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民生价值取向探源

2011-04-03贺梦

党政干部论坛 2011年8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中国共产党

○贺梦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民生价值取向探源

○贺梦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对民生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始终把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作为己任,对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给予高度关注和深切关怀。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更加重视民生问题,通过一系列民生建设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民生状况,充分坚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民生取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民生价值取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考量,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

一、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民生价值取向是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认识到百姓对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进而非常关注民生问题。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民生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民生取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首次出现“民生”一词,且通篇有不少内容蕴含着朴素的民生思想。孟子则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西汉初年的思想家贾谊也在《大政》中系统阐述其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的一句名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因为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才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宋朝的一些儒学思想家的民本意识更加强烈,如朱熹就直接把“民生之所日用”当做遵循天下公理的要求。当时的改革家王安石还把治理土地不均作为改革内容,提出抑制富人、接济穷人的设想;明朝中叶以后,一些思想家的民生意识更为深刻。其中的代表人物黄宗羲,他把民生思想上升到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度,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之,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思想,较之前人又上升了一个层次[1]。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受尽压迫。在这种形势下,民生问题也是仁人志士格外关注的一个方面。当时一些思想家的民生意识不仅延续了明清之际的民本、民生思想,还有着明显的西方文明的痕迹,他们明确提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要求,其中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他以儒家的民生思想为根据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创造了令世界羡慕的物质文明,工商业繁荣,但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却异常困苦。康有为深刻认识到西方国家未能关注民生问题而造成贫富悬殊、人民生活困苦的严重后果,因而主张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小康和大同之论。

近代以来,在有识之士的变革主张中,民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把民生问题和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三民主义中专门提出民生主义。他从亲身经历出发,认识到西方国家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并没有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孙中山以英国为例,明确指出贫富悬殊容易导致社会危机和社会革命。孙中山还对民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且涉及到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和群众的生命。他还进一步强调民生主义能使中国实现富足、让大家平均收益。为此,孙中山提出国民经济发展的措施: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强调政府要救济贫困者,健全养老、教育和抚恤残疾人等相关保障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视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通过回顾我国传统的民生思想,可以看出,我国的民生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土壤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也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在强调“重民”时也强调“愚民”,是统治阶级的民生思想,是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总体来说,传统民生思想对我们今天重视民生和保障民生还是有着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中汲取养料,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民生思想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与时俱进,创新了民生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民生价值取向是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及其政党有着根本区别。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属性,建立在她掌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只有正确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建立之初,就提出要消灭阶级和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改善民生,但是其中蕴含着为人民谋利益和改善民生的历史重任,以及为人民大众谋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从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从江泽民提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情系民生的拳拳之心和鲜明取向。可以说,改善民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大实践中。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民生价值取向正是其政党属性的体现,是其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代表者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民生价值取向是拓展党的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必然要求

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民生问题并非是简单的经济或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因为民生问题涉及到社会公正、公共服务和制度安排等方面。从这一点出发,民生问题可以上升为一种政治模式,即民生政治。在这一模式下,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源于民众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保障和促进民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也就是国家的社会职能。一个政党和政府,如果在民生方面没有任何建树或者不能解决好重大民生问题,就很难获得合法性。

第一,民生问题彰显社会公正理念。虽然民生是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无论怎么变动,它都与一个社会的公正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而社会公平正义的程度又和社会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制度以及社会利益的划分方式关系密切。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度比较高,社会利益分配较为合理,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人民也不会有较大的埋怨。反之,即使经济水平提高了,民众仍会有不满。胡锦涛曾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温家宝总理也强调:“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由此可以看出,民生问题实际彰显社会公平与正义。

第二,民生问题需要公共服务。要想切实改善民生问题,就必须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公共需求。因此要尽快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提供量多质优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都和公共服务短缺相关联。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改善民生。

第三,民生问题涉及制度设置。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的制度设置有密切关系。民生方面的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得当,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制度设置的背后,折射出一个政府的治国理念与价值目标,也关乎其一定时期的政策导向,这些都直接体现了其政治意志。所以说,关系到民生问题的制度设置,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价值的判断与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政治传统的以意识形态和个人魅力为基础的合法性面临重大挑战和困难,政治稳定需要新的合法性资源。中国共产党在合法性建设上及时从原先的重意识形态和个人魅力转向强调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邓小平曾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对合法性作出的调整。但是把合法性全部维系于经济增长上也有一定的危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但另一方面,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并没有与之协调而改进。加之某些政府官员腐败、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出现,极大地损害了民生和社会公平正义。所以,我们不能把经济增长当作政治合法性的唯一来源,而是要在实现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同时,努力开发政治合法性的其他资源。为此,在提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同时,民生问题被党和政府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追求民富民生。这表明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以改善民生、国民福祉为价值取向,把民众生活、幸福指数作为合法性支撑来源的民生政治时代。

四、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民生价值取向是遵循现代化进程一般规律的必然要求

历史研究的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具有“三块”重要基石,即法治、民主和社会保障或民生发展。民生发展,指的是国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这与民生方面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不同,也不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或者社会发展,而是国民生活领域的发展。民生发展时代的历史主题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地推进国民物质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2]。

中国共产党执政坚持民生价值取向,把我国的发展阶段推进到民生发展时代,是遵循现代化进程一般规律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首先要推进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民生发展。只有实现了这些发展,一个国家才可能最终成为成熟的现代化国家。

较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大都经历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民生发展时代。比如英国,其政治发展是依靠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议会民主制度来实现的。工业革命又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历经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之后,英国工人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劳动条件恶劣、剥削程度提高、贫富两极分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民生发展滞后的现象导致了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终于在1788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为此英国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措施:经济方面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拉动国内需求;军事方面掠夺中国资源和市场;在社会领域建立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险和儿童补助等福利制度。经过这些措施颁布和实施,集中改善民生,英国最终建成福利国家,促进了经济增长。

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英国类似。在经过独立战争到1776年的政治发展时期,美国开始推进以工业革命为龙头的经济发展,随即也出现了一些例如腐败、劳动者劳动条件恶化等民生滞后现象和社会问题。这促使了美国政府加速民生建设的步伐。美国建立了基于公共服务原则的现代预算体系,政府收入的获得要强调基于公平的所得税制度,支出则强调预算的透明,进而突出民生和公共服务。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美国的民生发展时代。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以后要重视民生发展,集中推进民生发展作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规律,也是一个国家进入发展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只有经历这个阶段,才能真正建成现代化国家。

五、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民生价值取向是化解当前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人民内部仍然存在一些矛盾,集中体现为利益矛盾。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凡是人,都有吃、穿、住、行等人生需要,利益则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利益分配上的差别就容易导致利益矛盾。早在1993年,邓小平就提出了他的担忧: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分配问题大得很,这个问题要解决;而且他进一步指出“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现实已经印证邓小平的担忧。

首先是分配不公加剧,收入差距拉大。财政部最新调查表明,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10%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稳定在0.16,而近年来已经攀升到0.47以上。这表明我国当前贫富差距悬殊。

其次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加剧。从1993年开始,中国进入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时期,也是环境破坏加速时期。2005年以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名词充斥于人们的双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也日益加剧。

除以上问题,还有腐败、住房、教育、治安、就业及养老等各类社会问题也不容小觑。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解决,长期积压,容易造成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引发社会各类矛盾,这些矛盾大多围绕民生问题,涉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频发正是如此。当前的民生滞后、社会内部矛盾加剧的现状亟需我们加快推进民生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民生价值取向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总之,中国共产党执政坚持鲜明的民生价值取向并不仅仅是应对社会现状的一时之需,更不是方针、政策的临时调整,而是有其必然因素。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民生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各项政策和举措的认识,进而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推进民生发展。

[1]董四代:《传统民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夷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赵凌云、赵红星:《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作者单位 湖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杨 慧)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