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及翻译中的文化意象

2011-04-07刘坤伦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意象民族语言

刘坤伦

论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及翻译中的文化意象

刘坤伦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2)

文化差异 翻译 文化意象

语言是中西方交流的媒介和工具,它嵌入在文化之中,是一种文化现象,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互换,是两种文化的互相沟通过程。要想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翻译取得成功,首先必须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进而在尊重文化意象的前提下,找到相应的翻译策略。

1 语言、文化与翻译

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具有不同的实践活动,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没有任何两个民族具有完全相同的文化,文化具有差异性。

自人类产生以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交际手段和交际工具,而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传承文明的媒介,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或文化的成果。不同的民族在交流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它可以被视作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这就给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难,因而,语言翻译显得极为重要,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要通过翻译来达成。翻译,就其词源意义来了解,就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东方与西方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翻译的过程就是克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过程,也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相互交流的过程。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从而找到相应的翻译策略,对翻译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2.1 生存环境差异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受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极大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例如,中国处于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多雨,季风发达,而东风给中国大陆带来了大量的雨水,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此,在中国,“东风”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就具有特别的意义,故把东风称作“春风”。同时也形成了赞扬“东风”的文字表达形式,或以“东风”命名的品牌、电影等。而在欧洲国家,面临着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如英国是个岛国,面临大西洋,因此,西风对英国人民来说就是暖风,是生命的象征,而东方对他们来说就是寒风,意味着萧条、寒冷。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赞扬西风的文学作品,比如雪莱的《西风颂》中就把西风看做是一种温暖的风。

再比如,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由于其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的语言中就形成了有关“海 (sea)”方面的大量词汇,如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ake the wind out of sb’s sails(使人一下失去自信 ),a bad/good sailor(晕船 /不晕船)等。这些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而中国的农耕文化也形成了在西方难以找到的对应的表达方式,如牛对农耕来说特别重要,于是就形成了很多有关“牛”的词句,“力大如牛”、“多如牛毛 ”、“对牛弹琴 ”等。

2.2 社会文化差异 中西方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差异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这主要反映在语言习惯方面。比如,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常常会问到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这是对对方关心的表现。而西方国家却把这些视为个人的隐私,被问到这些问题,他们会认为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因而会比较反感。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也形成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反应在语言中就形成了大量的“吃文化”,如铁饭碗、吃皇粮、吃大锅饭、吃醋、吃闲饭、软硬不吃等。在人们之间见面寒暄时,也常会问“吃饭了没有?”而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引起西方人的误解,他们会以为你要请客。

此外,中西方在历史、生活中形成的大量谚语、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传统节日等,也影响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2.3 思维模式差异 东方和西方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了中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环境和各自的特点。语言可以体现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表达也会存在差异。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首先要了解民族的思维模式。

中国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的体现就是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地人是不可分离的,中国人看待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注重整体性;而西方文化强调“天人相分”的观点,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相互独立的,世界万物都可以被分成各个部分,人们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为其特点,注重科学与理性,重视分析与实证,借助逻辑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东西方这种思维模式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就是汉语偏重语义关系,不太重视语言的形式。句子各成分之间靠隐性连贯、逻辑关系和叙述的顺序来间接联系,句子结构比较松散但有张力,变化的余地大,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就会有不同的表达和含义;而西方文化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注重以形显意。句子结构严谨且具有逻辑性,依靠关联词和从句等形式来表达[1]。

3 翻译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凝聚,常常会体现在各个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及文学作品中,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成为民族的重要特征及一种文化符号,当提到他们时,很容易联想到与其相关的民族。文化意象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汉语中的乌鸦、喜鹊、龙、麒麟,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狮、熊等;各民族语言中的某些成语、谚语、典故或形容性词语中的一些形象或喻体等,如汉语中的“画蛇添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给车装第五个轮子”(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里的“蛇足 ”、“诸葛亮 ”、“第五个轮子”、“罗马”,其实都已取得了特定的含义,成为特定民族语言中的一个文化意象。

只有在翻译中正确地体现了文化意象,才可以达到文化传递的目的,但目前在翻译中常常出现文化意象错位的现象,从而使译者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照顾了内容,失去了意象;照顾了意象,又损害了内容。

在翻译中,我们往往只强调用读者熟悉的形象去调动读者的联想,比如,我们常见到的 as wise as so Solomen被翻译成“智如诸葛”;Talk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被翻译成“说曹操,曹操到”等,虽然对中国读者而言比较形象,很容易了解,但这种过度的的归化译法,让读者很难了解外国的文化意象,还会给人一种外国也有“诸葛”、“曹操”的印象。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的翻译家应该把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视为自己的一种职责,从而真正的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不能让文化在传达的过程中丢失。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随着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读者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日益增多,今天的读者已经有能力接受带有鲜明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意象。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大可不必越俎代庖,徒费心力地把面包改做成馒头塞给读者。譬如,现在完全可以把 aspoor as a churchmouse不译成“穷得象叫化子”,而直接译成“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等等。这样译,不仅同样能传达原文的信息,而且还能引入新的形象,丰富我们民族语言中的文化意象。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正确地认识文化意象,往往把意象与文化割裂开来,在翻译时把意象忽略掉。过分归化,没有意象的翻译不可能正确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也可能会影响对原作整体内容的把握。在翻译中体现文化意象,是翻译工作应该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和策略,正确把握文化意象是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翻译成功的必要条件。

[1] 周美青,张 君.跨文化与英汉翻译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9):141

H 059

A

1008-6633(2011)03-441-02

(2010-12-24 收稿)(王一伊 编辑)

猜你喜欢

意象民族语言
抚远意象等
我们的民族
语言是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