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2011-04-03王鹏程

党政干部论坛 2011年8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发展

○王鹏程

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王鹏程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始终存在着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回顾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思考和启示:

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左”和右的干扰,既认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竞争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认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承接发展关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从一般意义上看,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它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对立,主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又存在着无法“断裂”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抛弃或彻底否定,而是对资本主义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既打碎又利用。总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对立竞争关系,又有历史承接和发展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认识。

正是由于认识到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由于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承接发展关系认识不清,建国后党在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一度出现了用对资本主义痛恨的感情代替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科学与理智,产生了绝对否定资本主义,包括否定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极端倾向。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我们党曾犯了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的“左”倾错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过急”、“过快”、“过粗”地完成了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由于“左”倾思想的泛滥,党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上更是一再犯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否认资本主义中有值得社会主义借鉴、利用的东西,片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竞争,忽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承接发展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纠正以往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认识上的“左”的错误,起了重要指导作用。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一些人对资本主义心存戒备。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等,都曾有过不同意见和各种质疑。对此,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不要被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1]为了解除人们的顾虑,他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即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为把人们从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找到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解决了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向资本主义汲取“营养”的重大课题,对于进一步消除在资本主义问题上“左”的影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五大,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破除了姓“公”姓“私”的藩篱,明确规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继续毫不动摇的始终坚持这一认识。

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还必须排除右的干扰。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目的。为此,我们党反复强调: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必须始终坚持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为原则,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绝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绝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2]并进而说明“允资”、“用资”不是照搬、抄袭,而是“参照”,即根据国情,参照资本主义的经验,通过消化吸收之后把资本主义的变成社会主义的,而不是把社会主义的变成资本主义的,这样才不至于失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方向。但是有的人却不理解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的这一目的,因而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甚至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因此,只有排除右的干扰,才能使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充分展示其优越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基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解放一步,改革开放就深化一步,发展就加快一步。所以,要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不断发展社会主义,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承接发展关系,切实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既要了解世情,也要熟悉国情,认清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就世情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而且资本主义也出现了新的转机,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的超越。这是因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整:在生产力方面,把高新技术引进生产领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所有制方面,它在私有企业中推行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以及“雇员持股计划”却又实现有效控股;在生产关系方面,它吸收形形色色的工人参与决策与管理的制度,缓和劳资之间的冲突;在分配方式方面,它加大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比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上层建筑方面,它进行了改良,建立系统的国家干预机制,调节社会矛盾。这些调整不同程度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促使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和继续发展,它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将长期并存共处,“一球两制”将是相当长的历史现象。因此,我们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只要切实了解这一世情,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制定出正确的政策。过去,我们之所以在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上产生了偏差,过多地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斗争的一面,而忽略二者互补互利的一面,使我国经济建设处于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的状态,失去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是因为我们党忽略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过分强调资本主义的腐朽性,没能如实估计其自我调节能力和容纳生产力的能力。可见,正确认识世情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基石。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新的形势,一方面,使资本主义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相对和平环境;另一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相互依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一新形势下,若把自己孤立于世界潮流之外,势必要窒息自身发展的生命活力。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把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并果断选择了加入WTO、发展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道路。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与深度更加宽广和深入,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了解世情,顺应世界潮流,才能正确地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就国情而言,建国前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要地位,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在这种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有存在的必要,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还应获得更大的发展。建党初期,由于对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党主张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直接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后来,随着对国情认识的深入,党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为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并不是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在革命的过程中,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反对共同的敌人,同时,提倡和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待到条件成熟时,再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就较好地认识和处理了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建国前后,基于对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还处于落后状态的基本国情的认识,党提出建国以后要经过一个“相当长久”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等到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在国家经济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以后,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步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所以,建国初期,党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资本主义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方面,而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以便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来创造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但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足,从1957年下半年起,党一再犯超越阶段的错误。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至后来的“穷过渡”,总想尽快过渡到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而排斥任何资本主义的东西,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进行了错误地认识和把握,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失误和挫折迫使党重新认识中国国情。党的十三大做出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历史定位上使我们从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判断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地回到历史现实中,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世纪里我们显然不能拒绝资本主义的“补充”作用。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内,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层次较多的情况下,在经济上搞单一的公有制是不妥当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终结,它完全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只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三、要与时俱进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密切相关。如果对资本主义认识不正确,就会影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其客观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和反映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由于我们党没有根据世情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实际发展变化,对资本主义盲目排斥和否定,从而也就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我国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新科学认识发展了自己的社会主义观,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外部条件、发展战略等,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世情、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处于科学发展之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判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阶段,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与现阶段的联系和区别,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的基础;善于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中识别包含其中的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适应世界的变化改变社会主义体制政策,是社会主义在当代条件下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在现在,最为根本的问题是要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资本主义文明做出较为准确全面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世界处于永无休止的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信息传播、社会变革的速度加快,整个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就目前的情况看,资本主义仍然有相当长的路程和发展的潜力,仍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处于一个世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又彼此对立的关系将处于有更多因素影响的变化之中。我们要汲取过去社会主义实践中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经验,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坚持从现实出发认识世界和资本主义,不断形成正确的判断,确立适应时代变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战略,保证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共处中成长壮大起来,最终成为取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新的更高的人类文明。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作者单位 湖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杨慧)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