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11-04-11

湖北体育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闫 升

人本主义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闫 升

体育教学在我国各类型各层次教育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学校普及性体育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有偏差、教学方式具有单向性、教学效能较低等现实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试将人本主义理论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育论引入到体育教学中,修订体育教学的目标,突出对学生的多元化需要满足;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体育教学;人本主义;运用

1 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使得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地重视。我国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尽管体育教育(注:本文所指的体育教育是学校普及性体育教育,不包括竞技体育、专业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得到重视,体育课已全面进入了我国各类型、各层次的教育体系之中,然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依然突出:

1.1 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

传统的学科教学思想对体育教学影响很大,体育教学中往往把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和身体技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三大中心目标。这种教学目标定位造成了体育教学被误解为纯粹的身体练习,与思维的培养无关的教学活动,形成了“文化课是脑力活动,体育课让大脑放松”的怪现象。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外在的模仿教师的动作,缺乏对体育精神等内在知识的领悟。

1.2 教学方式的单向性

在规定的课堂上,“热身、讲解、示范、练习”已构成了体育教学不变的“四步曲”。这种教学方式甚至一直被称道,因为坚持了“学练”结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然而,将体育教学局限在有限的几节体育课堂上、以教学编班的方式集中授课,不得不让人质疑这是否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体育运动需求。

1.3 教学效能的低下

尽管体育教学被提到了“教改”之内,体育教师也不断地探索、转变体育教学的方法,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是消极、被动地学习。体育课上,“装病、找借口”规避上课的、无精打采甚至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一直令体育教师头痛不己。同时,体育课之外,真正养成了“自觉锻炼习惯”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些现象均反映出体育教学的效能达不到课程的预期。

以上三个问题,归结起来集中暴露了当前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忽略,即体育教学只突出了“体育技能”的工具性,弱化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融合性。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人本主义理论,将有助于克服和解决以上问题。

2 人本主义的涵义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论真理》中一句“人是万物的尺度”打破了神本位的迷信,虽然他站在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夸大了人的意识的作用,但是,他对人的意识的重视把哲学带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探讨。正是基于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才有了人本主义理论的形成。我们所说的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一般认为,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胡塞尔现象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均涉及到对人本主义的解读,而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均以“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来命名自己的哲学思想。

虽然对人本主义的哲学探讨分歧很大,但不论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还是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均把对人本主义的理解指向了“对人的主体性”的承认,即对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尊重。

随着心理科学、教育科学的发展,人本主义作为一项原则被引入到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逐渐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这正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人本主义理论。

2.1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析了人的行为的心理动机。如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动机和人格》的理论,动机是人发展的内在力量,而动机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安全需要(safety need)、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尊重需要 (esteem need)、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五个需求层次。他用比较心理学论证,不论低级或高级的基本需要都具有自发追求满足即“自我实现”的倾向,因此他把“自我实现”作为最高层次,认为是“人不断实现的潜能、智能和天资”。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了趋使个体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意味着,包括所有的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要系统,重视通过学习得到一种自我满足与实现,获得一种“高峰体验”。体育教学如果不能够使学生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获得一种高峰体验,则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训练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效能低下。

2.2 人本主义教育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是人本主义进入教育学领域的成果。在这一学派看来,“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比如这一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在60年代将“患者中心治疗法”应用到教育领域,提出了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主张“有意义的学习”、“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

简单地说,人本主义教育学强调:教师的任务不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认知主义者主张的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创造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学习的氛围与心理因素等);学生的学习也不是无助地、顺从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本能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有趣和需要的知识。

人本主义教育学的观点突出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对学生基于本能需求的培养与发展。这与教育学强调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恰好吻合。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如果不考虑学生身体的自然适应性和身心发展的兴趣,采取单一的方式要求学生被动地学习、接受体育技术与技能的训练,无异于培养了部分学生“厌恶体育”的因素,使体育教学最终偏离“启迪兴趣、强健体魄、塑造精神”的本质。

3 人本主义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原则

如前文所述,笔者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在于:从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评价等维度来探讨,教学活动应坚持两大原则,既“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而言:

3.1 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应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要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人本主义观点派罗杰斯看来,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重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特点。

引入人本主义理论,应将体育教育的总体教学目标调整为:从当前的“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运动技能”扩展为——满足学生的身体、兴趣、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等四个层次的需要。可表述为:强健学生的体魄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启迪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延伸;引导学生领悟体育精神的内涵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激发学生自觉养成运动习惯是体育教学的最终归宿。即将“体育技能”的工具性与“思维、精神”的价值性和自觉锻炼的习惯养成结合起来。

第一,出发点:满足身体的需要——强健学生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是个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体育教学最基本、最直接的目标。体育教学通过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训练,使学生增强体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运动协调与平衡等能力,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第二,延伸:满足兴趣的需要——启迪学生的体育兴趣。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自我潜能的实现与满足,是形成个体行为持续性的内在动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潜能,比如有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有的则具有良好的平衡力,还有的具有突出的暴发力等等。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将这种潜能激发出来,形成自己的体育爱好,从运动中收获快乐和发展兴趣。

第三,发展:满足价值的需要——引导学生领悟体育精神的内涵。任何的体育运动,其魅力不仅仅在于体育技能的完美,更在于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比如长跑运动中的坚持与不放弃的精神,篮球运动中的团体合作精神,健美操运动中的协调与自信精神等等。体育教学应使学生从外在的体育技能训练中去领悟体育精神的内涵,并逐渐成为个体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归宿: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自觉养成运动习惯。体育教学是手段,强健学生的体魄、启迪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领悟体育精神的内涵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指向的是学生自觉运动习惯的养成。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从强健的身体、运动的兴趣、体育的内涵等载体中获得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收获一种“高峰体验”,形成稳定的心理支撑力量,促使自觉运动习惯的养成与保持。

3.2 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实践中的能力、作用、地位等,即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自主的、主动的、能动的、有目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特性。教育是一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对这一实践活动究竟谁是主体的总是争论由来已久。在人本主义学派看来,教育不是将已有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主动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育活动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由于人本主义教学论彻底地否定了传统的“教师主体论”,因而他们提出了一个相对笼统的“学生中心论”的教学方式。所谓教学方式是指为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总称。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由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实施具体教学以及组织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组成的。人本主义观点派罗杰斯主张,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

在笔者看来,将人本主义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意味着教学的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从教师确定向学生自主选择转变。目前体育教学的内容基本仍由体育教师根据教材或教学大纲来确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这种方式虽然在保持教学内容的整体平衡性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这种由老师单方面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为学生所喜爱、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值得商榷。主张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打破现有的“注重系统化、整体化”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师仅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参考,由学生根据自己身体潜质、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他们喜欢的教学内容。当然,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意味着教学组织形式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从班级授课向俱乐部式授课转变。当体育教学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后,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授课方式必然无法满足学生多种选择的需要。这就要求打破班级集中授课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实行俱乐部式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成不成的教学俱乐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俱乐部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保证了学生的选择得到了尊重,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与发展;也使体育教师的专长得以发挥,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分工。

第三,在教学考核评价上,从教师单方评定向师生双向评定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的考评基本沿用了学科考评体系,由体育教师按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定,甚至将体育考评的结果计入升学考试的总分之中。这种考评制度看似公平,然而它使得体育教学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特征明显,偏离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本质,而且这种静态的技术评价手段本身肯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笔者主张,在体育教学的考评方式上,一是由教师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制订教学评价标准,这种标准应弱化静态的指标,强化发展性指标。比如对篮球课的评价指标,应弱化传统的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投篮命中个数的衡量标准,代之以“控球、过人、传接球、投篮”等多个标准,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标准来评定学习效果。二是将由教师单方评定成绩改为教师和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分别评定成绩,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取平均值。

[1]林炜鹏.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体育创新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9(4)..

[2]林 方.人的价值和潜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王宪钢,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伍新春,管琳,贾容芳,译.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Humanistic Theoretical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YAN She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Wuhan Polytechnic,Wuhan Hubei,430074)

Physical education in all types of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in China have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re is a targeting bias in the current popula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with one-way teaching method,the low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this paper tries the people,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theory into physical education,the revised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highlighting the need to meet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reform physical education methods,and respect for main body of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humanism;use

G807.01

A

1003-983X(2011)05-0511-03

2011-05-08

闫 升(1975-),女,山东日照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专业.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4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