发竞争,打压有意向从政的学者的积极性。总体而言,选拔从政学者的数量不宜过多,而且学者所将从事的新领域要与他们事先的研究领域相匹配,实行“内行”领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3.灵活处理从政学者的组织关系。由于从政与科研对从事者能力要求的差别,有意愿从政的学者未必能在一定时期内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可以灵活处理他们的组织关系。原单位可以保留从政学者适当期限(半年、一年)的组织关系,待他们适应新的工作后再将组织关系转移。对于从政届满的学者,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意愿和政界的需求进行灵活处理,是续聘还是返回原科研单位,这样有利于完善现行的公务员退出机制。如果学者不再愿意继续从政,则可返回原单位继续从事科研,其组织关系也随之变动。将从政其间的实践经验与科学理论相结合,有利于他们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4.以“挂职锻炼”为过渡方式,进行培养与考察。为了更加有效地选拔适合从政的学者和避免因工作环境突然改变而造成的不适应,笔者建议学者先需要进行“挂职锻炼”。这既是对学者从事新工作的培养,也是对他们的考察。经过“挂职锻炼”如果的确能够胜任政治或行政工作,方可正式走上领导岗位;对无法胜任新工作或者考核不合格的学者则回原单位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这样可以大大减小人才选拔的失误,对学者在挂职期间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

当前,“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规范学者型官员的选拔和使用,让学者与政府系统之间的交流渠道畅通,已十分必要”[4]。

“学者从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政策咨询,它是学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管理与发展中的实践行为。尽管教学科研与从政对各自的从事者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它们都需要科学知识的有力支撑。学者从政并不意味着学者要放弃所有的学术研究,而是要结合新的环境与岗位来确立新的研究方向,将工作重心进行及时合理的转移,充分发挥“学者型官员”的优势。建立学者从政的制度化体系,是新时期推行学者从政选拔方式的客观要求与重要保障,它关系到该方式的有效性与长久性。

[1]周丽萍.学者从政带来政坛新气象[J].廉政瞭望,2005,(11).

[2]杨小川.专家学者从政的利弊探讨[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3).

[3]韩东屏.学者从政后不应还做学者[N].科学时报,2008-03-21.

[4]李婵.学者从政新潮[N].北京科技报,2010-04-12.

D630.3

A

1008-8520(2011)02-0047-03

2010-11-24

杜宝青(1986-),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咏梅]

猜你喜欢

政界从政学界
学界亮点
一只玩转英国政界的猫
从政德为本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新闻速递
普罗霍罗夫的从政历程
俄罗斯政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