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经济结构转型化解我国当前的通胀压力

2011-04-03段世德章丽珊

党政干部论坛 2011年8期
关键词:储蓄货币政策经济

段世德 章丽珊

利用经济结构转型化解我国当前的通胀压力

段世德 章丽珊

在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我国通胀压力巨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月份的CPI为5.4,创下了自2007年以来32个月的新高,虽然央行采取了提高人民币法定准备金率等降低通胀压力的措施,但人民币通胀预期依然高企,4月份的CPI维持在5.3的高位运行。在巨大通胀压力下,人民币汇率一路走高,2010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6227,同比升值3.1%,到2011年5月升值突破6.50的关口。人民币的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形成人民币现实的处境成为一种悖论,因此,要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战略思路来化解人民币通胀的压力。

一、当前通胀压力形成的原因

我国当前通胀压力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消费文化和习俗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规模巨大,成为我国通胀压力的历史基础。受“勤俭节约是美德”和“细水长流日子甜”的消费文化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倾向维持较高的水平;受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影响,居民储蓄谨慎动机强烈,强化了储蓄的导向,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居民储蓄接近30万亿,规模巨大的储蓄预期随时可能成为物价上涨的推手,在通胀的影响下,居民储蓄更多转向活期存款,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全年活期存款占比51.92%,比上一年上升了2.46个百分点。因此,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可能出现消费历史积累的集中释放,推动物价快速上涨,特别是受我国收入结构的影响,中低收入者对通胀反应更加敏感,对通胀发生起到加速作用。

第二,受增长模式的影响,输入性型通胀为物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消费和出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货币政策不仅要考虑国内的物价稳定,同时还要考虑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央行货币政策回旋余地减少。在加工贸易占据我国进出口半壁河山的特定背景下,本币低估是降低出口成本、维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受生产率和科技水平提高的影响,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为了乘“中国经济快车”,大量的国际资本在中国集聚,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在2006年10月突破1万亿美元,到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以后,仅用1年多时间到2011年3月就突破了3万亿美元,受到审慎监管原则和外汇冲销政策的影响,央行需要动用大量的本币来进行冲销,央行外汇占款的规模已经从2002年年底的2.3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年底的22.58万亿元,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央行投入冲销的本币越多,通胀压力也就越大。

第三,国际金融危机应对政策“J曲线”效应的影响。为了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使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搭配,通过投入4万亿来解决民生,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受到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国基础货币投放量和贷款规模有所增加,导致通胀的压力增大,2000年中国基础货币供给量为14635亿元,到2005年才增加到24032亿元,基础货币供给增加1万亿元,用去了5年时间,在危机的冲击下,基础货币供给量从2008年的34219亿元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44628亿元,基础货币的大量投入,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通胀压力的增大。在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更大冲击。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中国依靠可以承受的通胀为代价,避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更大破坏性影响。

二、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胀压力

在预期通胀的压力下,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挑战,整个社会经济平稳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通胀对于化解现实的通胀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通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科学认识:

一是通胀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消极影响。持续的通胀压力将影响民众对物价维持稳定的信心,为了规避通胀所带来的财富缩水,居民以减少持币而增加实物购买应对,会进一步加大短期通胀的压力;受历史和现实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胀会使部分低保人群的生活水平下降,依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民众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从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部分消费品因其保值特性而受消费者青睐,导致社会资本大量集中于房地产等行业,这将使政府控制房价的努力大打折扣。因此,通胀的巨大压力增加了我国政府调控经济的难度,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回旋余地缩小。

二是当前的通胀压力并不是我国独有,而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作为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向流通领域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形成了通胀的潜在压力,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后,流动性资金的过快回收又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鉴于此,各国对流动性资金的回收采取了渐进的原则,因而通胀压力普遍存在。以金砖国家为例,2010年印度的CPI为12,俄罗斯的为6.8,巴西的为5.9,南非的为4.3,而中国的最低仅为3.3。要把当前我国通胀压力和世界经济运行阶段性特征结合到一起,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实际。同时我们要利用治理通胀带来的有利契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变坏事为好事,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借助经济发展方式化解通胀压力之策

通胀压力过大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政府在2011年的两会上明确提出要将CPI控制在3.3以内。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央行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采用法定准备金、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这些基本的货币政策工具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源头上治理我国的通胀,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投资结构,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胀的现实压力。前一段时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所采取的一种应急性措施,为我国经济快速复苏做出了贡献,目前我国基本经济情况已经好转,货币政策应该恢复常态走向稳健。仅靠央行单方面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效果相对有限,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地相继投资上马大量项目,受投资需求刚性的影响,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巨大。因此,需要对当前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对于经济效益不佳的项目敢于关停和调整,确保未来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投资,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既优化投资结构,又降低通胀的现实压力。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消除成本推进型通胀的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在我国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能源和和原材料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以石油为例,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到国内下游石油产品的价格,加大了通胀的压力。因此,加大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两型”社会的产业,能有效的降低因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维持国内物价的稳定。

第三,改变忽略消费的增长模式,消除通胀的内在压力。为了积累资本增加投资,消费对于经济拉动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投资在整个社会财富分配中投资占比过高而消费占比偏低,加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进一步强化了居民储蓄倾向,造成潜在通胀压力巨大。因此,要改变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拉动,通过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来解除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发挥我国消费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借助公共物品的提供以及消费者消费的增加来拉动国内消费,使居民储蓄和消费维持合适的比例,这既能保持经济增长,又能避免出现潜在的通胀压力。

第四,注重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消除通胀的外在压力。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吸引外资鼓励出口成为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基本战略,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一趋势得到了强化,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作用下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节节攀升,在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加大了我国通胀的压力。因此,要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需的弊端,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实现进出口均衡,将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水平,尽量避免汇率与本币升值引起的热钱流入,消除通胀出现的外部原因。

(作者单位 湖北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张兵)

猜你喜欢

储蓄货币政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