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高职院校图书采购的探讨

2011-04-03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书商馆藏招标

薛 强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太仓 215411)

1 高职院校图书采购的特定背景

1.1 馆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步入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的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并带动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加上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从而形成了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速增长的态势。应运而生的我国高职教育也已走进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取得很大发展,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已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及发展的需要。

1.2 迎接评估,突击采购

新生的高职院校都面临着教育部办学水平考核评估,水平评估对图书馆文献提出了数量指标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规定,生均图书为80册,生均年进书量3-4册。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数量普遍缺口很大,为了达到评估指标,往往依赖书商突击采购。

1.3 图书采访人员外行

高职图书馆大多建馆时间短,采访人员少,专业素质低,业务工作不够规范;不少图书馆领导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缺乏图书情报知识和图书馆专业管理经验;学校采购中心人员也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外行,不懂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规律。在特定背景下运行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其图书采购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历史性失误。

2 高职院校图书采购的突出问题分析

2.1 集中招标,值得推敲

“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规范”规定:对于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政府采购方式,各馆需要针对不同的采购环境、采购对象等,合理选择政府采购方式。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采购大多采用集中招标采购,这种选择究竟是否合理,值得推敲。

2.1.1 招标采购,弊多利少

因为图书采购不同于其他商品的采购:其他商品在招标时有明确的品牌、型号、配置、技术参数等评标标准(标的),它能固定商品的质量标准,能列出具体的采购清单,便于报价及评标。而图书品种多,复本少,来源广,没有科学的评标标准,只能笼统地规定图书采购的控制范围,如各类图书的比例、图书出版年限等,根本无法准确定位采购图书的真实价值,无法列出具体的采购清单。当然,任何一个书商也都无法真正满足图书馆的采访要求。这表明,其他商品招标中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在图书采购招标中就行不通,其他商品招标的基本条件不能用来准确定位图书的内在价值,这反映出图书内容相异的特性。图书采购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专业行为,招标采购是一个纯商业运作模式。图书招标采购透视出招标方对图书文献这一特殊商品认识的偏差。而标的不清,便使不法书商有机可乘。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图书馆文献采购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等多种方式,并不意味着固化某种方式。但招标方往往误认为只有公开招标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体现公平和公正,才是图书采购的上策,因而套用其他商品采购的原则和方法对图书集中招标采购。其实,图书招标采购只是“规范”了形式,却失去了“内容”[1]。另外,图书招标采购存在现实的局限性。比如,招标过程往往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公平和公正。温家宝指出,当前公共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是以权谋私、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灾区。不少招投标流于形式,表面上按程序公开进行,实际上“暗箱操作”,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招投标[2]。有人认为,图书招标采购是促进高校图书馆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显然,这是一种天真的看法,这种采购模式并无防腐功能。这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的高校系统在图书招标采购等领域出现的重大违纪案例来印证。再如,招标方一味追求折扣率,也引发了书商的恶性竞争,最终影响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质量。

2.1.2 集中采购,新书难采

精品图书分布于众多品牌出版社,图书出版呈现持续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因此,真正的优质新书并非集中在某一时段“突击”出版,而是随时都会面向市场。适应这一图书出版规律,图书采购实则是多品种、小复本、多批次持续采购的行为。馆藏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而每年一次的图书招标集中采购,周期长,缺乏灵活性,新书难采。招标又要经过较繁琐的工作流程,挤走一定的采购时间;而图书采购受出版周期的影响,一旦错过最佳采购时间,高质量的图书(尤其是专业书)就会失之交臂。由于出版社与书商、书商与图书馆等各中间环节的耽搁,导致图书到馆时间延长(新书普遍比书市要晚)。当前,图书出版快餐化,文献包装时尚化,集中采购易被包装不同、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图书所蒙蔽,出现重采或误采。

2.2 依赖书商,忽视监控

图书馆是馆藏建设的主体部门,但在图书采购招标中却处于协从地位。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采访人员未能参加招标会议,当然也不能发挥岗位职能,做好图书采访工作;对专业图书有专业鉴别能力的教学一线教师,也未能参与招标评标过程;学生读者对图书采购更是没有发言权。而书商通过招投标获得了图书采购权,成为图书“采访”的主体。招标方指望依靠书商采购高质量的图书,但往往不能如愿。

2.2.1 书商从折扣入主,很难履行合同约定

书商提供的书目、图书和服务是影响图书采购的三大因素。高职院校中标的书商往往是挂公司头衔的个体经销商,其服务信用严重缺失。不少书商采取以他人名义投标、行贿造假、串通投标等方式谋取中标。由于以价格优势而中标,为追求高额利润,导致不能履行合同。他们很少采集知名出版社的新书,大量提供畅销书、休闲书等廉价的大路货,并将滞销、盗版、特价、高价的图书混杂其中,甚至随意增加复本量。对于科技含量高、采购难度较大、利润较低的专业性图书,则会屏蔽书目信息,或借口复本太少,出版社不发货而拒绝采集,造成漏采,造成馆藏缺失。为降低成本,使用品质较差的磁条、条码,加工贪快,马虎了事。这种倾向于以折扣为主要中标依据的图书采购,馆藏质量的整体下滑是一种潜在的必然结果[3]。低价能买到很多的书,但买不到很好的书。不少通过招标购进的书,因为无人问津,已成了“死书”,图书馆只得把它封存起来,退出流通。降低图书质量,浪费采购经费,导致馆藏混乱,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图书馆,这也说明图书招标采购非同其他商品招标采购。在利益博弈的市场环境中,书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图书馆则追求图书的最佳性价比。书商处在出版社和图书馆信息沟通的交点,图书馆处在书目信息获取的端点,这种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信息拥有者书商为谋取自身更大利益而使图书馆利益受到损害[4]。书商的惟利性导致书目信息“故意”缺失和现货资源鱼龙混杂,极大地影响了图书的采购质量[5]。依赖书商,馆藏劣化是不争的事实。

2.2.2 招标方一味追求折扣率,忽视图书质量与服务的跟进

招标方不了解馆藏建设的特点及实际需求,将图书等同于其他商品来运作。特价书和高价书影响了他们的视线,模糊了图书的真实成本。招标方把招标误为价格战,往往最关注折扣率,只重视图书数量而忽视质量,忽视书商的信誉、业绩、服务能力等软指标。招标方虽然选定了中标书商,与之签订了责任协议,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对书商服务质量缺乏监控,未能及时扭转重复采购和大量采购特价书的现象。结果是劣质图书滥竽充数,馆藏质量严重下降,图书重复与缺漏并存,量足与低效同在。

3 改进高职院校图书采购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社会需求距离最近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强,主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馆藏建设具有明显的特点:(1)实践性强,理论性弱。高职院校普遍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学生接受高职教育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实战”(锤炼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型大学理论性强的学术性图书在高职院校不是主流馆藏,实践应用性图书构成高职图书馆的基本馆藏。要从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性、实践性教学体系入手,访求和采选图书资料。(2)应变性强,系统性弱。高职教育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服务平台,时刻都在受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制约,专业设置和调整比较灵活,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是随机应变。显然,研究型大学馆藏的系统性原则在高职院校则不必强调。要依据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整而相应地调整图书采选的种类,以及时满足读者的需要。适应高职院校馆藏建设的特点,图书采访就不能采用招标方式依赖书商集中采购,而应采用询价方式,由专业人员分散选购。

3.1 询价采购,分散采购

作为图书馆业务工作流程的首道环节,采访模式的选择、工作质量的优劣和流程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工作的全局,最终体现在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水平[6]。如果说,为迎接评估,要以最少的钱购最多的书情有可原,那么,当步入常态后,以有限的经费购最好的书就在情理之中。在这个问题上模糊不得,干扰不得,改进图书采购模式势在必行。

3.1.1 询价采购能获得图书的最佳性价比

询价采购又称货比三家,是指采购人考察书市后向多家供应商发出询价通知书,让其报价,然后在报价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按照符合采购、质量和服务要求且报价较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的一种采购方式。在图书馆的文献政府采购中,图书的现场采购通常采用这种方式[7]。出版社为了抢占市场,其新书上市多采取召开图书展销订货会,大中城市的书城常举办大型书展,这些书市规模较大,品种新颖。如2011年江苏书展,全国有近500家出版社参展,推出各类出版物20余万种,仅2010年后出版的新品就达7万余种。图书馆可组织人员现场采访,看样订货。与书商采购相比,现场询价采购图书,从只看二手书目转为获得现书信息,从未见图书先定价转为考察图书后询价。由于摆脱了中间商,掌握到图书的真实价值,所采图书能获得最佳性价比,既有效保证图书采购的准确性,又大大缩短到货周期。另外,要广泛地甄别筛选图书,还要拓宽采集渠道,网络采集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图书采访人员可通过网上书店掌握最新的出版动态,选书订购,或通过网上竞价采选图书。不同的采购模式有主次之分,却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优势互补,共同完善图书采购体系。

3.1.2 分散采购奠定专业图书的优质基础

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布定律,75%的藏书提供了流通量的98%,馆藏的信息价值含量取决于核心藏书(高职图书馆就是专业图书)的数量,提高馆藏质量就要增加核心藏书的数量。所以,专业图书应该由各专业单位分散采购。高职院校规模普遍较小,经费较少,专业群较集中,管理部门五脏俱全,分散采购操作可行,显效性强。分散采购包括空间分散和时间分散:(1)空间分散:专业图书的采访分到各购书单位。根据学校图书采购计划,将大部分购书经费按各专业的主次程度、教学规模定向分配到教学单位以及管理部门,图书馆留部分经费作统筹采购、应急采购、拾遗补缺等。如我馆年购书经费在40万元左右,可定向分给机电工程系等9个教学单位(含机电技术产品工程中心等40多个专业)、管理单位(含教务处等20多个管理部门)和图书馆等11个购书单位。将有限的经费用到最能体现学校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图书采购上,对于推动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时间分散:各单位组建图书采访小组,负责收集、整理读者的图书信息需求,制定本单位的采访计划,择时完成购书任务。分散采购能根据教师提供的书目及时买到所需图书;由各单位自主采选,能较合理地确定图书的复本量;增加了教育管理部门的图书信息,扩大了专业覆盖面,使每选一本书都有一个预定的使用群体。

当然,分散采购并非自由采购,图书馆要通过以下途径指导采购:(1)协调参与。协调图书馆与各购书单位的关系,定期召开读者和各购书单位采访人员座谈会,妥善解决他们的采访问题,参与组织各单位的图书采购。(2)提供书讯。选择核心出版社、有品位的网上书店,或通过图书订货会等全面收集出版信息,分类组成专题书目,推荐给各购书单位。(3)制定计划。依据馆藏建设方向,结合学校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任务和读者的需求等制定学校图书采访计划,为指导各购书单位采访提供清晰的目标。(4)查重验收。现场采购利用现代化的书目检索工具。多途径查重,以有效避免图书的重购、漏购;审核验收采集的图书,作出评估,以指导各购书单位提高采访水平。至于图书的分编加工,可外包给地区联合采编中心、书城图书加工中心等服务机构,或由校内学生(如学校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完成,这是学生实习锻炼的好机会,一举两得。

3.2 专业图书,专业采选

3.2.1 文献选择是采访工作的核心业务

文献采访按其性质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和收集。选择是采访的前期工作,是收集的基础,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收集是采访的后期工作,是选择的目的。文献选择是采访工作的核心业务,高质量馆藏建设的关键在于文献的甄别、选取[8]。可见,依赖书商采购满意的图书很不现实——缺乏选择能力,何来满意的图书?藏以致用的现代管理思想要求图书馆根据读者需要,精选图书,优化馆藏,在提高馆藏文献质量的基础上提升服务水平。

3.2.2 专业性是高职院校文献需求的主要特点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和持续发展的核心,适应专业发展的馆藏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图书馆要把面向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作为馆藏建设的主要目标,努力形成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图书保障体系。高职院校专业技能突出,要注重为教师采选配合教学和科研的专业参考书,为学生采选专业技能实训类图书。

3.2.3 图书馆采访人员有限的知识跨度无法驾驭专业面宽广的图书采访

目前出版界正处于转型阶段,缺乏学术出版规范,导致图书出版的无序与混乱,“中国图书综合病”流行,这给图书采访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要求图书馆采访人员具备学校各相关专业背景的知识,全面掌握学校教学科研及技能培训等对图书资料的需求,自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采访人员即使面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图书,要在茫茫书海中遴选精品已属不易,更何况要驾驭众多学科专业的图书采选,无疑力不从心[9]。人无通才,图书馆采访人员个人的知识当然也有限,对书刊的判定不可能准确无误,尤其对专业性强的书刊往往良莠难分[10]。

3.2.4 建立专业化、民主化的采访网络

采访人员对图书资料的选择能力是保障图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说,影响图书采访质量的第一要素是采访人员而不是无序的书市。郑振铎认为,买书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是要有一些经验的。图书采访人员必须摸清院系专业分布情况,了解师生的阅读需求,方能购书。只有专家,或接近专家的人,或有专门修养的人才能开出好的书单,买到好书[11]。(1)专业图书真正由专业人员采选。这里“专业图书”主要指各专业教学科研用书,还包括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专门用书;“专业人员”主要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包括学校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人员。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及对本专业发展动态的最新把握,因此,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专业研究领域的图书信息,他们的选书眼光更具专业性和学术性。专业教师熟悉本专业的发展规划、培养目标,能根据专业的性质、专业范围、专业读者的阅读需求制定出相应的采访细则。实行教师专业化采访已历史性地摆上了图书馆采访工作的议程。要组织专家、教师参加图书现采活动,让他们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从而保证采访图书的质量[12]。专业人员选书有利于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的科技信息,有利于采集最新技术的图书资料,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效能。(2)图书馆采访人员平衡采选。著名学者杨振宁指出,在更深层次上决定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品位高低的因素,恰恰是人的世界观和人文素养。知识结构仅局限在本专业范围内的大学生,在现代社会要成为优秀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职院校要适当采选人文类图书,促使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平衡发展。图书馆采访人员要联合辅导员、人文学科教师共同采选。辅导员深入学生,清楚图书的导向需求;人文教师相关知识精通,选书经验丰富;图书馆采访人员熟悉馆藏,善于调节平衡。三者优势互补,采选图书能使人文素质教育同专业技能教育相得益彰。(3)学生读者参与采选。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采购图书的原动力,读者参与图书采购才能使馆藏质量持续改进。要通过提供书目、网上荐书平台等发动学生推荐好书;要组织学生采访员参与图书现采,使读者的需求明朗化、现实化,达到“每个读者都有好书读”的境界。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不宜采用招标方式依赖书商集中采购,由各专业人员现场询价分散采购是改进高职院校图书采购的有效途径。

[1]陈 伟.图书采购招标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新世纪图书馆,2008,(2):32-34,55.

[2]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京华时报,2011-04-06-3.

[3]徐荻惠.论文献信息资源政府招标采购和图书馆自主采购权[J].图书馆,2010,(3):123-124.

[4]刘晓锋.图书采购中的“出版社——图书馆”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11-13.

[5]蔡迎春,黄国彬.数字时代馆藏采购危机分析及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1,(2):16-19,23.

[6]邵仰东.关于高校图书馆文献选择若干问题之探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5):92-95,97.

[7]何媛欣,杨敏容.图书馆文献政府采购方式的合理化选择[J].图书馆学刊,2011,(2):30-32.

[8]黄宗忠.文献采访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9.

[9]何华连.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0,(6):45-46,61.

[10]薛 强.中等学校图书馆报刊优化的理性思考[J].西域图书馆论坛,2003,(2):34-35,46.

[11]平保兴.郑振铎先生图书馆学思想研究[J].图书馆,2010,(1):43-45.

[12]钟笑雅.高校文献资源建设新模式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5,(8):113-115.

猜你喜欢

书商馆藏招标
馆藏
公立医院招标采购集中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书商的广告
统计分析在工程招标中的应用
关于某些书商的坏话
工程招标采购中的投诉预防与处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