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记母校人师经师之恩
2011-04-08卓晴君
卓晴君
[编者按] 2011年金秋十月,华东师范大学将迎来60华诞。在此喜庆的日子里,每一个师大人都感到无比激动。抚今追昔,畅想未来,怀想师大的前世今生。我们有太多的人要想,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我们有太多事要做。许许多多的校友纷纷回到母校,以多种形式庆祝师大的光辉生日。在此本刊特别约请了三位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外地校友畅谈师大往事,抒发教育感怀,共庆师大华诞。
永记母校人师经师之恩
卓晴君
今年是母校华东师大60华诞,也是我入学母校60周年。
从1951年我进母校教育系学习、1955年毕业留校到1960年初调中央宣传部,在母校8年半时间。在这8年半时间里,特别是4年学习生活,在母校培育下,我奠定了正确的人生根基和扎实的知识基础。
一、鲜明的师范性特质引导我热爱教育事业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各类人才,因此发展教育事业刻不容缓,师资的需求量大增。在这背景下成立的华东师大,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突出了师范性特质,为新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培养了学生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其师范性特质的主要表现是:
培养目标明确。学校明确自身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中学的师资。对教育系还具体规定了为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学科教师的目标。我们每个学生都清楚这个目标。
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由于华东师大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两校文、理科为基础,并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和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和体育系而成立的,所以学生中不愿意学师范的思想普遍存在。我就是考入复旦而并入华东师大的,对将来要当老师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总想转校或转系。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专业理论学习、社会调查(二年级时到山东做教育调查)、看电影(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读小说(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和《塔上旗》)等等。专业思想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教育学生,使我们深受教益,逐渐转变了思想。
重视教育科目的设置。为了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学校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公共必修课;另外还设有相关联的专业科目及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学校还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鉴于教育系毕业生将来要去师范学校当教师,而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将来要当小学教师,所以我们在三年级时就到母校附小进行教育实习,以便熟悉将来所教学生要从事的小学教育工作。
在母校师范性特质的熏陶下,我的专业思想逐步确立和巩固起来,认识到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重要和崇高,从而成为我毕业至今无论在学校或在党中央机关或在国家机关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
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时母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严肃又活泼,既生动又具体,所以效果比较好。
引领学生参加火热的社会政治生活。我们入校后的第三个月,就到安徽省宿县鹤北乡张圩子村参加土改运动。在面对面地批斗地主和与贫下中农接触过程中,我们真正懂得了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丑恶及推翻剥削阶级制度的必要性,也真正懂得了共产党、人民政府领导的新中国的性质及其建立的必然性。入校第二年,我们又相继参加了思想改造运动、“五反”、“三反”运动等。在这些运动中,学生主要是接受正面教育。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认清了我在教会中学受到的崇美思想的危害,提高了对美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同时初步有了要树立为人民服务新思想的愿望。
认真开设政治理论课。我们学习过的政治理论课有: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有联共(布)党史。前4门课程对我们初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及其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初步懂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初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帮助很大并使我们终生受益。
充分发挥教师和党务工作者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刚成立的华东师大教育系拥有一大批著名教授。第一任校长孟宪承,任职前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是全国著名教育家。由这样一批教授专家治学,使得华东师大的师范性特质始终与学术性有机结合。他们都亲临教学第一线讲课,孟校长也亲自培养研究生。他们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十分亲切友好的关系。现在写到他们——刘佛年、张文郁、朱有瓛、胡守棻等教授,他们的音容笑貌还犹如在眼前、在耳边。他们的严谨学风、学术造诣和敬业精神,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成立初期,派来了一大批经过培训、经历过革命战争锤炼的革命干部,他们主要从事党务工作。由于他们的工作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整个学校形成了讲纪律,讲道德,讲思想,讲政治,艰苦朴素,团结和谐,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氛围。
我们就是在这种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在理想信念、思想品行、性格意志等方面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我在入学后的第二年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在毕业后的第九个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我牢记在心,使我在政治运动中经受住了考验。这是母校教育的结果。
三、引进的苏联教育经验引导我打好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封锁,我们自己尚没有建设新教育的经验,对旧中国教育和解放区新教育的经验也没有系统总结。而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已有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因此,引进苏联教育经验成历史必然。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是多方面的,当时学校请了好几位苏联专家,有的当顾问,更多的是担任教学任务,另外,学校还派教师到苏联去进修等等。但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当推苏联教育理论著作凯洛夫《教育学》。当时,这是门核心课程。围绕它,我们延伸学习和阅读了叶希波夫、冈察洛夫的《教育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列宁的《共青团的任务》,马卡连科的著作以及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等等。
我至今仍认为,当时的苏联教育经验对建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起了积极的作用,凯洛夫《教育学》中的许多原理是科学的,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例如:强调办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劳动教育;强调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课堂教学组织的有序性;重视开展课堂讨论;建立教学研究组织,开展教学研究等。总之,通过苏联教育经验的引进和苏联教育理论的学习,一是在群众中普及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二是提高了专业作者的理论水平;三是为教育行政管理者指出了开展教育的方向;四是使教师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先进经验。苏联的教育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凯洛夫《教育学》中的不足之处,由后来的苏联教育科学发展所弥补。这已是后事了,不是我们当时做学生所能洞察的。
实际上,我接受母校的培育,并不仅仅限于身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在工作岗位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仍然阅读老师们的著作,有时甚至当面请教,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1980年我在教育部普教一司工作,当年召开全国重点中学工作会议,刘佛年老师在会上做报告,他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讲明了设立重点中学的必要性、重点中学的性质任务以及如何建设重点中学等问题。这个报告对当时“文革”后刚刚恢复的教育来讲,犹如一副清醒剂、一盏指路明灯。同时,我也深表感慨,对刘老师钦佩万分,一位学术大师、一位大学的领导,竟然如此了解中学教育的实际,如此高屋建瓴地、细雨润物无声地将理论浸润于实际工作之中。1982年我担任中学司副司长工作后,在制定中学德育大纲的过程中,多次得到胡守棻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多次出差到北京和无锡等地,参加我们的会议和活动。胡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学术造诣感动了当时主管德育工作的彭珮云副部长。1990年我调任中央教科所所长后,专门拜访了刘佛年老师,向他了解教育学术界的情况、请教他有关教育理论问题,甚至请他推荐教育理论专家,他都循循善诱地一一予以指导。
现在,我虽然已办理退休手续13年,但组织交给的任务和地方、学校邀请的任务仍有不少。我对教育工作乐此不疲,完全是母校教育的结果。母校人师经师之恩,使我终生难忘。
值此母校成立60周年之际,仅以此短文表达我对母校的怀念之情。祝愿母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师范教育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方面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卓晴君:195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任教育部副总督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