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11-04-03徐晶晶

对外经贸 2011年8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王 璐 徐晶晶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表述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Kinzig,Kammen,1998)。低碳经济及相关概念的提出,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在造成大量污染的同时,也导致了地球气候的显著变暖。2006年,以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为牵头人的一个小组完成了一份有关气候变化的重要报告,简称《斯特恩报告》,该报告得出如下成果:如果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即可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各国不采取进一步的减排措施,则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并导致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甚至引发全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出现不可逆的变化。

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于2003年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表明了英国在这轮全球经济社会转型趋势中的发展路径。此后,日本、欧盟等经济体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简言之,低碳经济就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传统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实质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达到低碳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同时这种新型发展模式也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也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倡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 ~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这与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大会气候谈判中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有关。该承诺包括,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碳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40% ~45%,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我国积极且主动进行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既是作为一个大国负责任的表现,也是解决能源资源结构性短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需要。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一)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变化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环境问题,但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根据对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而我国正处于这一曲线的爬坡阶段。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人口已超过13.3亿,在今后15年内将以年均800万~1000万的规模增长,目前人均GDP为4300美元左右,且人均收入水平在持续提高。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但我国社会正处在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必然会增加人均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有近5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主。在未来的15年内,将有占人口总量30%左右的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被城镇吸纳,因此较长时期的城镇化对中国的碳排放也将形成巨大压力,未来20年就业压力将持续增大,经济结构升级将面临巨大挑战,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

(二)锁定效应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一般属于大宗消费品,投入资金较多,使用寿命长,碳排放强度大,这样便形成了投资回报期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这些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均在15~50年以上,而且一旦运用了低效率、高排放的技术,其高排放的特性将在很长时间内被锁定。我国现阶段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面临着被这些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锁定的风险,如果单纯将其报废,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超前运筹,规避锁定效应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三)黑猫模式

“黑猫模式”是指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同时增长的黑色发展模式。根据中科院的数据统计,199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9*108t标煤,到2009年达到3.1*109t标煤。我国非常注重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是替代选择方式的有限性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得到改变。由于煤的碳密集度远高于其他化石材料,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碳排放。

(四)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另外一个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低、中小型制造企业所占比重大,能源效率低,节能减排的能力不足,大部分制造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碳排放强度大,存在着大量的落后产能。尽管我国出台了比较严厉的措施以促使企业提高能效,但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博弈,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效率始终不高,重复性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中小企业在保障就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对其节能减排工作应当给予更多技术和资金支持。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21世纪最大的挑战是气候变化问题,无论是从我国自身利益出发,还是从全球利益出发,我们都需要进行节能减排,力争使碳排放量早日达到合理水平。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重大的战略机遇。

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通过自主研发,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降低单位产值能耗。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业。鼓励不同产业之间及同一产业上下游进行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逐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我国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努力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逐步减少煤炭资源的消耗,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扩大煤炭洗选比重,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努力提高能源清洁利用的程度,从根本上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动全社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以市场体制为基础,制定低碳技术发展的激励政策与措施,推动提高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气层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技术体系;推动建立技术开发与转让的国际合作新机制,尝试同发达国家在技术开发、转让、扩散与部署各个环节上开展合作,借此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技术赶超。

四是建立能够推进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运用适当的政策引导公众的低碳行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定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符合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低碳经济的试点,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限制碳排放量的增加。政府需要和企业及公众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财政拨款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来鼓励企业参与新兴科技的投资,使企业生产尽快达到碳排放的标准。

五是要加强对公众消费理念的引导,促进其消费方式的转变,提高对公众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和影像等各种媒介,让公众了解低碳经济的最新动向,把节能减排教育作为一种公德教育,使公众意识到节能减排与其自身利益的密切关联,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进而身体力行,自觉进行节约消费。鼓励公众自愿参与碳减排行动,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消费者行为的调整。在建筑方面,提倡消费者购买采取了节能减排措施的房屋,同时室内装修方面,多使用环保材料,使用节能灯,减少电力消耗。在交通运输方面,鼓励公众低碳出行,乘坐公交车、小排量汽车、地铁等交通方式出行,鼓励采用拼车出行的方式,减少车辆空驶率。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 -87.

[2]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26 -28.

[3]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7.

[4]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4-19.

[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0-26.

[6]余海永.试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J].社科纵横,2010(9):27-28.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