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网融合与我国图书馆的发展

2011-06-28吴昌合王翰博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三网数字化数字

吴昌合,王翰博

(安徽大学,合肥 230039)

1 引言

“三网”是随着信息通信行业及其技术高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三网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1997年4月,国务院在深圳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此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提出了“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平台,三个网’,一个平台指互联互通的平台,三个网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1]。这是我国首次提出“三网”的概念。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三网融合并非完全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用一种形象的方式来说,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打电话、看电视、上网等活动。

早在1992年,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了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其中已经有了三网融合的雏形。之后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或者即将实现三网融合的进程。我国自三网概念提出以来,在多次会议和政策性文件中提到了三网融合,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试验性的执行。虽然期间有过一些波折,但是到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提出三网融合阶段性目标和五大重点工作及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2]。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开始,三网融合终于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2 三网融合给我国图书馆带来的机遇

三网融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改造来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并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采用高效的数字化链接和宽带数据传输来实现业务的高度集成、终端接口的简化与智能化管理,从而推动我国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信息业务。图书馆作为承担我国文化信息传播任务的一个主要部门,应当积极地把握三网融合所带来的机遇。

2.1 技术层面

三网融合对于我国信息技术行业是一次历史性的推动,占主导地位的就是三大网络在技术层面上的融合。从图书馆行业来看,旧的系统和技术面临着大范围的改变和更新,现有的网络传输方式和速度将有着质的变化。在基础数字技术、宽带技术、IP技术、软件技术全面发展和采用的基础上,图书馆为公众提供信息的能力和效率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将语音、图像和数据信号全部编码成为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符号,这将成为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网的共同语言,所有的业务在三网之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1比特流,为三网中的信息传输规定了通用的语言基础。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和拓展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数据传输方式,将图书馆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2.1.2 宽带技术

宽带技术主要是指光纤通信技术。三网融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一个网络来实现不同业务的推送。图书馆在实现数字化之后,访问量将会大大增加,同时也将逐渐增加许多新的业务,这些业务的特点是需求量大、数据量大、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传输时一般都需要十分充足的带宽。另外,从图书馆自身性质出发,成本也不宜太高。这样,容量巨大且可持续发展的大容量光纤通信技术就成了传输介质的最佳选择。宽带技术,特别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传送各种数字化图书馆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传输质量和相对较低的成本。具有巨大容量的光纤传输网是图书馆在三网融合时期理想的传送平台和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物理载体。

2.1.3 IP技术

图书馆的内容数字化后,还不能直接承载在通信网络介质之上,还需要通过IP技术在内容与传送介质之间搭起一座桥梁。IP技术的产生,满足了在多种物理介质与多样的应用需求之间创建简单而统一的映射需求,可以顺利地对多种业务数据、多种软硬件环境、多种通信协议进行集成、综合、统一,对网络资源进行综合调度和管理,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的网络上实现互通[3]。IP协议不仅已经成为主导地位的通信协议,而且人们首次有了统一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从技术上为三网融合奠定了最坚实的联网基础。

2.1.4 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可以说是信息传播网络的神经系统,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都能通过软件变更最终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现代通信设备已成为高度智能化和软件化的产品。今天的软件技术已经具备三网业务和应用融合的实现手段。数字化平台,特别是针对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平台的软件和系统开发,在图书馆行业中还并不成熟,这也意味着适用于图书馆的软件行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2.2 服务内容层面

我国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有:馆藏文献书目查询、文献信息咨询、订购信息征询、图书外借阅览、报刊杂志阅览、馆藏电子文献资源检索、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网络信息检索、文献传递、文献代查代检、读者教育和报告讲座以及一些第三方便民服务。这些服务项目很多由来已久,一些新兴项目也是在信息化带动下产生的。在三网融合实现之后,图书馆应当积极地转变服务方式,合理地设置新的服务内容,切实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水准。

2.2.1 针对电信网用户

移动通信是三网融合的重要内容。移动通信技术使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范围扩大、进入门槛降低、时间地点不受限制。近年来,随着科技消费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智能手机、MID、平板电脑等具有无线数据接入功能的终端产品已经开始在我国普及。移动设备性能和网络速度的提升伴随着移动运营商资费的下调,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GPRS、EDGE、3G、Wi-Fi等手段方便快速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移动学习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兴起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用户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数字图书馆的学习资料,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构建的过程[4]。三网融合使这种学习方式成为现实,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移动设备在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书目,然后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借阅或下载阅读,甚至还能通过相适应的系统平台实现读者之间针对某一问题或书目的交流。

2.2.2 针对广播电视网用户

广播电视网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用户基础雄厚,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中有着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三网融合的推进给了广播电视产业一次革新的机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替,便可以实现数字电视与互联网的交互。数字电视可以看作是数字图书馆一个很好的客户端,通过数字电视,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得到数字图书馆的一些服务,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点播的方式看到一些想去看而没能看到的报告和讲座,可以通过远程教育频道来视频学习一些感兴趣的课程,甚至通过遥控器在电视上进行书籍文献的查询和借阅。通过对广播电视网和数字图书馆的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我国文化信息的普及力度,特别是对知识向边远和贫困地区的传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3 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用户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权威基础数据(如下表),截至2011年1月18日,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57亿人[5]。互联网早已从小众走向大众,日益变成社会公众用来工作学习、获取信息、通信交流、休闲娱乐的手段和工具。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计算机网络始终都是基础和核心,数字化的服务大多都是围绕着计算机互联网来实现,而计算机互联网与图书馆之间的融合也是最早实行的,在技术方面的障碍不多,因此,计算机网络服务需要在服务上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我国图书馆在本质上是属于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应当根据本行业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拓宽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网民数量 4.57亿人 宽带网民数 4.5亿人网站数 191万个 国际出口带宽数 1,098,957Mbps IPv4 2.78亿个 域名数 866万个

3 三网融合过程中我国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图书馆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技术保障

三网融合之后,图书馆的数据存储量将会有一个跨数量级的提升,原先的数据库将进行扩容或者重新录入,原先的服务器和工作站可能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系统,因此升级更换新的设备势在必行。这期间涉及到数据备份和转移的问题。目前我国图书馆大多使用的是Windows/Intel平台,有部分Linux、Solaris平台。数据库有SQLServer、Oracle等,是典型的多种平台、多种数据库。现有的存储方式则采用本机RAID、DAS直连和SAN架构方案。如何选择合适的系统数据备份方案,做好技术保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2 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三网融合的本质就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数字化图书馆应当将大量以不同形式和载体存储的信息资料,如纸制品资料、声音影像资料、图片资料等转化为数字信息存储起来,这就需要文字图像扫描技术、图像语言识别技术以及数字化压缩技术的支持[6]。另外,大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十分丰富,数字化之后的馆藏资源哪些应当公布,哪些应当作为收藏备用,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3.3 服务项目的拓展

三网融合后,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将会更加丰富,用户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用户也会因为信息数量剧增而无处下手。图书馆作为信息收藏整合的专业部门,应该更加侧重服务内容的丰富化、特色化、个性化。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形成自身的资源与服务特色,将特色服务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方向,为用户在某一学科、专业方面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情报服务。同时,图书馆还要注意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随时根据用户提出的需要提供相应信息资源,也要通过用户的检索历史和需求表达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提高知识发现和知识服务的能力。

3.4 人才培养和管理

三网融合后,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馆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图书馆专业素质之外,图书馆还应当通过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计划来加强馆员对新技能和新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信息管理学知识、公共关系知识等,切实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为三网融合下图书馆的数字化和知识共享提供一个高效、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平台。而图书馆的领导应当转变传统理念,积极地制定新的与三网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合理地利用和分配各部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切实做好传统的服务项目,并且在适当的时机开展有自身特色的新业务。

4 结语

随着技术改造的逐步完成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图书馆事业在这股潮流之中必将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2010年年底,经过8年磨砺与酝酿的杭州数字图书馆终于成功开通,“文澜在线”应运而生,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背景下一个全新的数字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杭州数字图书馆真正实现了网站、手机、电视“三网融合”的效果。市民通过网站、手机、电视可以进入杭州数字图书馆尽情借阅,实现了随时随地读书的构想。这也给我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证明三网融合与图书馆的发展确实能够很好的结合。在新的时期,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把握机会,借助三网融合这股潮流,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推上新的高度。

[1][2]三网融合大事记[J].通信世界,2010,(37):27.

[3]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7%BD%91%E8%9E%8D%E5%90%88.

[4]余胜泉.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3,(22):76-78.

[5]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基础数据. http://research.cnnic.cn/html/index_108.html.

[6]张改侠.数字图书馆发展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3,(1).

猜你喜欢

三网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出了……
成双成对
三网融合遇上4G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