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生态道德的向度思考

2011-04-03范旭光赵树魁张小兰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道德观价值体系生态化

范旭光,赵树魁,张小兰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一、树立生态道德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随着思想大解放,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以社会性人格为主体,虽有其公而忘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有不足之处。它较少考虑个人的合法权利、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只重视个人的义务,过分强调大公无私,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个人自我发展的动力。当今,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以个性化占主导,解放了个人内在的被压抑了几千年的人格自由,解放了个人的内在潜能,个人的生命意义得到重视,个性空间不断丰富。“五彩缤纷的个性人格,为社会增添了创造活力。”[1]一是日常行为模式的转变,由懦弱趋向敢为,由僵化趋向灵活;二是气质与个性的转变,倾向于追求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气质;三是需求层次的上升,需求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转变;四是人格价值的定位,争取自我价值的最大程度实现。然而,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也存在着种种弊端。一些人对传统公德缺失的忽视已习以为常,他们不相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不再追求统一的思想和永恒的目标。由于高水平严谨的形而上哲学思维的缺失,致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官本位思想、急功近利思想等各种形而下思想泛滥。这些有悖中国传统伦理纲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毒素,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健康躯体,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进而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一定阻碍作用。针对现实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灵魂、长治久安的保障、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的发展建设呼唤着生态道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建设任务也是方方面面、多种多样、恢宏而巨大的,其中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观建设,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生态危机最频繁、生态问题最严重的时期。近年来,中国的水灾、旱灾、瘟疫、泥石流、森林火灾、沙尘暴等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其发生频率还在增加。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的水患,黄河的多年断流,2006年松花江的化工污染,2008年滇池和太湖的蓝藻事件及洞庭湖的鼠害,2010年的西南大旱和福建紫金山铜矿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事件的发生,均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痛定思痛,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虽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作祟,但人为因素的影响仍是重要的方面。一些专家学者经过科学的评估后得出的结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是人们一系列不科学的经济活动所埋下的“环境定时炸弹”的频频爆炸。对这些缺少生态道德(ecological morais)的行为,古人曾有告诫之语:“动必以道,静必以理,动不以道,静不以理,则自天而不寿,夭孽数起,神灵不见,风雨不时,暴风水旱并兴,人民夭死。”[2]即是说,如果不遵从大自然的“道”和“理”,则会给自身和人类带来种种灾祸。对于干扰环境、破坏生态的原因,除了技术、工艺、设备落后和资金不足等因素外,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态道德的缺失。因此,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了“人类如此对待自然界是道德的吗”的质问与反思。残酷的现实明确告诉人们:中国的发展建设需要生态道德,中国的发展建设强烈地呼唤着生态道德。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思考

(一)生态道德观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生态道德是人类在20世纪中叶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反思和觉悟的产物。生态道德属于道德范畴体系,它是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关系和生态道德活动的统一。所谓生态道德,是指人类所特殊拥有的,凭借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以维持人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善恶标准,在心理意识、情感、观念和行为习惯上调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3]系统体现生态道德观的是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这是一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道德的学科。现代生态伦理学虽然产生于西方,但是,由于西方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科学与价值的分离和对立,从而造成了事实与价值之间无法统一的困惑,也因此出现了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东方转向”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我国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学者针对西方伦理学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学派理论上的利弊进行合理整合,并凭借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宝库的优势,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新观点和新理念。这种新的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从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稳定性等要求出发,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认识上,一方面反对人们放弃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回归到动物式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也反对任意处置自然界。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限制人类的利用自然行为,使之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环境阈值),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从价值或功能上来说,既可以按照人的尺度来满足人的需要,同时又必须根据自然的尺度来实现其内在的目的性。

按照现代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观的标准和规范,审视当今社会上各种违背生态道德的行为以及各种环境问题,很容易提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明知是错误的行为人们还要去做呢?为什么明知是错误的道路人们还要去走呢?笔者认为,此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上的缺失。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施韦兹(A.Schweizen)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文化方面的一种关系,只有在文化的意义上才能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生态危机在广义上可以说是文化危机的表现之一。解决环境问题和摆脱生态危机不仅需要高新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更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即生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不断充实完善的运行机制,蕴涵和代表着以生态伦理观、生态道德观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以生态化思维方式审视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观来重构人和自然的道德关系,以审美和欣赏的态度接纳大自然,以善良的人性和情怀关爱大自然,寻求自然与社会、物质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使得人与自然生态互惠共荣、和谐发展。这就是人类新的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所蕴涵的生态文化追求的精神实质。从生态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来看,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生态道德,是解决环境问题、走出生态危机困境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必须实行“生态化”转向

根据新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观来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工业化的老路,GDP奇迹般增长的代价是大量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受损以及生态危机的频发。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和个人利益,不顾一切追求GDP的增长,致使毁林、毁草、占用农田、污染水域等现象时有发生。当今社会,不论是人类群体行为还是个体行为,从环境摄取物质和能量以及向环境中排放废物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得多。面对这种形势,若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生态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必将是人类空前的灾难。

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变化。在仅仅10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工业文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是一种物质至上、经济活动高于一切的文明,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理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系在一起的。[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生态道德。在中国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形势下,推进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关键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就没道理。”所谓“硬发展”就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失去生态道德的发展。

目前,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全球化传播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广泛学习与贯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广大民众,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并且自上而下地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治理的措施。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收效不大,经济发展还没有转到新的发展道路上。其主要原因不是经营模式、工艺流程、技术水平及设备的落后或资金不足,而是现代生态伦理观、生态道德观尚未竖立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进而缺失科学的发展理念。[5]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上的问题及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也再一次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生态道德以及创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必须要实行“生态化”转向,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谓生态化转向,就是转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生态道德观为规范,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使经济社会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发展道路的“生态化”转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资源、装备、人才、资金等硬实力,更需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的软实力。一个国家若缺少硬实力,则“一攻就破”,若缺少软实力,则“不攻自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发展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逐步完善发展的体系,其建设过程是历史的积淀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过程,是中国传统智慧与人类优秀文明的结合过程。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人类对自然界重要性认识的重大进步。正是这种进步催生了现代生态伦理学和生态道德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推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生态化转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态化转向需要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规范以引领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培养人们崇高的生态道德水准,进而引发更多更新的生态智慧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以生态化转向为有效的实现途径和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实践过程。因为,生态化核心内涵包括: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发展方式的生态化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生态化转向不仅仅是一般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转变,而是全社会整体构架及人的个性、素质、精神世界的重新构建。生态化转向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手段的最佳途径。人自身的发展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客体的发展、物的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主体的发展、人的发展的手段和条件,而人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5]生态化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性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因此,生态化转向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能推动生态化转向。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生态道德观的两项建设任务

当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生态道德观方面,所要开展的工作及所要付出的努力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在实践层面上首先要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当前,为了推进生态化转向,倡导和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观,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严厉制止各种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在此项建设工作中,主要任务和难点不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法制工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而是如何解决处理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精神,政府先后制订了《环境保护法》等基本法以及《森林法》、《草原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诸多专门法,同时,还在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罪”的条款。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事件屡禁不止,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时有发生,尤其在企业界,此类违法行为更为严重。由于受西方工业化物质财富至上思想意识的影响,高额利润的引诱,物质利益和个人私欲的驱动,一些企业领导人或个体经营者,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或一己私利,越过法律与道德的底线,竟敢以身试法,大肆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污染环境,酿成种种生态危机和生态遗患。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环境法治建设在生态化转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生态法制建设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作法就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企业或个人,必须依法严厉制裁,以强硬手段扭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脱轨偏向”。

(二)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普及教育手段和宣传推广方式,在全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开展新的生态伦理观及生态道德观的宣传推广和普及教育活动,以期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环境科学素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迫切需要提高一部分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目前,确有一部分干部的这两个意识比较薄弱,在对待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时,常常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有意或无意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高增长率乃至领导干部的政绩。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关键是提高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觉悟,这也是一项难度较大而又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任务。

文明乃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是人类理想的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文明,运用生态智慧,扩充生态道德的内涵,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建设人类文明所作的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长仁.和谐社会下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向度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0(1):157-158.

[2] 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27-28.

[3] 盛连喜.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1-312.

[4] 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92-193.

[5]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64-65.

猜你喜欢

道德观价值体系生态化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