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和有效传递

2011-04-03邱银香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10期
关键词:源域源语英汉

邱银香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隐喻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和有效传递

邱银香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隐喻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认知活动,因为隐喻反映着一定语言社团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必须在对源语和目的语隐喻中所表达的文化意象正确解读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通过复制和保留文化意象、转换文化意象、舍弃文化意象使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形式上和文化内涵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等。

翻译;隐喻;文化意象传递

隐喻研究在西方已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语言学家认为隐喻起润色修饰的作用,只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因此是对常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传统隐喻观隐喻是语言的,不是思维的。Lakoff和Johnson开始从认知的角度观察和研究隐喻,他们在共同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源域)的意象图式部分地映现到另一个概念域中(目标域)。一般来说,源域较为具体和熟悉,而目标域较为抽象和陌生。“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1]因此,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活动的本质是文化交流,它受到文化、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形式,更是文化构建方式,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翻译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语言的等值转换,还应着眼于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隐喻现象纷繁复杂,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隐喻的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译作的好坏。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对隐喻的翻译进行了探讨,并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各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英语隐喻与文化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隐喻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一种语言现象。对隐喻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Newmark,在其专著中,Newmark(1981,88-89)提出了隐喻翻译的七种方法,并按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序为:(1)在目的语中重现与原文相同的喻体;(2)用合适的目的语喻体代替原语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4)用明喻和释义相结合翻译隐喻;(5)用释义翻译隐喻;(6)将隐喻省略不译 (7)隐喻和释义结合翻译隐喻[2]。

可见,隐喻的翻译不仅是在目的语中找出与源语喻体内涵一致的隐喻表达方式,还应力求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形式和喻体内涵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使源语的文化意象得到准确、有效的传递。笔者试图从英汉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的对比,对英汉隐喻中的文化意象进行解读,进而探讨隐喻翻译中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方法。

一 文化意象的含义

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例如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由此可见,文化意象的隐喻的解读有共同之处,因为一般来说,隐喻中的源域较为具体和熟悉,而目标域较为抽象和陌生。隐喻中的文化意象凝聚着各民族的历史、宗教和习俗文化,反映着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其相对固定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含义对于同一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不言自明,但是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和认知方式,往往在隐喻的表达中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

二 英汉隐喻中文化意象的解读

王佐良先生曾谈到,“翻译里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译者根植于源语文化,受源语文化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容易对源语隐喻中的文化意象进行误读,因此对文化意象进行准确解读是隐喻翻译成功的前提。以下将尝试从三个方面对隐喻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探讨。

(一)源域和目标域都相同

英汉语言中存在源域和目标域都相同的隐喻化情况。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同一隐喻具有相同的喻体取象模式、隐喻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了隐喻的文化意象重合。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解读和识别时,遵循的是一种体验哲学。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表现出一定的文化重合性,体现了英汉文化的共核部分,构成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从而促成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有一定的一致性。因此,隐喻可以折射和传递文化共性,体现出英汉隐喻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意象重合现象。

英汉语文化中都存在着“辩论是战争”(Argument is a war)、“人生是舞台”(Life is a stage),“爱情是旅途”(Love is journey)等概念隐喻,以上各例是英汉民族及文化中共有的根隐喻,都使用了相同的隐喻概念来看待时间、争论和人生,这种共同的认知造就了相同的隐喻模式[5]。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话语,派生出许多隐喻表达方式,如在Time is money这一隐喻概念中,人们用对待金钱的概念去认知时间,时间被认为像金钱一样贵重,所以人们常说 waste time,save time,cost time,precious time,limited time,and can't afford time 等,反映出英汉文化中时间价值观方面的相似性。

英汉情感隐喻中存在共同的根隐喻“快乐是上”(Happy is up),“悲伤是下”(Sad is down)。例如(1)I'm feeling up,He fell into a depression.(2)He's been down ever since he heard the news.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我感到非常高兴”,“他情绪很低落”等。同时英汉语中都有困难是容器(Difficulties are containers)、理论是容器(Theories are containers)、视野是容器(Vision is a container)等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如We're in a lot of trouble now(我们陷入了困境),This theory doesn’t hold water(这个理论站不住脚),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汉民族在思维文化方面的共性[5]。

(二)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

隐喻可以表达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共性,但不同的民族对世界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思维,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许多冲突或不一致的隐喻。英汉语言中存在着一部分源域相同而目标域不同的隐喻化情况。源域的相同导致源语和目的语的隐喻往往在字面上较为对应,但文化意象却大相径庭,也就体现在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与对应目的语中的文化意象具有不同或相反的内涵[6]。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因此,译者要熟练的驾御两种语言深刻的理解两种文化,在翻译中不能简单地将两种语言中源域所反映的字面意义对号入座,而无视不同的目标域中文化意象所表达的隐喻意义的差别。例如(3)Some of those ghost stories make my hair stand on end;even though I don't believe in ghosts.(有几篇鬼故事使我毛骨悚然,虽然我并不相信鬼)。该句中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不是汉语中的“令人发指”。又如eat one’s words不能简单理解为“食言”,英语中eat one’s words意为“收回说过的话”,即承认说错了话,而汉语“食言”是指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和违背诺言。

以动物作为源域方面,鼠(mouse),在英语中被喻为“穷”,有as poor as church mouse,因为教堂是说教和做弥撒的地方,很难找到食物;然而汉语中的鼠常用来比喻为胆小和短视,汉语成语中有胆小如鼠、鼠目寸光等表达。植物隐喻中,“柳树”在汉语中通常具有分离、思念的含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体现了这一意境;而英语中“willow”常使人想起悲伤与忧愁,用来表达失去心仪的人之后的内心无限哀愁。

(三)源域不同,目标域相似或相同

同一概念喻体取用的差异基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英汉语言中存在许多意义相同而喻体截然不同的隐喻,即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始源域映射于相同的目标域。例如,英语中的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和汉语中的“雨后春笋”都比喻新事物的大量出现,与英国和中国各自的地理环境有关,蘑菇和竹子是两国各自的特产。“mushrooms(蘑菇)”生长较快,一夜之间或者雨后会突然破土而出。“春笋”生长更快,春天雨后更是迅速。因此,英汉语言中蘑菇和春笋分别在隐喻的源域的选择中得到了突显。

又如比喻隐秘的事实泄露出来,英语表达是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汉语则是“露马脚”;比喻恩将仇报时,英语以蛇为喻体,其谚语是“Put a snake in your bosom and it will sting when it is warm”,汉语中以中山狼为喻体,有“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表达[7]。因此,翻译中应特别注意不同文化意象的准确对接,否则会造成文化意象的误读和误译。

以上分析可见,隐喻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意象的解读极为重要,特别是误读文化意象。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赋予隐喻的文化意象可能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但绝大多数的隐喻往往存在种种差异。两种语言隐喻中源域相同而目标域不同导致的字面的“形似”往往更具有误导性。因为字面“对等”的隐喻表达,其文化意象并不相同。相反,字面上看似并无关联的隐喻表达,其文化意象有可能一致。因此,文化意象的有效、准确的传递是隐喻翻译的关键所在。

三 文化意象的传递方式

(一)文化意象的复制和保留

1.文化意象的复制

隐喻翻译的任务之一是准确地传递和表达源语的文化意象。虽然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巨大差异,但东方人与西方人在生存环境、认知方式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正是这些共同点导致了中英文隐喻的众多文化意象可能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当源语中隐喻的文化意象与目的语的文化意象巧合时,可以采用直译法,将源语的文化意象直接复制到目的语中。

例如 (4)You are my sunshine,my only sunshine.译文:你是我的太阳,我唯一的阳光。在中文和英文中,太阳都是温暖的,美好的,在两种语言中,他们所传递的文化意象信息是一致的。

还有一部分成语俗语意义相同,如: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译文:滚石不生苔。

Walls have ears.译文:隔墙有耳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译文:吠犬不咬人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译文: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2.文化意象的保留

源语隐喻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在目标语中没有非常对等的意象,但在目标语读者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若保留源语文化意象,按照它们的字面意义直译也能使读者对译文准确无误的理解,这种处理既准确传达了源语隐喻的文化意象,又为译文增加了异域风情。直译法在保持原文表达方式与文化色彩的同时,丰富了目的语的词汇和表达,例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olive branch”(橄榄枝)等。

但是隐喻翻译中因为文化意象保留和复制,给目的语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时,为了帮助说明源语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及其文化隐喻意义,译者需要对译文作解释或加注处理。例如(5)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文: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注:“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地,运煤到此是多余的事。(6)He is another Shylock.译文:他是又一个夏洛克。(注: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一个非常刻薄吝啬的商人)。(7)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译文: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8]

(二)文化意象的转换

翻译过程中当源语隐喻的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不能引起同样的联想意义甚至出现冲突时,需要按照归化原则借用一个相似的目的语文化意象,达到与源语隐喻文化意象同样生动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间的交流。又如:He is a rabbit.Never mind about him.译文:他胆小如鼠,可以不理他。在英国文化中,人们用rabbit来形容懦弱的胆小鬼,而在中国文化中,我们说胆小如鼠。

例如:(7)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抓住了国际工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济得以高速发展,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译文:In the 1970’s,South Korea,Singapore,Taiwan and Hong Kong were claimed ad the“four Asian Tigers”for their rapid economic growth by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created by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7]“亚洲四小龙”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指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东亚四大新兴国家和地区。译文中“four Asian tigers”可以避免dragon在英语中的负面文化意象,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上达到了对等。

再比如:“三个和尚没水吃”。有汉语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这句汉语习语的内涵,也绝对不会认为这句话是在讨论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事实本身,所以如果将这句话直译为“Three monks have no water to drink”。这种翻译导致了翻译的信息障碍,也彻底否定了翻译本身,汉语原有的文化意象深刻内涵就完全损失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译成“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soup)”或“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就比较符合英语习语的内涵了,也使得译文的读者容易理解多了。

(三)文化意象的舍弃

当源语隐喻的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既难以复制和保留,又无法转换时,此时译者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叛逆,在翻译中可以舍弃源语隐喻的文化意象,用非隐喻化的表达代替源语隐喻化的表达。也就是说尽管源语隐喻含有生动的文化意象,而译文只将文化意象所蕴含的隐喻意义用非隐喻的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The factory workers had set up a kangaroo court to try the men who had refused to support the strike.工厂工人设立法庭审判拒绝支持罢工的工人。该句中kangaroo court的字面意思是袋鼠法庭,但其隐喻意义是非正规法庭/私设法庭/非法法庭/不公正法庭等。这种法庭多是违反法律程序设立的,并无实际的法律资格和效力。此语最早是在1849年加尼福尼亚的淘金热中出现于美国的。尽管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独特动物,但kangaroo court并非起源于澳洲,有人认为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淘金者把它带入采金地的,因为澳大利亚是袋鼠之乡。最初此语用以指那些审判非法侵占他人采矿权者的非正规法庭。法官们在这些领地上审理案件时,像袋鼠那样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审判往往是速战速决的,Kangaroo court也由此得名。

在传递动植物词隐喻文化意象时,植物和动物名都不能直译,否则目的语接受者大惑不解。但是若总是花大量笔墨进行解释,这样易使译文变得不够简练,而且打断了读者的阅读审美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舍弃源语隐喻中包含的喻体进行创造性叛逆。英译汉“The lions at her party included two famous authors and a musician.”可译为:她宴请的社会名流包括两名作家和一名音乐家。又如:汉语句子“他桃李满天下。”可译为:All the pupils in the whole country have been taught by him.

四 结 语

英汉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认知活动,源语和目的语隐喻中文化意象重合、冲突和缺损都应该引起译者的高度重视,因为译者不仅要译出源语隐喻的语义信息,而且要使译文准确地传递源语所隐含的隐含文化信息。可以说,文化意象处理得当与否是隐喻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志,译者在对隐喻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根据译文的需要在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上对文化意象作出适当的处理,使源语隐喻的文化意象准确、有效地传递到目的语中。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Ltd,1981.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耿龙明.翻译论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岳喜华.英汉隐喻的文化重合现象[J].教学与管理,2009(12).

[6]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7]唐红芳.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包慧南,高 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H315.9

A

1674-5884(2011)10-0135-03

2011-06-22

邱银香(1976-),女,湖南浏阳人,讲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

猜你喜欢

源域源语英汉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