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管理视阈的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实现路径

2011-04-08刘稳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主体意识

刘稳丰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人本管理视阈的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实现路径

刘稳丰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以人本管理视域探析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主要应是强调民主平等、服务党员、自我管理、协调目标、正面激励,着力塑造文化氛围、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参与程度、推进共同发展、促进全面发展,进而树立主体意识、培育主体情感、提高主体素质、彰显主体价值、发挥主体作用。

人本管理;学生党员;主体地位;路径

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学者多从健全制度规范、畅通参与渠道、保障民主权利等方面提出思路。笔者认为,只有把学生党员真正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和有潜能的人,尊重、关心、服务学生党员,提高他们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党的活动的主体。人本管理曾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后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其基本内容简言之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的是成员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1]因此,在“以人为本”成为当今显性价值理念的情势下,以人本管理理论视阈来探析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对于塑造文化氛围、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参与程度、推进共同发展、促进全面发展,进而树立主体意识、培育主体情感、提高主体素质、彰显主体价值、发挥主体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 以民主平等为起始点,塑造文化氛围,树立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忽视对“人”的主体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关照,导致理论的“人学空场”和工作的“无人”状况。主要表现是:重理论灌输,轻情感体验;重居高临下的要求,轻潜移默化的影响;重统一意志,轻民主讨论。如果是这样,学生党员就成为了纯粹的被教育、被管理、被监督的对象,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人本管理强调塑造组织文化氛围,认为组织文化氛围对人有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作用。所谓“氛围塑造”,是指人本管理组织既注重外在的工作、生活的“硬性”环境的完善与修正,又注重价值取向、团队精神、道德信念等内在的“软性”的文化氛围的塑造与提升。

尊重和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必然要求提升党员的主体意识,而党员主体意识的思想认识往往是文化氛围作用的结果,因此,努力营造和优化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文化环境至关重要。营造党员主体意识这一组织文化氛围的起始点是党组织必须有民主、平等的价值取向。第一,民主的价值取向。“就其本质而言,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员民主权利既是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础;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和保障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保障。”[2]没有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和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无从谈起。要提高民主意识,培养民主作风,掌握民主方法,养成民主习惯,尊重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第二,平等的价值取向。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虽然存在上下级关系,但不应是管制、压制的关系,而应当是在人格上的地位平等和同志式的合作关系。党务工作者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要克服等级观念、特权思想,树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和保障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浓厚氛围。

学生党员个体增强自身主体意识也是塑造党员主体文化氛围的内在支撑。首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要运用党课、组织生活、主题讲座和读书征文等形式,进行关于党员主体问题的教育及熏陶,使学生党员对自己在党内的权利、作用和价值有清醒认识,对义务、宗旨和使命有准确把握,增强主人翁意识,成为自觉维护主体地位、自觉发挥主体作用的先锋战士。其次,要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要将培养党员主体意识与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等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他们在党内的组织生活和民主权利的落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党员在实践活动中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在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增强对党的事业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自主意识。

二 以服务党员为切入点,注重人文关怀,培育主体情感

在人本管理中,一切管理的起点都应源于人。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服务的过程,既要实现组织的目标,也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是确立人本管理的必要前提,也是人本管理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表述修改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加强对党员的服务工作,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党建工作中的新要求,也是培育党员主体情感的切入点。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要把学生党员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落实管理,使学生党员在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的过程中,增强对自身作为党员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与向心力、对党的事业奉献的主动性与责任心。首先,要通过热心服务培育学生党员的主体情感。要关注、关心、关爱学生党员,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制度,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服务感召人,通过服务引导人,通过服务教育人,通过服务发展人。其次,通过主动服务培育学生党员主体情感。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变“顺其自然”为“主动引导”,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变“自发成长”为“主动培养”。再次,要通过全面服务培育学生党员主体情感。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系统化服务,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使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党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过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服务,增强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干,引导他们立志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三 以自我管理为着力点,提高参与程度,提升主体素质

人本管理突出的是人的自主意识。它要求成员既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组织的管理,也能进行自我管理。通过自我管理,组织成员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管理的一切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进而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人。[3]

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对组织成员来说,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组织成员有自我管理热情,二是组织成员具备自我管理的素质。为此,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第一,要激化参与意识。“参与党内事务,是党员主体地位最基本、最直接的体现。”[4]要热情鼓励、支持和组织他们参与,激发他们对党内事务参与的愿望与意识,使学生党员在真实的党内参与热情的鼓舞下,深化对党的主体身份的体认。第二,要提供参与机会。要实行党务公开,让学生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创设学生党员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的载体,让学生党员拥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确保党内事务能够充分体现广大学生党员的意志。第三,扩大参与范围。扩大参与人员:从局限于党支部委员扩大到尽可能多的普通学生党员;扩大参与内容:从一般的参与有关会议到更深程度上参与党内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扩大参与地域:从党支部延伸到社区、公寓、实习基地等地域,特别是要将学生党建深入到学生班级,扩展到学生公寓,融入到学生党员的饮食起居等生活过程,实现党的生活组织管理的全覆盖。第四,要提升参与素质。党员的能力和素质决定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具体工作,比如,在加强指导下,让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将政治理论学习、党员发展、转正、积极分子培养与考察、联系普通学生等支部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工作交给学生党员去做,让学生党员在积极参与中把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在自我管理中加强党员主体地位的体察,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增长智慧和才干,在为党努力奉献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

四 以目标协调为契合点,推进共同发展,彰显主体价值

人本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和成员首先都各自有一个目标体系,但二者的目标体系常常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因此二者的目标体系需要协调(当然也是可以协调的)。只有将组织目标和成员的个人目标协调一致和有机融合,才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使组织获得长久的发展,才能有效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成员的主体价值得到彰显,以此推进组织和成员的共同发展。[5]

所谓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是指一方面组织的发展应与人本管理的方式相适应,组织的运作方式、价值取向要凸显人本主义理念,关注和促进组织成员的发展;另一方面,组织成员要主动修正自己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来适应组织的发展需要,兼顾组织全体成员的整体利益。

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如何做到既使组织得到发展,又彰显学生党员的主体价值?以下三点很重要:第一,努力寻求组织发展与学生党员个体发展的协调统一。学生党建成功的标志不但要看组织目标是否实现,还要看学生党员是否成长成才。要努力寻求学生党建的整体性发展与学生党员个体性发展的有效契合点,既要重视党组织的建设,又要重视“人”的建设即党员主体的建设,把党的奋斗目标、党组织对党员的各项要求转化为具有激励性的学生党员的个人目标,使学生党员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诉求得到充分尊重,实现学生党员主体价值。第二,组织的目标要兼顾党员的个人发展。无论是党的最高纲领还是最低纲领,其最核心的是谋求最广大人民的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党员也属于人民范畴。所以组织发展不能脱离和漠视学生党员个人的需要和发展,要注意以学生党员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在党员主体价值得到尊重、维护和彰显基础上的组织持续发展。第三,个人目标必须从属于组织的大目标。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引导,使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与个人的事业、追求、前途息息相关,主动适应党组织设定的总目标,根据组织目标调整自己的目标,为整体利益和远大目标作一些必要的牺牲,忠实执行组织的政策与决议,积极完成组织分配的工作与任务,严格遵守组织的纪律与规定,为党的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而使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互为一体、相互推动,在为党的事业奋斗中彰显主体价值。

五 以正面激励为关键点,引导全面发展,发挥主体作用

组织的根本目的或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引导人们去实现预定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每个管理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也是激励理论与方法所研究的问题。长久以来,运用激励理论与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直是管理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并已形成众多的理论流派。激励机制是人本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现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同样可以运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置明确而有意义的激励目标,有针对性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激励的方式很多,对学生党员的激励主要应采取精神激励和参与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各种荣誉、奖励、表扬、成就感、信任感以及被尊重感等;参与激励则可以通过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寝室、党员承诺、结对帮扶、志愿者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励学生将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内化为学生党员的自觉行动,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引导学生党员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党性锻炼,主动投身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服务他人和社会中履行党员承诺,在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中展现党员风采,在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积极为党的事业的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1]锁红军.如何进行人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曾志刚,黄明哲.关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若干思考[J].求实,2008,(4):23.

[3]芮明杰,杜锦根.人本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王慧.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关系、障碍及其路径[J].探索,2008,(6):47.

[5]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D267.6

A

1673-2219(2011)11-0094-03

2011-09-2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基于人本管理视角的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0 9DJA001)成果。

刘稳丰(1966-),男,湖南桃江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教育法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主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