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文化载体研究

2011-04-08罗建平苏晓哲

关键词:中国化精英载体

罗建平, 苏晓哲

(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我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马克思主义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大地,悄然发生着中国式的变化,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表明了作为西方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融合才能使其在中国大地上迸发新的生命,而促使其产生这种演变的文化载体是关键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概述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注]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364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文化实际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注]邵台新:《中国文化史》,第5页,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1997年版。所谓载体,就是指物质、信息和文化等的运载物。文化载体的类型多种多样,含义十分广泛,从广义上来看,凡是能充当传播媒介并能达成一定目的的各种文化都可视做文化载体,比如从最原始的记事绳结到语言、文字、纸张、绘画、工艺品,再到现在的电视、网络等等,涵盖了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手段;从狭义上讲,各种不同层面的文化载体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大众文化载体、教育文化载体、民俗文化载体以及政治文化载体、信息文化载体、政策载体等等,本文所要探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载体即为此意义上的研究。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它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实践过程,另一个是文化过程。从文化过程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核心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这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根本所在”[注]温波:《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向度》,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要为该民族和地区的人民接受并发展,就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这可以称为文化传播的本土化规律。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要与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注]参见王伟、李成增、刘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初条件及历史启示》,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优秀文化作为载体,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各种文化平台、文化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寄于文化之中,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并以此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需要特定的文化载体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进程,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的每一步延伸与发展,都伴随着其与中国本土各种优秀文化的激荡、碰撞和共鸣,最终才使其化为一种中国的形态植根下来,使它在东方的这片土地上能够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载体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他们总是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背景为参照物,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积淀去选择、把握、传播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话语要在中国得到传播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译介阐释,借助特定的文化载体才能实现。

中国早期的知识精英们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通过著作和译作以及个人讲演,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122号《万国公报》上,刊载了由李提摩太译,中国教士蔡尔康撰的《大同学》,其中提到:“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思”。这是中文报刊上最早出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在此之后,他们的思想逐渐见诸各种译作之中。1917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虽然限于当时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仅仅是在中国进行了阐译,并没有汇集太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但早期的思想家和理论工作者等一批时代精英,仍然将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大胆地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文化思想,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初步地注入其中。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一的毛泽东思想,也正是在此时萌芽的。结合当时的历史不难看出,汇聚时代精英之思想的各种译作、著作等出版物是最为高效的文化载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第一步,虽然还很原始和零散,但马克思主义从话语形态上已经发生了中国式的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载体

这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通相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二是作为西方话语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要为中国人所接受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必须借助中国特定的文化载体。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质的飞跃。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光辉理论,均可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的根源。如实事求是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河间献王传》的“休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后来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解释。群众路线继承了中国素有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一系列光辉的民本思想,毛泽东将其发展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实践论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视习行践履的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知行合一论”。矛盾论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学说与和谐统一思想结合起来,建构了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等新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其他如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军事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等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融合的痕迹。

同样,邓小平理论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邓小平理论中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继承了传统的务真求实思想。全面改革的政策与传统的“革故鼎新”、“通变救弊”主张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渊源;传统社会中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已被落实在“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部署之中;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传统已被生动地体现在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关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实践哲学“实践标准”的延伸;传统的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已反映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传统已被吸收在“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中,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必须继承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从民族文化资源中寻找展示、振奋、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容,诸如民族的情感、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特征、民族中有号召力的人物等*刘建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关系》,载《求索》2004年第4期。;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富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则囊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对传统贵和尚中思想及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发展。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载体的辩证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它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与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相适应。譬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初期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中期与我国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载体的一些特定的文化手段也会随着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现代社会,发展变化速度极快、交流与获取信息极其方便的网络文化势必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所强调的是特定的文化手段,而非普通的、大众的、通俗的文化载体。后者更强调的是通过通俗、流行的文化载体,如歌舞、戏剧等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被老百姓喜闻乐见、乐于接受,而非本文所探讨的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为目的,以中国各种优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载体,这是处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文化载体的类型十分宽泛,其分类标准也多种多样,至今仍有讨论。但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而言,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某些特定的文化载体,譬如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优秀文化、民俗优秀文化等。而这些载体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汇聚了我国各种文化之精华。马克思主义可以使中国优秀文化内涵获得科学之精气,同时中国优秀文化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优秀文化语言的风格,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风貌,取得中国优秀文化的品格气质,并最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特指中国各种优秀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精英文化。精英文化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精英文化在我国呈现出这样一种生长态势: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相互融合、碰撞,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精英文化。而这种新的精英文化往往被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所掌握。党的领导集体,特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则结合时代特点将精英文化加以升华、完善,形成一种精英政治理论,进而用来指导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新的精英文化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文化的引领和规范,对精英政治理论的形成,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最后,在现今社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文化之鉴别及其标准还有待思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既要继承,又要批判。我们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警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渗入。甄别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需要极其慎重,否则很容易使原本优秀的中国宝贵传统文化遭到删改以至于使这些文化丧失其原本的色彩和形态,尤其是当行政强制力掺入其中时,这种问题则更为敏感。

猜你喜欢

中国化精英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