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读文化:曾国藩家族经营的基本文化理念

2011-04-07范大平刘建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曾氏湖湘曾国藩

范大平,刘建海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娄底417001;2.曾国藩故里管理处,湖南双峰417700)

近20多年以来社会上兴起的“曾国藩热”中最为火爆的莫过于曾国藩的家教思想。综观曾国藩家书和日记,我们不难发现,耕读文化思想是曾国藩治家和家族经营的基本文化理念。耕读文化在曾氏家族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曾国藩家族经营中的耕读文化思想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家教思想的光辉,至今都值得国人借鉴。

一、耕读文化思想是曾国藩家族经营的根本之道

曾国藩治家和经营家族始终认定和坚持以耕读文化为本。曾国藩在给他的几个弟弟的信中写道:“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至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延十代八代。余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之家。”[1]420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曾国藩在官场饱经沧桑后,给四弟的家书中写道:“吾精力日衰,断不能久作此官,内人率儿妇辈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之家为本,乃是长久之计。”[2]49他将其家族经营之道概括为八字诀。他在给曾纪泽的信中曾说:“昔吾祖星冈公(曾国藩祖父)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清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持亲族邻里……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1]532曾国藩在给其弟曾国潢的信中更明确地总结出八字诀: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1]536所谓书者,读书习字也;蔬者,下地种菜也;鱼者,池塘养鱼也;猪者,喂猪养畜也;早者,早起勤勉也;扫者,打扫卫生也;考者,祭祀祖先也;宝者,亲族和睦也。这八字诀基本上概括出曾国藩耕读文化的内涵,但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为了更深入了解和把握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内容实质及其在家族经营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读。

(一)以农为本,耕读兴家

曾国藩出身于农家,农业是曾氏家族的经济基础和精神生活的依托。曾国藩对家族农事非常关注。他在与家里的书信往来中有数十处提到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事宜。如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他在给家中的诸弟的信中说:“家中种蔬的事,千万不可怠忽。屋门首塘中养鱼亦有一种生机;养猪亦内政之要者。下首台上新竹,过伏天后有枯者否?此四者可以观人家兴衰气象,望时与朱见四兄熟商”[2]36。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六日他在给曾纪泽、曾纪鸿兄弟的信中又提到:“尔等亦须留心于莳蔬养鱼。此一家兴旺气象,断不可忽。”[3]

曾国藩家族不是普通的农家,他的家族经营的要求是以农为本,半耕半读,以耕养读,以读促耕,将耕读作为持家立业兴族的根本。曾国藩在给几个弟弟的信中说:“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1]682在曾国藩家训中,教导弟弟和子侄如何读书习字的内容亦非常之多。他反复教诲诸弟子侄: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功课宜专,但又要博览群书,取众家之长。曾国藩希望曾氏家族成为经久不衰的耕读世家。

(二)去除奢惰,勤俭持家

曾国藩在经营家族的过程中竭力提倡勤苦耐劳,俭朴持家,除惰去怠,力戒奢侈。这无疑是曾国藩耕读文化理念在治家中的合理贯彻。曾国藩告诫诸弟:“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娌妯不可多讲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妇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2]37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又说:“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开个骄字,弟切戒之。”[2]44曾国藩家族在19世纪中后期已是当地豪门大族,他自己身为一品大员,都能勤俭自持自勉,并能约束和劝戒家族成员禁奢去骄戒佚,实为难能可贵。

(三)克己自律,维护家族

曾国藩做官清廉自洁,治家克己自律,不以私利小家,顾及大家族,尽力维护家族团结。这是受传统儒家文化和家族耕读文化双重熏陶的结果。他在给诸弟的信中写道:“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作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此时侍奉高堂,每年仅寄些须,以为甘旨之佐。族戚中之穷者,亦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1]115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男前次信回,言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赠戚族之用。昨由受恬处寄回四百,即分送戚族可也。”[1]324他在外做官时往家中寄钱寄物时总是兼顾族戚和故交,这在曾国藩家书中有多处记载。

(四)礼尚往来,尚义疏财

曾国藩在处理与友人、同仁、世交等关系时,他的基本理念是礼尚往来,重义轻利,互相帮衬,济危解困。这是曾国藩耕读文化理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他在京应试和为官期间既向同窗好友借钱应急,也借钱给别人。自己借别人的钱尽可能还清,但别人确有困难不能还清的,不逼人索还。这从曾国藩家书中可看到此情形。对于往来人情的处理,他的处事原则是你来我往不失礼,但不轻易受人惠,更不谋人钱财,不占别人的便宜。道光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他在致诸弟的信中说:“我自已亥年在外把戏,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铒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故兄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年八年,不肯轻易受人患,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可我占人的便益。”[1]151

(五)更新观念,事农以技

曾国藩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不在乡间务农,对农业生产不是行家里手,但由于他对农业的关注,加之在外见多识广,并能将近代开放意识和先进技术运用于对农业生产的考察,因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这是曾国藩耕读文化有意思的地方。例如关于蔬菜的种植问题,他就主张重金聘请省城的园丁来其家种植蔬菜,他认为城乡之间在种植蔬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在给家中主持家政的弟弟曾国潢的信中说:“乡间种菜全无讲究,比之省城中好菜园,何止霄壤!余欲学些好样,添些好种,故令纪泽在省雇工,弟可不必打破耳。”[1]724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他在给当时在家中的曾纪泽的信中又提出了他对菜园布置和规划的想法。“省城园丁来家,宜废田一二丘,用为菜园。吾现在营课勇夫种菜,每块土约三丈长,五尺宽,窄者四尺余宽,务使芸萃及摘蔬之时,人足行两边沟内,不践菜土之内。沟宽一尺六寸,足容便桶。大小横直,有沟有浍,下雨则水有所归,不使积潦伤菜。……吾乡一家园土有限,断无横沟,而直沟则不可少。吾乡老农虽不甚精,犹颇认真,老圃则全不讲究。我家开此风气,将来荒山旷土,尽可开垦,种百谷杂蔬之类。如种菜亦获利极大,吾乡无人试行,吾家有山地,可试种之。”[1]744

二、曾国藩耕读文化的思想渊源

曾国藩家庭经营中的耕读文化思想植根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它的思想文化渊源极为复杂,既有以儒家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传统文化渊源,又有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还有曾氏家族耕读文化的传统。此外,近代以来的开放意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其也产生了不可怱视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重要传承者。他独尊儒学,又兼容诸子百家思想。既“恪守宋学”,又“兼容汉学”;既“笃信程朱”,又“博取众长”。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并直接吸取其农耕文化及家族文化教育思想为其所用。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家庭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既以儒学正统为根本和导向,又体现出传统乡村社会家庭文化的乡土特色。曾国藩耕读文化中的以农为本,致力于耕读世家的经营,强调勤俭持家,去惰戒奢,克己自律,周济戚族,邻里和睦,扶危济困,礼尚往来,尚义疏财等内容,无不充分反映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的乡村家族文化的一般特征。

(二)湖湘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而又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曾国藩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湖湘文化传统,并使湖湘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从而成为湖湘文化传承链上的重要一环。”[4]曾国藩家乡在湖南湘乡,曾国藩耕读文化必然打上湖湘地域文化的烙印。位于湘中的湘乡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区域,曾国藩又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传人,因而其耕读文化渗透着湖湘文化的基因。如曾国藩耕读文化倡导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勤奋好学、立志高远等文化品性,毫无疑问体现出湖湘地域文化的特质。

(三)家族文化传统

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的直接渊源为其家族耕读文化传统,从衡阳始迁湘乡的曾氏先祖曾孟学开始,曾氏家族就一直在湘乡荷叶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据王定安所撰《曾国藩事略》记载:“曾氏自明朝以来世业农,积善孝友,而不显于世。星冈公少时善任侠,已乃折节下士。尝曰:‘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居枕高嵋山下,垄竣如梯,田小如瓦,吾凿石决壤开十数畛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吾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既令子姓出就名师,又好宾接文士,候望音尘,常愿通材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2]37曾国藩对星冈公极为推崇,他总结的“八字诀”就直接源于星冈公的治家之法。他的父亲曾为自家写过一幅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半耕半读,勤劳去惰,俭朴持家,敬祖睦邻,支助戚族,成为曾氏家族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直接继承了这些家族文化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

此外,曾国藩一生历经曲折,宦海沉浮,洞悉世事,变通圆滑,思想开放,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圆通的处世哲学融入其家庭经营的耕读文化中,使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具有了深刻的时代内涵和近代开放的气息。

三、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不可避免地会打上这一时代的印记。曾国藩作为耕读世家出身,一方面饱读诗书,浸染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成为一代鸿儒大家;另一方面,湖湘地域文化和近世以来的文化开放风气也对曾国藩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近代文化的开山人物。曾国藩家族经营中的耕读文化思想也反映出这两种文化影响。它的根本思想和主要成分是对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吸收和提炼,但在一定范围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又超越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耕读文化思想。在传统士大夫眼中,读书是为了“跳农门”、“学而优则仕”,农业生产被看成是小人之事,读书人不值为之,以至出现“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现象。曾国藩作为农家出身的正统仕子,并在后来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和一代大儒,却能一直关注农业生产,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将传统农业与近代科技结合起来考察农业问题,实属难能可贵。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不是简单继承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以农为本”,“学而优则仕”等思想,而是在近代开放的时代条件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为人处事的经验,将传统耕读文化近代化,并用它来作为持家兴族的根本之道。他将耕读文化作为家庭经营的基本文化理念,确有其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如勤俭持家,戒骄去奢,克己自律、谦让睦邻、尚义疏财、解困济急,科学种地,革新农技等思想,不仅在当时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社会的治家理财和农村家庭文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对曾氏家族的影响非常深远。曾国藩在世时,整个家族基本上以他的耕读文化理念为导向治家处事,家族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衬。除曾国藩、曾国荃两兄弟大部分时间在外带兵作官外,其他人基本上在家从事耕读生活。曾国藩去世后,除子侄辈做过一些官外,从第三代起曾氏家族大都未入仕途从政为官,而是从事农耕、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在曾国藩后人中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曾国藩耕读文化和家教思想的积极影响。并且,这种文化影响还涉及整个荷叶塘及湘乡周边地区,以至当代湘中地区居民大都能吃苦耐劳,勤于农事,邻里和善,俭朴谦让,勤奋好学,聪慧上进,名人辈出,闪耀三湘。

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在整个曾国藩思想文化中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自有其独到之处和特殊的文化魅力。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急剧转型、家庭文化教育面临种种困惑的情况下,它能促使人们去反思和审视当代中国家庭文化建设的种种问题,并从中受到一些启示,这也许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曾国藩家教热”的原由所在。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1[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曾国藩.曾国藩治家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2[M].长沙:岳麓书社,1985:1268.

[4]范大平.曾国藩文化思想研究四题[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1):154-157.

猜你喜欢

曾氏湖湘曾国藩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跟曾国藩学修身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