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者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关系研究述评
2011-04-09赵永平
赵永平
外语学习者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关系研究述评
赵永平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法能力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就发展顺序而言,在外语学习初期,学习者借助普遍语用原则和语境,完成语用目的,同时学习语法知识,其学习路径是从语用到语法;随着学习者语法能力的逐步提高,他们开始要学习各种语法形式所蕴涵的语用功能,其学习路径是从语法到语用。
语法能力;语用能力;关系
语言学习中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关系问题是一直是语用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早在1965年乔姆斯基就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两个概念并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在之后语言学的发展中,许多语言学家,特别是语际语用学领域的研究者,在研究二者关系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Bardovi-Harlig, 1999; Kasper amp; Rose, 2002; 何自然、张巨文, 2003; 王胜苏, 2007; 孙冬慧, 2009等)就语用能力与语法能力两者关系从不同层面作了有益的总结与探索,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外语学习者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研究进行批判性的评述和反思,并提出此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 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概念
1.语法能力。语法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法能力是指学习者掌握的有关语言内部结构系统的能力,属于语言结构理论的问题,跟语音能力、词汇能力等同属语言能力的下位概念。但广义的语法能力泛指与语言内部结构系统相关的诸如语音、词法、句法和抽象语义等内化知识的总和,相当于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能力,与研究语言应用的语用能力相对而言。本文的语法能力取其广义,相当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能力。
2.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能够适宜、得体和有效地使用和理解语言,实现话语效能并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何自然、张巨文,2003)。基于语用语言学和社交语用学的分类,语用能力可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前者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特定交际功能的能力,后者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戴炜栋、杨仙菊,2005)。
二 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关系研究概述
1.语法能力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使用目的语语言形式进行有效交际,达到以言行事或以言成事的语用目的,以语法能力为基础的词汇和句法知识是前提和基础。此外,许多语用语言形式本身,比如表示语用缓和的时体和复合句式,都要借助语法形式来实现。因此,没有语法能力,语用能力就不能有效、全面地实现。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 (转引自Bardovi-Harlig, 1999) 证实了这一观点。如Scarcella (1979)发现,在表示请求的时候,低级学习者往往只用祈使句,而高级学习者会注意和说话对象的关系,只会对同等地位的熟人或下属使用祈使句表示请求;Trosborg (1995)发现,与熟练度不高的学习者相比,在表达要求、道歉和抱怨的时候,熟练的学习者能够使用更多的情态标记语;Koike (1997)注意到,比起高层次的学习者,低层次的学习者在识别表示建议的言外之力时有困难,特别是一些用否定疑问句表示的建议。
在这些研究中,低级学习者不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并非是母语的迁移,而是一个受语法能力所限、处于只能用更简单、更直接的表达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他们也意识到了与表达相关的社会语用规则,但由于基于语法能力的语用语言有限,只能用他们现阶段所掌握的简单的语用形式来表达(Bardovi-Harlig, 1999)。
当然,不同语用形式的实现对语法能力的依赖程度不同。此外,许多初级学者虽然没有足够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可以根据普遍语用原则和有限的语法手段实现交际目的;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级学习者仍然会使用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表达实现有效交际,达到语用目的。但这些毕竟只是特例,而且这些语用手段的实现也很有限,因此并不能否定我们的结论。
2.语法能力不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充分条件。尽管语用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相应的语法能力的提高,但在另一方面,语法能力并不等同于语用能力,掌握语法知识不一定就具有了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语法能力的提高并不能保证语用能力的发展。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 (转引自Kasper amp; Rose, 2002) 表明,即便是高水平的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在语用适切性上也会出现问题,很难达到目的语国家本族语说话者那样的交际能力。根据Kasper amp; Rose (2002),有三种情况可以表明这一点。首先,学习者具有特定的语法结构知识,但他们并没有用这些语言形式去实现语用目的。如Takahashi (2001)发现,即便是高水平的日本的英语学习者完全理解双标语句结构,但他们在表达英语请求的时候并不会用此种结构。其次,学习者具有特定的语法结构知识并且用于表达语用功能,但这种语用语言形式并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如Takahashi amp; Beebe (1987)注意到,高水平语言学习者往往会依据母语的语用知识并根据目的语语法产出并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语用语言形式,从而导致负面语用迁移的发生。最后,学习者知道特定的语法结构及其语用语言功能,但并不了解该结构使用的社会语用使用条件。如Hill (1997)发现,日本的英语学习者随着其语法能力的提高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条件句作为请求语的句法修饰语,而英语本族语者在表达请求时很少用这种条件句结构。
此外,除语法能力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语用能力形成,其中包括具体语境中的言语理解能力和学习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及交际过程中具体策略的运用(王胜苏, 2007)。另外,根据孙冬慧(2009)的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综合语法知识和具体语法知识与语用能力的关系是不同的。具体语法知识同具体语用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综合语法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具体语用能力的提高。
3.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顺序。有关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发展顺序问题,有两个相反的观点:语法能力先于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先于语法能力。Kasper amp; Rose (2002) 基于语用发展的二维模型提出了语用语法的双阶段发展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前两种观点的相互矛盾。
根据语用发展的二维模型,儿童母语语用发展主要是形成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知识的分析表征,而成人二语或外语学习者主要是获得对已有语用表征的加工控制能力。与此相应,二语或外语成人学习者在不同的语言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学习任务: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者借助普遍语用原则和语境,利用有限的语法知识完成语用目的,同时学习用以构建其语用能力的语法知识,其学习路径是从语用到语法;随着学习者语法能力的逐步提高,他们开始要学习各种语法形式所蕴涵的语用功能,其学习路径是从语法到语用。此外,这类蕴涵了语用功能的语法形式往往是其主要涵义之外的次要意义,因此不容易被学习者注意到,也很难习得。当然,这一发展过程会由于具体语法形式及其蕴涵的语用功能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发展路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学习者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类型和其母语和目的语语用知识的相似性和可迁移性。
三 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关系研究评析及展望
根据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以往有关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关系的研究主要是语际语用学研究领域相关研究的附带成果,专门针对这两者关系的研究很少。因此,以后需要开展专门针对这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特别是能够深入调查两者复杂的发展过程和交互影响的纵向跟踪研究。就测量手段而言,自然语境下的真实会话最能够体现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应尽可能收集自然语境下的会话语料,进行多语段的会话分析。
此外,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也只是个笼统的抽象概念,不同的语法形式及其蕴涵的语用功能其相互关系和发展路径是不同的。因此,还需深入探讨具体语法知识对特定语用能力的影响,如孙冬慧(2009)从would一词出发所做的综合语法知识和具体语法知识与语用能力的关系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最后,母语习得者无需经过语法知识的内化过程就能习得母语并具备较完善的语用能力;然而,外语学习者要具备语用能力从而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通常需要内化外语语法知识,而且母语的语法和语用知识必定会对外语语法和语用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关注如何让母语已经内化的学生在使用外语时能有效地连接外语语用和语法两个层面,即着眼于外语语用,如何将外语语法知识转化为外语语用能力(何自然、张巨文,2003)。
四 结语
就外语学习和教学而言,语法能力应当是语言学习的基础,然而真正的交际能力或语用能力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总结以往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语法能力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语法能力,语用能力就不能有效地、全面地实现;但另一方面,语法能力又不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充分条件,语法能力的提高并不能保证语用能力的发展。探明这两者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外语学习的发展途径,认清不同阶段外语教学的侧重点,使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两者的发展有效结合,以确保学习者能够成功地理解和使用外语。
[1] Bardovi-Harlig, K. Exploring the interlanguage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A research agenda for acquisitional pragmatics [J]. Language Learning, 1999, (49): 677-714.
[2] Kasper, G. amp; Rose, K.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M]. Malden, MA: Blackwell, 2002.
[3] 戴炜栋, 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 2005 (1): 2-8.
[4] 何自然, 张巨文.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4): 3-8.
[5] 孙冬慧.英语学习者语法知识和语用能力关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4): 167-170.
[6] 王胜苏.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策略与英语教学——基于一项语用能力测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学报, 2007 (5): 77-79.
ClassNo.:H0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黄其辉 郑英玲)
ResearchReviewontheRelationBetweenForeignerLanguageLearners’GrammaticalCompetenceandPragmaticCompetence
Zhao Yongping
For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grammatical competence is a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pragmatic competence, but it is not a sufficient one. As for 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at the early stage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 learners accomplish the actions relying on universal pragmatic principles and discourse context and learn the grammar at the same time. The acquisition path should change from pragmatics to grammar.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ers’ grammatical competence, they begin to study the pragmatic meanings to which their available grammatical knowledge can be used .
Grammatical competence; pragmatic competence; relationship
赵永平,硕士,讲师,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甘肃政法学院2010年青年科研资助项目“英语学习者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关系研究”(项目编号:GZF2010XQNLW24)研究成果
1672-6758(2011)02-0125-2
H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