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ry of an Hour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2011-04-08邓怡敏
邓怡敏
The Story of an Hour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邓怡敏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活动。每一个翻译行为在本质上都意味着对价值的判断,比较翻译更是在此行为之上的价值判断。通过比较可以鉴别各译文的得失,在比较中采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试从句子形式、内容风格再现和文化传递三个方面对Kate·Chopin的短篇小说The Story of an Hour的两种中译本进行同项比较研究,旨在提高对翻译的感性认识,指导翻译实践。
译本;同项比较;对等;翻译鉴赏
译论家纽马克认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根本纽带[1]。”他强调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不同的翻译理论指导会产生不同的译本。作为翻译学习者,结合翻译理论比较研究不同译本,可扬长避短,提高对翻译的感性认识。本文采用同项比较[2],即比较同一篇作品不同译文的一种方法,评析The Story of an Hour的两种译本哪种总体上好或欠缺,哪个译文在哪方面有长处或不足,通过将译文读者的理解与原文读者的理解进行比较,探索实现“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3]的有效方法。
一 译本评价的参照标准
笔者对译本评价的参照标准是奈达强调的“接收者的反应”,即“当涉及到两种译文孰优孰劣的问题时,其答案应在另一问题的答案中寻找,即译文优劣时相对谁而言?确定每种译文的相对有效性,要看译文接受者对其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反应程度[4]。”Kate·Chopin 的短篇故事The Story of an Hour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敘述Mrs.Mallard在一個小时经历两次震撼,从接到丈夫因火车事故丧生的消息,到丈夫突然返家,心脏病发猝死。简单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和自由精神的束缚。这样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读者希望译者不仅传递出原文的信息,而且要表现原文传递信息的具体方式[5],这样原文和译文之间才可在文本功能与效果上实现对等。
二 两种译文的比较与分析
参照葛林①、颜学军②的译本,着眼原文和译文之间是否建立了对等关系,笔者从语言句子形式、内容风格再现和文化传递三个方面比较两种译本在不同层面上对等的体现。
1.语言句子形式方面。
文本理解的复杂过程导致不同译者有不同的释译。“对等要求译者的释译应当与信息发送者的意图一致[5]。”
(1)词汇传译的不同。
例1:The Story of an Hour
一小时的故事(葛)
一小时之梦(颜)
短篇于1894年在Vogue杂志上面世时,题名为The Dream of an Hour,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但1969再版时题名变成了The Story of an Hour,反讽意味受到削弱。这一作者死后的“擅自”更名与当时正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不无关联。标题的翻译不仅直接体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且会给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前摄抑制。颜忠实于原名,译为“梦”,符合当时时代背景。葛译为“故事”,消除了反讽意味,表明解放运动之后妇女地位的提高。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当今读者的认同。
例2:When the storm of grief had spent itself…
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葛)
悲伤的风暴刚一平息……(颜)
spend应作“耗尽,筋疲力尽”解,葛译为“逐渐减弱”不准确。“翻译中的大多数错误都是源于对源语文本的理解不彻底[6]。”对原文意思的透彻理解是翻译的出发点,深知要充分考虑词汇、句法和上下文等各方面以实现语义上的功能对等。
(2)句子结构不同。
例3:Knowing that Mrs.Mallard was afflicted with a heart trouble,great care …the news of her husband’s death.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葛)
马拉德太太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所以关于她丈夫死亡的噩耗只能格外谨慎地透露给她。(颜)
动名词knowing+that引导宾语从句,葛运用“……时”的结构,读起来冗长,逻辑性减弱,颜的译文简洁明了。葛指出主语“大家”,而原文意指仅限Mrs.Mallard的家人和朋友,还是换个方式避免交代主语更好。
例4:She could see in the open square before her house the tops of trees that were all aquiver with the new spring life.
她面朝着房子前面的一块正方形空地,看见春意盎然的树梢轻盈地摇曳着。(葛)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颜)
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要求译者对语义层次进行梳理。葛把原文中的完整句拆为两分句,处理灵活,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颜释译了原句,叠加形容词,使句子冗长,结构平淡和公式化。
例5:She knew that she would weep again when she saw…fixed and gray and dead.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葛)
她想到,丈夫那双温存,柔和的手,死后一定叠放在一起,他那张充满爱的面颊也一定毫无生气,惨淡可怕。如果见到死去的丈夫时,她一定还会再哭起来。(颜)
葛运用排比结构保留了原文的形式。注重形合和功能对等,而颜对句子结构的处理略逊一筹。
2.内容风格再现。
译文应是一篇独立而又和原文相似的艺术作品。短篇描写性的语言运用了具有联想意义的各种修辞,获得了特定的美学效果。下面对译本风格再现方式做比较。
例6:The delicious breath of rain was in the air.
空气中散发着绵绵春雨带来的甘甜气息,格外沁人肺腹。(葛)
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颜)
例7:she was drinking in a very elixir of life through that open window.
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葛)
她正站在敞开的窗子跟前贪婪地吮吸着生活的甘霖。(颜)
例8:Her fancy was running riot along those days ahead of her.
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葛)
想到未来的日子,她任凭想象的野马奔驰……(颜)
例6,葛将“delicious breath of rain”译为“甘甜的气息”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比颜译的更为灵动。例7,葛译“elixir of life”为“长生不老药”,取其字面意义,词语的修辞美缺乏;颜译“生活的甘霖”,且动词“drink”延意为“吮吸”,十分传神。例8,运用夸张和比喻,葛译仅取其意,舍弃了原文的句法修辞;而颜译兼顾了形美和神美。笔者认为,原文的句法修辞应尽量保留,以再现原作的艺术价值和语言美感。
3.文化传递。
奈达指出翻译的目的是“尽量在译文接受者和其本族文化语境相关的行为模式之间建立联系,而不是要求读者为了领会译文的意思而理解源语语境文化模式[7]。”在跨越文化障碍的问题上,两位译者都能很灵活处理。如将“For heaven’s sake”和“a goddess of Victory”译为“看在上帝的份上”“胜利女神”,直译文化信息再现了原作的思想活力,传递了英语的文化内涵。
三 结语
若单独分析,很难说出哪种译文好;若用同一个标准比较不同的译文,或就某一方面谈一种(或几种)译文的得失是可以的。葛林和颜学军的译文各有千秋,结合“接受者的反应”,笔者尝试做出以下总结:(1)对原文意思的透彻理解是翻译的出发点,而准确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2)在翻译词汇单位的文化内涵时,只要在译语中能被接受,译者就应竭力通过脚注或解释性翻译来保留原文的意象和魅力;(3)译者应努力传达原文的风格特征使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至少是相似的审美感受;(4)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必要的技巧外,译者要细心严谨避免误译。
注 释
①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M].葛林,译.见朱虹主编《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3:1-4.
②凯特·肖班.一小时之梦[M].颜学军,译.见《外国文学欣赏》,1989,1 -2.
[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8:184.
[2]张梦井.比较翻译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28.
[3]Nida,Eugene A & Taber,Charles R: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12.
[4]Nida,Eugene A.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ories of Translation[M].New York:Gardner Press,1976:64.
[5]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Z].译有所为 - 功能翻译理论阐释tr[M].张美芳,王克非.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7.
[6]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5.
[7]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15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an Hour
Deng Yimin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activity but also a thinking activity that judges the value of the source text.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is also a process of value judgment based on translation practice,through which learners can learn widely from others'strong points.This paper makes a parallel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Kate Chopin’s“The Story of an Hour”from language form,style,culture transmission,aiming to better guide fu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versions;parallel comparison;equivalence;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H315.9
A
1672-6758(2011)07-0079-2
邓怡敏,硕士,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邮政编码:321004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张庆祥 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