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滕固文学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2011-11-08郭莉芝
郭莉芝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21005;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论滕固文学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郭莉芝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21005;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作为一位留日作家,滕固的文学创作具有唯美主义倾向。其主要表现为颓废感伤、病态的享乐和现实性强。然而相对于其他留日作家来说,他善于采用一种融古典与唯美于一体的委婉方式传达现代年轻人的苦闷,并以这种独特之处成就其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滕固;唯美主义;独特性
当前学术界对滕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他的美术方面,而对其文学研究则十分薄弱。笔者通过CNKI查询发现仅有少数几篇专论滕固的文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是程正宇的《滕固小说的都市文化特征研究》(《贺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二是陈树萍的《滕固小说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前者通过选取滕固的代表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作的独特性,即体现出浓郁的都市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认为狮吼社早期文学创作不是单纯的消费主义,而是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抗议和对现代人生的追求。后者则认为滕固的小说创作深受唯美主义观念的影响,但他并非一位单纯的唯美主义作家。作者通过对丑陋人性的揭示来表现冷峻的现实情怀。可以说,上述关于滕固的言说虽各有其是,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看到了滕固文学创作中的现实情怀。此外,贾植芳等主编的“海派文化长廊”系列书籍中整理出版了《滕固小说全编》(学林出版社,1997年)和陈子善主编的《外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两书收录了滕固创作的小说,为我们研究滕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外,张伟主编的《狮吼社作品、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也收录了少许滕固的资料。总之,有关滕固的研究资料和评论相比其他狮吼——金屋社的成员来说,是比较薄弱的。那么,出现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何在?是他自身的文学影响较小,还是另有其因?虽然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但是我们还是认为导致之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他者的因素。然而,无论怎样,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员,滕固以其固有的文学创作终究成为了海派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滕固固有的文学创作是指什么?通过借鉴已有的成果,我们认为这种固有的文学创作便是唯美主义。换句话说,滕固以其独特唯美主义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
一 诗歌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作为狮吼社的一员主将,滕固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较为浓郁的唯美主义特质。通过查阅相关史料,我们发现滕固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而这十年恰好是中国现代文坛流派纷呈的十年。众所周之,随着外来文学思潮的涌入,中国新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李怡在其《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一书中指出了出现新文学繁荣的原因。其中,大批留日作家的异国体验对新文学的兴盛有着重大影响。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文学研究会,还是创造社;无论是浅草-晨钟社,还是狮吼-金屋社;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与留日作家的创作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这些作家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唯美主义文学创作,正如当年留日作家,沈雁冰就说过:“现在各种定期刊物上产生了多至车载斗量的唯美的作家”[1]。徐懋庸也说:“这个唯美拍在中国也有了分派,于是也有了一味讲美,讲享乐,也讲变态性欲的作家。”[2]由此可见,唯美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倍受多数作家的青睐。作为现代文学的一员,滕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潮流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留日作家一样,滕固的文学创作得益于他4年的日本体验。1921-1924年,滕固留学日本,攻读文学和艺术史,获硕士学位。在留日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与其他留日作家相似的文学作品。我们所说的相似是指作品的思想情感的相似。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孤独、苦闷、犹豫、彷徨、矛盾……成为20年代留日作家的共同心声。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章克标、陶晶孙、欧阳予倩……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无不表现上述情感。可以说,这一心声就是现代年轻人苦闷的象征和流露。只不过,相对于其他留日作家来说,滕固采用了一种更为古典、唯美的方式将这种情感传达出来。正是这种独特之处成就了滕固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作为与创造社同时代的作家,滕固也浸染了与之相似的特点。其诗歌创作中的人、事、物也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忧郁-感伤的特征。然而,作者在表现这些特征的时候,既没有郁达夫式的浓郁,也没有郭沫若式的激烈,而是采取一种融古典与唯美于一体的委婉方式。如诗歌《我记起你的一双眼》:
////////
诗人以优美的文字向读者描述了一位妙龄少女的明眸之美。如星星,静如处子般注视;似珍珠,动若脱兔般斜视;如叶子,迎风轻舞;似花朵,无言倾诉。少女的双眼在诗人的笔下富有了万般风情。然虽有千般姿态,万种风情,诗人却只能在记忆中回想。一丝哀愁如清泉流淌,似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这是诗人在离愁后内心感伤的真实体现。过去的一幕又一幕随着记忆的深入不断浮现,诗人的心绪也随之飞扬。全诗没有分别后的痛苦,也没有诀别后的绝望,只有淡淡的哀愁,轻柔却又令人感伤。自然的言语间流露的是诗人离别后的对少女的爱恋。诗歌如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此外,这首诗也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巧妙间实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4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诗的语言也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二 小说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与其他留日作家一样,滕固在其小说创作中也表现出浓郁的唯美主义倾向。作为时代的先行者,重新认识自我生存的意义成为当时留日作家共同的心声。从梁启超《新民说》中的“新民”思想到鲁迅《文化偏至论》中“入于自识”再到郭沫若《三叶集》中的“人格”,清晰记录了他们个体觉醒的历程。然而,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中国留日作家的个体意识的内涵是有差异的。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有过详细的说明。在《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一文中,他论述了作为明治时代的“政治青年”与作为大正时代的“文学青年”这两种人格形象分别在鲁迅与郭沫若两代留日作家身上的不同作用和表现。他说:“创造社所理解的近代,如郁达夫所描写的‘现代人的苦闷’和厨窗白村共有的那种‘忧郁症’‘病态的青年心理’自始至终是感伤的自我感情。”“与社会相对立的个人,与秩序相对立的自由,这种长期支配‘日本近代主义’的社会观与人生观,其最初的表现是高山樨牛等人把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理解为‘本能主义’。创造社强调‘内心要求’,高喊‘个性解放’的时候,其中感性的‘人’的观点,分明没有超出高山樨牛以来的‘近代主义的个人观’的框架。”[4]P204-205事实也的确如此。创造社成员留日大致比鲁迅晚十年。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当时日本文坛正处于明治后期,流行的是以田山花袋、岛崎藤春、岛村抱月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1912年大正初期以后,虽然日本文坛也还出现过一些自然主义作品,但其自然主义色彩淡薄了许多,而且因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唯美主义,其作品格调也不同于前期。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留学日本恰好是这一时期。因此,相比于鲁迅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受后期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暴露自我,提倡为艺术而艺术成为他们的艺术主张。滕固也是如此。他与创造社关系十分密切。他的第一篇小说《银杏之果》的问世就得益于郭沫若的帮助。“这篇《银杏之果》,我在一九二二年四月写的……写好了后,我也没有重读的勇气;朋友张资平、方光焘、郭沫若三君,先后看过;他们都给我许多的助言,教我努力改作。尤其郭沫若为我指出许多重要的病点。”[5]P36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前期创造社文艺思想的核心。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以及所介绍的外国作品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坛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曾作为该社成员的滕固,其创作也表现出上述特点。
正如陈子善在所编《外遇》所言:“滕固的小说作品交织着浪漫的情调、现实的关怀和唯美的倾向。无论是短篇小说集《壁画》(后改名《迷宫》)、《外遇》,还是中篇小说《银杏之果》、《睡莲》,尽管大都以两性关系为题材,却舍弃常见的柔情脉脉的男欢女爱,而是注重于看似变态的单恋心理的刻画和强烈性爱达于痴狂的描绘,小说人物内心情感的宣泄几无节制,感伤情调的浓郁也几达极点,笔触奇峭,文采炽热,这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家中是并不多见的。有人认为透过滕固小说秾丽的唯美主义色彩,大可窥见当时社会的黑暗冷酷,敏感青年的幻梦破灭和追求享乐的颓废吋尚,也有人认为滕固小说的独特风格在于古典东方的基调之上参酌了几分现代西力的趣味,见仁见智,当然都能自圆其说。”[6]陈先生关于滕固的评价应该说是中肯的。的确,在滕固的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会通过近乎变态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他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
首先是颓废感伤。滕固的文学创作总体上说具有颓废感伤的特征。如他的小说《迷宫》就是代表。作者以独白的方式细腻地描述了“我”的内心世界。过去的放纵、现在的反思、未来的绝望共同组成了“我”的全部。面对K先生,“我”如实的向其忏悔。“于是流浪在异国,失恋,穷困,孤寂,集于一身。前途黑暗,可想而知。那个黝黑而庞大之死的问题,突然显到我的眼前。”[5]P153一股颓废感伤之意油然而生。“我”如同走进了一座没有出路的迷宫。在这里,尽管“我”使出了浑身解数,也只能在迷宫中徘徊,“我”只有彷徨、犹豫、绝望。其次是病态的享乐。在滕固的小说中,常常会有主人公病态的享乐描写。如《壁画》中的崔太始作为一位美术毕业生由于不能获得较好的机会而始终不能完成其毕业作品。最后,他在借一次醉酒以血作画,“约略可以认出一个人,僵卧在地上,一个女子站在他的腹上跳舞。上面有几个‘崔太始卒业制作’的字样写着”。[5]P56催太始终于在一种病态的享乐中找到了灵感,完成了夙愿已久的作品。崔太始的形象让我们不禁想起了日本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笔下的饶太郎。饶太郎曾有这样的自白:“我这个人,与其被女人爱,不如被女人折磨更感到快活。被你这样的女子拳打脚踢,任意摆布,比什么都让我高兴。”[7]可以说,崔太始就是饶太郎的翻版,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病态享乐正是滕固接受谷崎润一郎影响的最好例证。最后是现实性强。虽然滕固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唯美主义倾向,但是,作为一位置身于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五四作家,他如同其他中国现代作家一样,时常以个人经历和家庭琐事来突出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并以此反射出传统文化解体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此外,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环境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他面对渺茫而不可知的人生开始惶恐、困惑、苦闷和彷徨。于是,他只有凭借自己已有的感受和体验,借外来唯美主义作家的某些艺术技巧抒发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苦恼,借其唯美的理念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惆怅。其目的是借他人的艺术技巧或主张来反映现实,启蒙大众,唤醒沉睡的世人。因此,滕固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现实性。关于这一点,程正宇和陈树萍的论文中都有论述。滕固对于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贡献另一个表现就是他的《唯美派的文学》(上海光华书局1927年出版)的问世,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欧唯美主义文学的著作。因而,从这一事例也可以推测滕固与唯美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作为一位留日作家,滕固一方面吸收了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唯美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和时代因素,使其文学创作又具有浓郁的现实因素。因此,滕固的唯美主义文学创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他既不同于西方唯美主义思潮,也不同于日本唯美主义思想,他只不过是借鉴各种唯美主义的技巧来抒发思想情感,表现他的反抗精神。通过采用一种融古典与唯美于一体的委婉方式传达现代年轻人的苦闷,并以这种独特之处成就其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1]沈雁冰.“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J].文学周报,1923.
[2]徐懋庸.译纪德王尔德附记[J].译处,1923,(2).
[3]滕固.我记起你的一双眼[J].屠苏,1926,(1).
[4]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贾植芳,等.滕固小说全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6]陈子善.外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7]谷崎润一郎.饶太郎[J].文艺,1932,(2).
Tenggu’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Aesthetic Tendency
GUO Li-zhi
(Xiang Tan University of literary and news institute, Hunan Xian Tan 421005;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Yon Zhou 425100,China)
As a writer studied in Japan, teng gu'works had aestheticism tendency.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decadent sentimental and morbid pleasures and reality.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writers, he is good at using classic and aesthetic integration in the euphemistic way of contemporary youth anguish, and based in the status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 by his unique achievements.
Teng gu;Aestheticism;Uniqueness
I3/7
A
1673-2219(2011)11-0059-03
2011-06-07
湖南科技学院2009年校级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KYTC055)。
郭莉芝(1982-)女,湖南郴州人,湘潭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