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冲突探析

2011-04-03张文生邢瑞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价值观念

张文生,邢瑞娟

(1.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的意义。”[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基本观点,它是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社会风气,对社会影响尤为显著。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单一价值观正逐步向着多元化趋势转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动,由此产生了多种文化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对于当代中国人说来,必须正视这种价值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经济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的冲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使得人们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种片面强调集体利益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失去了过去曾经有过的权威性和号召力,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也开始出现分化。”[2]社会转型造成的价值混乱,表现在关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方面。随着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深化,出现了 “滑坡论”与“爬坡论”两种对立的观点。持“滑坡论”者认为,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滑坡,主要表现在金钱至上、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见死不救、权力腐败等消极社会现象的滋生与蔓延上,这些消极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由于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从而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洪水不可遏止,这些腐败现象也就无法根绝,因此结论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持“爬坡论”者则认为,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有利于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这表现在市场参与者的独立人格、自由与权利、竞争与效益、公平与守规则、守信用等观念,以及对社会公益关心的发育上。至于那些消极现象的产生只是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社会无序状态的伴生物,是社会转型造成的,与市场经济本身并无必然联系,并且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而逐步消失。

对于怎样协调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即市场经济的潮流不可逆转,我们不能再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去换取所谓“道德的进步”。总之,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不正视这一点,就不能从根本上理清经济和道德的价值冲突。因此,要通过积极的伦理道德引导和有效的法律手段尽量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点,使我们的社会生活追求高尚的道德伦理取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它至今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不断扩展,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并与现代价值观发生着尖锐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个性独立与群体至上原则的冲突。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即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在人的依赖关系中,人的状态具有社会联系直接性和个体缺乏独立性的双重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虽然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等等,或作为种姓成员等等,或属于某个等级等等。”[3]在这种社会形态里,社会的主导意识是权威主义和群体至上原则,人们崇拜各种世俗权力,个体则缺乏自我意识,缺乏个性独立意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人的权利意识被义务观念所代替,进取意识、创造意识被奴婢式的顺从所淹没,自我和个性被权威崇拜意识、等级依附观念所窒息。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通过扩大分工和交换,从而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范围和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人的交往范围的扩大导致传统的人的依赖关系逐渐消解,使传统的权威崇拜意识、依附观念发生了动摇,个人利益真正凸现出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并强化着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创造精神,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法治与人治的冲突。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法治原则体现在文化人文领域就是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它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自觉地依照法律进行生产经营和从事其他活动。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要求用法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观念;树立平等保护各种合法权利的观念;树立权利义务一致的观念,以确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法治意识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发挥其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等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保证,市场经济则无法规范而必然陷入无序状态。在古代社会人们缺乏法律平等意识,有的只是等级观念;人们缺乏诉讼意识,有的只是和为贵、忍为上的厌诉心理;人们缺乏权利意识,有的只是义务观念和“以义为上”的价值信条。这些“权大于法”、“以言代法”的传统观念在今天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法治不健全的现状和传统人治价值观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冲突和碰撞。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治传统是建立法治社会的绊脚石,以法治真正取代人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真正建立和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

总之,传统的价值观对医治当今的生态危机、技术异化等现代病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在反对全盘西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它缺乏进取、竞争性的意识,敬畏权威的唯上价值取向以及等级依附观念等,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则又意味着传统价值观社会基础的动摇。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不只是要动一动传统文化这个顽垒的一砖一瓦,而是要从根本上摧毁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冲突的解决,要依靠法制的力量促进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同时要用现代价值观念为社会转型提供思想、理论支持,使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4]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广泛,西方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在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过程中,中西文化必然产生异质性的冲突和碰撞。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上的先发优势,搞文化霸权主义,试图把他们的那一套价值观强加给别的国家。这样,一些不同于中华民族传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被一些人所接受和信奉,人们在物欲的驱使下仅仅限于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忽视精神价值的追求,甚至会产生金钱崇拜。当前,以社会、集体为本位和中心的主导价值观受到冲击,与市场经济不相符合的旧的价值取向正逐步被新的价值取向所取代,造成了当前思想观念领域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局面。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以社会集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以个人价值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个人本位”,它肯定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由、私有财产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是反映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自由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观念和功利主义观念。这种冲突的形成导致因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沉落而使总体价值导向功能弱化,造成社会价值取向无序化和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如果对此不进行有效调适,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而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我国社会转型这一特定时期,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要寻找西方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契合点,并进行合理的取舍。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如效率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等吸取过来,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西方价值观的某些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时,“我们要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吸取传统及西方价值观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合社会发展的科学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科学的价值导向,从而使人们建立起新的价值支撑,在各种价值观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增强识别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在人民主体上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社会健康稳步地发展”[5]。

四、计划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一切经济活动都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依据计划来进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缺乏积极性,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由这样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必然缺乏生机和活力。这种体制下,“人等于计划人,计划人等于单位人,而单位人等于‘死人’”[6]。正如黑格尔所说,在东方的黎明里,个体性消失了,在希腊我们看见了真正的自由在开花[7]。计划经济的高度计划性与统一性要求必须以全局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来构建其价值体系。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体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为了群体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体,群体价值总是在个体之上。这样,社会的政治宣传总是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对立起来, 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淡漠、限制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从而严重压抑了人的个性,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重视个人利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市场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也是利益驱动型经济,各利益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必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必须学会根据社会的、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使个人利益真正凸现出来。不言而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创造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认和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使每个人的才能、智慧得以发挥,便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样,使原来一贯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以集体、国家利益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挑战,导致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的无主导性和多元价值观并存、碰撞乃至冲突的局面,由此造成人们在价值观比较、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导致人们价值追求上的困惑和行为选择上的盲目性。

因此,要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协调发展,就应看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密切关系。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壮大是在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集体利益从来也不可能离开追求个人利益的历史活动而独自发展变化。否则,这种集体利益只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为真正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协调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创造了现实条件。

五、人的价值和生态价值间的冲突

当前,人们为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沙漠化;过度开采非再生资源,导致能源危机;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废气、废水、废渣的超标排放;进军远古自然,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可见,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空前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存在的奢侈型消费,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加速资源的消耗,加剧环境恶化,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近现代的人道主义道德更多地强调科学民主、自由博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声音则相当贫弱。人久处于万物之尊的幻想之中,忘记了自然是人类母亲。”[8]于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伴随着工具的诞生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人的主体性也凸显出来。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以自我为中心,并根据自身内在的尺度对其进行取舍与评判,把人以外的一切存在变成自己的活动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人则是支配自己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正是由于“过分夸大人的价值,强调自然为我所用,而完全抛弃自然的价值,忽视自然存在的本源性、合理性,把自然当做蹂躏和奴役的对象,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沦为主人与仆人的关系,结果便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以破坏自然价值而达到人的暂时发展,导致了自然平衡的破坏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混乱,最后导致人与自然的两败俱伤的结局。”[9]由此导致在现代社会中,商品化的自然界、被污染的自然界、军事化的自然界,不但缩小了人的生存环境,而且还严重限制着人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牢牢铭记:自然的生生不已、循环往复是人的生存之基,而且她对于人的生存之道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相当严重,无论是江河、湖泊、海洋的水体,还是大气、土壤,已遭到并且还在进一步遭到污染与破坏,我们赖以生存所必须的水、空气、土地等自然资源已十分有限。因此,我国作为后发式国家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它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必须给它以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的机会。否则,我们就在吃子孙饭,断自己后代的生路,自掘坟墓。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价值与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3).

[2] 邹广文.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J].求是学刊,2001(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5.

[4]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5] 张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 2006.

[6] 韩庆样.计划人与市场人[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34.

[7]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8-99.

[8] 杨茂明.生态危机的人性根源及其出路[J].晋阳学刊,2005(2).

[9] 唐立山.解决全球化危机的文化路径[J].长白学刊,2006(5).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价值观念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大鱼海棠》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为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辩护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