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语言陌生化的实现途径
2011-04-08刘毓容
刘毓容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围城》中语言陌生化的实现途径
刘毓容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围城》语言陌生化的实现途径有两种:超常搭配和拆分词语。这些用法,一方面是作者真实感受与体验的语言再现,一方面也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为之,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多方面的美学价值。
钱锺书;《围城》;语言陌生化;超常搭配;拆分词语
语言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之后许多学者对此纷纷进行不同的研究和探讨。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恢复人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人能感觉事物。艺术的目的就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1]本文主要分析《围城》中的语言陌生化的魅力及其实现途径,从语言陌生化的角度分析《围城》的语言特点,希望对《围城》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一 语言陌生化概述
人们对约定俗成的东西早已司空见惯,语言就是按照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则进行组词成句的。人们对于这些规则只能是习惯,接受并且传承下去。否则,语言将不成语言,社会局面将一片混乱。“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人类的特点是,越是熟悉的事物越能感觉它内部差异,越能分出不同的种类。”[2]语言只有在一定的原则,一定的语法条件下才能得到共同的认可,发挥语言的功能。斯金纳在《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中说:“我已经把固定的描写形式作为了一种修辞,这种目的就是为了让听众接受我所使用的形式和词汇。”[3]然而,约定俗成会造成对周围事物麻木化。人们对已经很熟悉的语言视而不见,因此交际效果质量下降。
语言陌生化就是要打破人们的这种麻木化,使我们的语言生动起来,让人们从约定俗成中清醒起来,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眼光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正如王安忆在《漂泊的语言》中提到的那样:“陌生化就是对常规的偏离。要使那些已经麻木的人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构用一种新的审美眼光去感受结构的艺术价值。”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陌生化”语言所产生的魅力。
二 语言陌生化在《围城》中的实现
(一)超常搭配
约定俗成的规则在我们日常会话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词语搭配的对象也是约定俗成的,是由词语的语义和发音规则等来决定的。一个词语和哪些词语可以搭配,经常和哪些词语搭配,绝对不能和哪些词语搭配,是由语法规则决定的,也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有时候故意打破这种模式会让人觉得语言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可是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会刻意的打破搭配方式,使逻辑不相干的两个意思搭配在一起,这就是超常搭配。这种超常搭配看起来不合理,但构思很巧妙,想象力丰富,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在表现力上有特殊的审美效果。《围城》中的超常搭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描写人的形容词用来描写事物。把通常用来描写人的形容词用来描写事物,这种用法在修辞上叫“移就”。即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一些只能用于人的形容词我们一般只形容人,不能用来形容事物。但在《围城》中,这种超常搭配出现的频率很高。
例1:明天早上,辛楣和李梅亭吃几颗疲乏的花生米,灌半壶冷淡的茶,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4]P145
这段文字很生动,赵辛楣一行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身无分文,好不容易求得一笔汇款,可银行告诉他们必须要找担保方能领取。他们一行为了寻找担保,一路不顾旅途劳累,尝尽了苦头。在文字中,“疲乏”和“冷淡”都用来形容人的状态,这里却用来形容事物“花生米”和“茶”。当我们看到“疲乏的花生米”时,也不禁看到了一颗颗被热闷的花生米,懒懒的散在果盘里,懒得被人动。完全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冷淡”本指对人的态度,一般用来形容人。这里也用来形容事物“茶”了。这里让人不禁觉得他们一行实在太狼狈,连茶都懒得理他们。这种将人类的情感投射到事物中去的表现手法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被描写的事物生动化,真正做到了物人交融的境界,使读者回味无穷。
2.把事物当成人来描写。这种用法就是拟人,跟上例移就不同的是,移就描写的物仍然是物,上例中茶还是茶,花生米仍然是花生米。而拟人不同,它就是把物当成人,用表现人的形容词用来描写事物,具有人的感情色彩,使事物人化。
例 2:当天晚上,一行五人买了三等卧车票在金华上火车,明天一早可到鹰潭,有几个多情而肯远游的蚤虱一路陪着他们。[4]P166
这段文字写的还是赵辛楣一行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筋疲力尽,入住一家条件极差的旅馆,结果一晚睡不好,还被几只“蚤虱”欺负得体无完肤。离开旅馆时那几只“蚤虱”还舍不得从他们身上离开,作者从这些非人类的昆虫身上发现了一些人类的情感。“多情”“陪同”本用来描述人类的感情,这里把非人类当做人类来描写,使物人格化,马上让所描写的场景生动化,情感化,让我们非常同情这些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处境,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钱锺书的想象能力。这种超常搭配之所以能够被运用,都与钱锺书的想象力分不开,想象力越丰富,创造性就越强。这种新颖的搭配方式使人产生陌生感,从而使得作品产生非同一般的效果。
3.词语感情色彩的超常搭配。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分为褒义和贬义,一般来说,词语的感情色彩已经固定,色彩分明,褒贬不同。如果褒义词当贬义词用或者反其意而行之,偏离常规,即产生语言陌生化。在《围城》中,这样的陌生化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语言的魅力。
例3:可是这女孩子的脸假得老实,因为绝没人相信贴在她脸上的那张脂粉薄饼会是她的本来面目。[4]P59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很老实”,“老实”从未被认为是贬义词。上个例子很显然“老实”做了“假”的补语,把褒义的词语用作了贬义,也就是褒词贬用。这个词语用在这里的效果委婉的说明了这个在公车上看到的女孩子化妆技术实在太差,能一眼看出化妆效果,妆容实在不敢恭维,实在老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二)拆分词语
词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默认接受的语言材料。用词要规范,要符合语法,但是,为了表达一些特殊的意义,突破常规,偏离语法,在固定的表达方式上加以改造,从而产生语义,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在《围城》中,作者就运用了拆分词语的方法来使语言陌生化,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所谓拆分词语就是将词语拆开,中间添加一些语言材料,也许不变动其意义,也许会有一点语义的变化,拆开词语是一种对常规的巨大冲击,使词语的稳定性得到破坏,但补充了材料进去,又使得语义得到了补充,这种与常规的偏离,造成了语义上的新奇和陌生,从而产生陌生化效果。
例 4):一千年后,这些书准像敦煌石室里的卷子那样名贵,现在呢,他们古而不稀,短见浅识的藏书家还不知道收买。[4]P179
例4:是方鸿渐他们去三闾大学的图书馆时发现图书馆馆藏的资料少得可怜,而且并没有值得查阅的资料时发出的感慨。“古稀”一般是指老人到七十,我们中国有“古稀之年”的说法。这里把“古稀”拆开来用并且语义完全改变从而产生陌生感。“古”意为陈旧,表达的意思是三闾大学的书因战乱无人管理而太旧,讽刺战乱对文化的冲击。“稀”表达的意思是“珍贵”,书是读书人最珍贵的礼物,书对于方鸿渐他们来说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但是在三闾大学的图书馆里并没有任何值得珍藏的书籍。“古而不稀”意思为:陈旧可是没有值得翻阅的,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作者通过词语拆分的方法使人马上产生陌生感,但细细体会之后能回味无穷。
例5:偏偏结婚的那个星期三,天气是秋老虎,热得利害。我在路上就想,侥天之幸,今天不是我做新郎。[4]P251
“侥幸”意为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者免去灾害,很幸运。而作者把“侥幸”一词拆分开来,加入了 “天”。苏曹结婚之日正好赶上秋老虎,赵辛楣对苏曹二人结合本生醋意,追求苏多年没有成功,今日本应该是他的喜事,却成了为别人祝福。看到新郎被天气热的狼狈的样子他幸灾乐祸。“侥天之辛”意为感谢“老天爷”帮他出了这口气,全然没有婚礼的喜庆滋味。通过词语拆分,使语言陌生化,结构新颖,语义得到新解,此情此景,形象地刻画了赵辛楣的嫉妒,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
词语拆分在《围城》中的例子随处可见,像“咳几声例嗽”、“吃什么隔壁醋”等等。钱锺书把语言陌生化的描写手段运用得淋漓尽致,在幽默中给人以超常的审美享受。
三 结 语
钱锺书在《围城》中对语言陌生化的用法是出于对语言的需要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心灵感受的语言再现过程。这种陌生化的语言打破了人们对熟知语言的认识,使人们产生一种语言美感,给语言赋予了别样的诙谐,幽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很深的美学价值。人们追求新,奇,特的心理就是语言陌生化产生的根源。陌生化的语言在理解过程中也会比熟知的语言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样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联想能力,不是被动的接受作者的意图,而是主动的与作者的心理接近,这个过程既享受了解码的快乐也欣赏了作者的动机,韵味十足。
[1]马国新.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钱锺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祝婉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Chamber, J. K.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2.
[7]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修订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0]Saussure,F.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Trans. Wade Baskin,1960.
I207
A
1673-2219(2011)11-0033-03
2011-09-13
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网络写作教学改革中的有效性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264)成果之一。
刘毓容(1978-),女,湖南株洲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