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善”学 以“善”育人*
——以滕州市姜屯中学善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2011-04-04孔凡海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中学学校文化

● 孔凡海

弘扬“善”学 以“善”育人*
——以滕州市姜屯中学善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 孔凡海

夏新教授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何以生生不息》一文中曾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质体现在德、善、和三方面。虽然也混合着糟粕杂芜,但从主体上看,可以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其说确实摸准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作为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善”的文化,不仅内涵丰富,包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诸多条目,而且这些核心内涵,虽经千年,仍历久弥新。

一、“善”义何谓?

“善”字意蕴丰富,但追溯其源,本为会意字,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的意思,羊是吉祥的象征,故善的本义理应为吉祥。《说文》:“善,吉也。”羊多 (食物多)有饭吃就吉祥。后被引申为好、美好,善良、好心,慈善,高明、工巧,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好人、好事、好处等多层涵义。

善,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对感觉的一种描述”。善良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面目慈善,一般表现为处事大度,对人对物总能替对方想,很少替自己想,一般长得体态龙钟,行动较缓慢,举手投足的力量不是很大。若从哲学视角而言,善是人们从具体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行为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善”是一种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了称心如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恶的相对抽象事物。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符合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和意识之行为或存在,即为善;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负面意义和负面价值,违背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意愿和意识之行为或存在,就是善的对立面“恶”。善与恶相对,二者都必须以行为或存在为依附,善行、善事必有善主,恶行、恶事必有恶主。善主、善行和善事中必然包含着善,恶主、恶行和恶事中必然包含着恶。人类为了实现生存发展的基本目的,应该褒善贬恶。

我们今天通常所讲的“善”,更多的是强调其丰富的伦理学意义,即“在被动个体自我意识出于自愿或不拒绝的情况下,主动方对被动个体实施精神、语言、行为的任何一项的介入,皆为善。”但不同的人对同一具体事物的同一行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人认为它符合自己的意愿,是善行,有人认为它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不是善行,还有人认为它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是恶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关于同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行为和变化具有不同的经验和知识造成的。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人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明一个认识对象所具有的善、恶性质和能力,缺少知识经验的人却很难正确判断一个认识对象所具有的善、恶性质和能力。另外,个体和集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利益和具体意愿时常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二者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那些符合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意向、意识,往往属于伦理之“善”,反之,那些符合少数人的意愿、意向、意识,往往为伪“善”。宏观地说,在最广时间范围内符合最大多数人的目的即善,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目的被称为是 “善心”,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最终目的有利的行为被称为是“善行”。

人类关于“善”的本质以及“善行”问题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人们对善的认识同我们的祖先基本上是一致的。善不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还有幸福的含义。苏格拉底认为: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他甚至将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善的论述亦不乏真知灼见,《国语·晋语》曰:“善,德之建也。 ”《左传·襄公三十年》谓:“善,人国之主也。”《论语·述而》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的说法。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善”首次进行了非常形象地诠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就会像水一样不再受形体的拘束,水泽被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就是上善,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孟子·尽心下》更有“可欲之谓善”一说,善就是“可欲”,已不再仅仅指羊多有饭吃等等原始含义,而是已从食物对人的生存的支持,对人的食欲的满足扩展到了一切事物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欲望的满足。

二、立规定制扬“善”学

教育不仅仅是传承,更需要传播和发扬。滕州市姜屯中学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地处古滕国腹地。古滕国因滕文公“礼聘孟子,施行善政”而史称“善国”。姜屯中学驻地是昔日善国的核心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最早实践地,至今民风淳朴、善风犹存。姜屯中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身居善地、深挖善根,依托属地文化,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以“培育善人,弘扬善学”为总抓手的独具魅力的善文化教育,具体包括存善心、有善念、行善举、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等六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存善心”是指具备一颗善良之心,相信我心本善、善心永驻。“心”明才能“行”正!姜屯中学在追“善”源、挖“善”根的基础上,首先在全体师生中积极推行“善”的教育,以“人居善地,当存善心”来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有善念”是指拥有善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不被功利所驱。“行善举”是指躬行善的举止,一言一行、待人接物,都应避恶从善。“做善事”是指多做善的事情,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成善人”是指以古今善者为榜样,成就仁爱之心,使己成为厚道之人。“扬善学”是指将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在民间不断传播,在古滕之地不断发扬光大。

姜屯中学依据这六大理念,重新界定和解读了学校“三风一训”。校风是“真而善,善而美”;教风是“以学定教,严谨善诱”;学风是“勤学善思,自主互动”;校训是“日行一善,善一生”。

校风中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至高无尚的理想与追求,也是当代各类学校教育之基本价值取向和崇高目标。一般来说,科学追求的是真,宗教和哲学追求的是善,艺术和文学追求的是美。但若从文化上看,真、善、美都应是道德的主题,其核心是“善”。教风、学风中的两处“善”字,作动词用,使用了“善”的“擅长、善于”涵义。身为姜屯中学师生,不仅应具备善心、善品、善行,还要努力成为善教之师、善学之生、善思之人。“日行一善,善一生”的意思是,每天至少要做一件好事,并持之以恒,不仅如此,还要将善德、善行表现出来,让善的光辉照亮他人,温暖社会。

三、化“善”学于践行

为了能营造浓厚的“善”文化氛围,使师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时时受到感染和激励,姜屯中学把弘扬“善”学的理念,全面贯彻到学校日常运转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

标“善”念于校园。首先让墙壁说“善”话,在走廊的墙壁上悬挂介绍滕国历史的挂图以及“善”文化的图片,在门厅的两边刻上《孟子·滕文公》文章,在教学楼侧面雕刻一面以不同“善”字装饰的“百善”书法墙等,让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沐浴着善的气息,供师生们随时浏览,时时诵读,细细品味。墙壁成了流动的历史,成了会说话的“善”的教科书,成了师生舍不得离开的知识长廊。其次,赋楼房以“善”名,给每一幢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办公楼、公寓楼等起一个能够反映“善”文化特点的名字,如知善楼、行善楼、本善楼、立善楼、乐善楼、崇善楼、至善楼、扬善楼等等,师生们望楼生义,远而敬之,近而观之,观而从之。通过此举,楼房被赋予了鲜活的文化,变成了育人的师长。再者,在校园的醒目处,比如宣传栏上,走廊旁,草坪边,广泛标识出一些充分体现“善”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诸如“存善心、有善念、行善举、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等口号,“继承善的传统、推行善的教育、弘扬善的文化、实践善的真义”等标语,使校园真正变成了师生们学习文化、道德养成、思想进步的“善园”。

播“善”念于教师。学高为师,身正示范,姜屯中学按照教师善念、善行教育先行原则,在广大教师中积极推进善教育。学校把培养教师的知善、行善、扬善等意识和行为作为开展善文化教育的基本着力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评选教师为善之星,成立善文化研究会,设立善文化研究课题,召开善文化研讨会,举办善文化教育经验交流会等。这些活动使教师们把挖掘、传承、弘扬善文化视为己任,自觉做学生的表率,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善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授“善”学于课堂。“善”的培养,主渠道应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像语文、思品、历史等文科科目的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很多“善”文化的内容,即便是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也蕴含有一些“善”的哲理。开设校本课程,是善文化教育入课堂的又一主要形式。姜屯中学把《善文化教育读本》作为一门学生必学的课程,使之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善文化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姜屯中学还邀请一些名师大家来校就“善”文化做专题报告,以之提升教师的“善”文化理念,促动学生对“善”的践行。

育“善”品于活动。姜屯中学积极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善文化活动,包括国旗下讲话、善文化主题班会、善文化教育大会、评选善小标兵、“善文化”故事征集、从善故事演讲比赛、收集善言善语相互交流、善文化手抄报展览、“善在我心中”征文、设立“日行一善”授星榜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行善激情。除此之外,还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首先,大力推行“为善日记”,要求教师认真翻阅每一本“为善日记”, 也许捡拾废纸不是大事,也许在出门时礼让同学半步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学生稚嫩的言行背后,可以看到一颗充满善念的心。那些在很多人看来大概只有傻子才做的善事,那些在很多人心中早已经遗失殆尽的善行,在姜屯中学的学生心中又重新种下了种子。

其次,是定期举办善文化艺术节。学校凭借善文化艺术节这个周期性的平台,把善理念真正推展开来,使广大师生自觉践行善理念。在艺术节期间,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班级真正成了一个大家庭,大家都为集体的荣誉尽自己的一份力。各类特色鲜明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等善思、善行,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善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品牌活动,激励着每一名学生不断地发掘自己、完善自我。

再者,是成立“善”志愿者组织。善文化不能局限于学校,要使之深入家庭,融入社会,以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让社会人感受善文化的魅力,学生是最好的使者。姜屯中学倡导“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的思想,让学生成为善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深入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带动家庭及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起到“一所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的社会效应。

第四,唱响“魅力”两歌。现在姜屯中学的学生,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情是诵唱“为善三字歌”和校歌。由学校老师编写的“为善三字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导学生每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校歌更是融合了学校善文化教育的精髓。学生在日常的诵唱中,既感悟了善文化的精神实质,又时时警策着自我的言行。

四、体悟

善文化的教育势在必行,虽任重道远,但只要从孩子思想培养做起,从学生点点滴滴抓起,润物无声,积小成大,就能帮他们养成时时向善,以善立身,以善立事,以善为人的良好品质。

首先,要坚持教师为善与师德提升的有机结合。教师有高尚的师德,严谨的言行以及对善文化的正确理解,是学校开展善文化教育的前提。教育一批学生仅仅是教育了一批学生,教育了全体教师则是提升了教育水平,等于教育了以后所有的学生,打造了学校的文化名片。加强教师为善教育,提高向善意识,是开展对学生善文化教育的关键着力点。

其次,要做好化善于微、落实于行。善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以致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注重养成教育,学校强调行“善”,无所谓大小,但要从细微处做起,从具体的小事情做起,从每一天开始做起,从现在从眼前做起,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落实于行,才能以小见大,积少成多,心善如水,从善如流。

再者,要实现文化传承与品德提升的统一。善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属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更重要的是品德修养的熏陶、提升。不仅要大力在学生中开展认知属地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激其爱乡爱校的热情,更要向学生积极传播善的理念,提升其善的品质。

此外,还要加强善文化教育与其他文化教育的融合。善文化教育是我们开展德育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的切入点,具有鲜明特色,但是,并不否认、拒绝、排斥其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教育,而是以此为基础,主动融合、吸纳真、美的教育,德文化、和文化的教育等,从而实现和谐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效果。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善文化的教育创建与融合”(编号:2010JG221)研究成果。

孔凡海/滕州市姜屯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中学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多解中学创新
谁远谁近?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