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因视角看咆哮体的流行

2011-04-02毛力群孙怡玲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同侪感叹号尼玛

毛力群,孙怡玲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从模因视角看咆哮体的流行

毛力群,孙怡玲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近来,咆哮体受到各行业、各阶层网民的竞相模仿。网民们借助咆哮体发泄内心的抱怨情绪,缓解精神压力。咆哮体这一网络新语体具有独特的语体特征,从语言模因论和同侪观点看,使用咆哮体人群具有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

咆哮体;网络语体;模因;同侪

一、咆哮体出现

前不久,豆瓣网上出现了《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1]的帖子,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作者学习法语的苦恼,抱怨法语的发音、计数方式、词性等让人无法接受。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整段文字共1527个汉字,感叹号居然多达829个。如此多的感叹号,足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绪,也让读者能够想象作者歇斯底里咆哮一般的状态,甚至能体会其内心的烦恼怨恨。网民们为此类风格的语篇冠以一个十分贴切的名字——咆哮体。借助这种新兴语体,不少网民在网络上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批判或抱怨,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这样的一种咆哮得到了许多同道中人的响应,人们觉得通过咆哮,自己内心的压力、苦闷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于是,许多人相继模仿《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写出了《学考古学的乃们伤不起啊!!》、《编辑难道就可以伤得起吗???》、《学中医的孩子!!!你!!伤!!不!!起!!!》等一系列咆哮体的篇章,内容几乎涉及各学科、各行业。这些帖子的作者,能准确把握咆哮体的基本格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作出新的内容,让读者对其描述的对象有一个最直观的了解。

二、咆哮体特点

先看以下几个例子:

例1:……法国人数数真是极品啊!!!!!!!!76不念七十六啊!!!!!!!!!!念六十加十六啊!!!!!!!!!!96不念九十六啊!!!!!!!!!念四个二十加十六啊!!!!!!!!!!!!!法国人数学好得不得了有木有!!!!!!!!!……你们还找美眉要电话啊!!!!!!!!!!!!!电话报完一集葫芦娃都看完了啊有木有!!!!!!!!!!!!!!……(《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

例2:……还有什么浮尸案啊!!肿的像猪头啊有木有!!!还有死了好久才被发现的哟!!!脑袋里都是白白胖胖的蛆虫噢有木有!!!矮油现场来的尸体都好精贵啊啊!!!!来了一具新鲜尸体!!全年级都停课去观摩好吗!!!!学了四年临床的终于到了大五才学专业课有木有!!!矮油法医病理学啊!!法医人类学啊!!毒物分析学噢!!!在胃内容物里分辨死者吃了什么好么!!神马是胃内容物???就是你呕吐出来的那些东西还要糜烂一些好么!!!……(《学法医的伤不起!!!》)

例3:……尼玛那么多人在抱怨外语的时体态性数格,尼玛要背啊要背啊!!!!!!!!!!!!!这尼玛背完就完事儿了呗!!!!!!!!!!!!!尼玛学汉语的外国人才是真的造孽!!!!!!!!!!!!尼玛“把字句”,尼玛“补语”,尼玛“得字补语”,尼玛“得字情态补语”!!!!!!!!!哪种外语有????哪种外语有????!!!!!!!!尼玛哪篇参考文献都说这些玩意儿是汉语独有的句式!!!!!!!!!!!!!!迄今没发现有哪种外语里有对应的句式!!!!!!!!!!!尼玛学汉语的外国人是折翼的天使,劳资们就是要把这些口眼歪斜的天使掰正的妙手仁心!!!!!!!!这尼玛需要怎样鬼斧神工的技能啊!!!!!!!!!!!!……(《学对外汉语的姑娘,你们伤不起!!!》)

上述三例可见,咆哮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感叹号的夸张表达效果

感叹号一般用于感叹句以及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的末尾。每篇咆哮体中,几乎每句话都会以“啊”来结尾,且通篇会出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感叹号,通过夸张化的效果,大大强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内心的压抑之情,在猛烈敲击键盘的同时,得到了直接释放;读者在看到如此多的感叹号之后,能很直观地感受作者想要抒发的情绪。如此激烈的咆哮体,也达到了我手写我心和符号传情的目的。

(二)“……有木有”的互动效应

咆哮体中,除了感叹号多,“有木有”也不少。“有木有”是“有没有”的网络变体。“有没有”这一时髦说法来源于娱乐节目。如美容节目中,主持人通常会问嘉宾:“大家看,在眉毛上画几笔,眉毛马上就会变得很浓,整个人看上去就会精神很多,有没有?”而嘉宾通常会应和道:“有哎,有哎,真的浓了好多哎……”这样就实现了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互动。

咆哮体中的“有木有”,一般位于句末,它对文章本身表达语法意义并不会产生直接影响,而是和娱乐节目中的“有没有”一样,起到了作者与读者互动的语用效果。读者(尤其是与作者有相同经历的人)在浏览“有没有”时,不禁会对作者的言论表示赞同或产生同情之心、理解之情,默默地在心里回答着“有,有”。这样,屏幕内外就产生了积极互动。

(三)“伤不起”“肿么了”等网络新词高频使用

“伤不起”是最近流行起来的一个网络新词,表示对某种做法感到很无奈、很雷人、很无语之义,也可理解为对某种做法感到很可悲、可怜,对其行为表示一种不屑,甚至含鄙视态度,如“手凉的女孩,你伤不起;吃白色巧克力的女孩,你伤不起;穿红色秋裤的男子,你伤不起;不吃早餐的女生,你伤不起;会说梦话的女生,你伤不起”……

“肿么了”即“怎么了”的谐音,是网民们的时尚用法,如“这是肿么了?这是肿么了?传说中的主旋律这是肿么了?”。此种用法既彰显个性,又显得无厘头十足。类似网络新词还有“灰常(非常)、萌、尼玛(你妈)”等等。

现在的咆哮体已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言语生活。“有木有”不仅在咆哮体中出现,在年轻人的日常言语表达中也时常出现。如一名学生考试成绩好得出乎自己的意料,他可能会说“老师很仁慈有木有”,这时,“有木有”不再是含有发泄情绪的反问,而是肯定句义,加强肯定语气。在此可将“有木有”看作由感叹语充当的句子的独立成分,它与全句不产生语法关系。

(四)利用夸张、排比、谐音等修辞手法体现咆哮对象负面性

心中不满而引发咆哮,当然是因为那些现实中的负面因素。这些负面因素并不是指缺点或不足,而是无法理解或无法忍受的种种状况,同时,这些因素体现的往往是事物极为真实的一面。作者极尽夸张、排比、谐音等修辞手段之能事,对自己的愤恨情绪进行夸大处理,但事实的描述还是较为客观的。

针对网络流行的咆哮体,有的网友戏谑,应该让那些高考填报专业的同学都看看这些咆哮体,了解各学科的真实情况后,再慎重选择自己的专业,如《学历史的人你伤不起啊!!!!!》、《学法律的你们伤不起啊!!!!!》、《学国际关系的孩纸你们桑得起嘛!!!!!!》、《学金融的你们伤不起啊伤不起好么!!!》、《学广告学的你们伤不起啊!!!!!!!!》、《学中文的人你更伤不起啊!!》等等。

三、咆哮体流行原因

咆哮体的产生与流行,一方面受制于语言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语言变异中的同侪心理等,另一方面与语言外部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一)模因复制和传播

模因是一个文化传递单位,这一概念由Richard Dawkins提出,他“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2]。由此可知,语言中的模因实际上就是指那些存在于语言中的传递复制因子。“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并且,它“揭示了华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的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3]各式各样的咆哮体,便是新的模因复合体。语言中的模因,可以在字、词、句和篇章中表现出来。

语言中的模因复制和传播方式有两种: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属于基因型,后者属于表现型。很显然,这里所讨论的咆哮体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便属于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大量使用的感叹号,句末的“有木有”等,形成了咆哮体的标志、特点,这实际也是一个格式,即一个模因。显然,这个模因通过网络得到了快速传播。后来出现的众多咆哮体,均为套用最初的格式,按不同使用者的表达需要,加入自己的材料,经仿制而得到的产物。

(二)同侪心理

咆哮体为何能如此受广大网民欢迎并被积极频繁地使用呢?我们不妨引入“同侪”这个观点来做相关解释。

作为社会嵌合体运作的任何社区或学校,都由若干同侪团体所构成,个人往往受到他们所期待加入的同侪团体的影响,尤其是青年人,受到的影响更大。这里的“同侪”,便是指那些使用咆哮体的人群,以青少年群体为主,可称为“咆哮者”,他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用特征。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青少年这一语用群体的语言特别值得重视。他们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正处于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年龄阶段。首先,他们对几乎所有新鲜事物有着强烈探索、尝试的欲望,而由这些新鲜事物所产生的词语、话语范式,自然就成了他们一并接受并加以使用的“新鲜语言”。其次,特有的求新、求异、求雅的心理状态成为影响他们接受新词语、新的话语范式的主要因素,许多新词新语的快速流行便是例证。新词新语有别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显得时尚,能顺应潮流,特别能够满足语用者追求时尚、新奇和与众不同的心理需求。基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青少年的语言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产生变异。

从咆哮体的题目如《学人类学的你最伤不起!!!》、《学法律的你们伤不起啊!!》、《搞广播的真的伤不起啊!》可知,使用咆哮体的人群多是大学生,或是经常接触网络的年轻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直接表达内心的想法,又爱赶时髦,这些是他们的共有特征。将他们的特征与语言生活相结合,便可得知咆哮体流行的同侪心理因素。

一方面,咆哮者在网上较为活跃。他们将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填入咆哮体的模板中,不仅希望广大网友能看见自己的作品,还十分愿意了解网友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留言,对自己的关注度如何。咆哮体作者多是希望与网友广泛深入交流的群体,网友的评论,是安慰他们心理的一剂良药。

另一方面,咆哮者不能承受太大压力而咆哮。数量极多的感叹号不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烦躁不安,面对现代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偶尔在网络上借势发泄一下。读者在浏览他们的作品之时,也会不自觉地想象出作者的咆哮之景,从而也觉得躁动不安而产生情绪共鸣。

(三)社会环境

语言的变化,与语言外部的社会环境有关。咆哮体流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给年青一代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是咆哮体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怎样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人们为回答这个问题付出了很多,最后导致内心无法承受压力而在网络上发泄、咆哮。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咆哮体是针对个别具体事物或现象而作的,咆哮体恰好成为青少年宣泄对学业或职业不满情绪的最好载体。如网民们针对几乎每一种外语学习而创作的系列咆哮体,下面的例子即套用咆哮体模板而作。

……所有名词都分阴性阳性和中性啊!!!!!!!!!!!……勺子是男的,叉子是女的啊!!!!!!!!!!!!!德国人吃饭时候多么活色生香啊有木有!!!!!!!!!!!!!……所有词的性别都要记啊!!!!!!!!!!!!!!!因为男的女的还有不男不女的冠词不一样啊!!!!!!!!!!!!形容词词尾也不一样啊!!!!!!!!!!!!!!……(《学德语

的人你伤不起!!!》)

像这样的描述对象,本身具有一定规则、特点,而这些规则、特点不太容易为学习者接受,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障碍,故作咆哮体来罗列种种不满,以示发泄。

四、咆哮体前景预测

(一)以模因理论为依据的前景预测

咆哮体的流行,实为一种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具体表现。那么,什么样的模因能够生存?咆哮体是否能长期存在于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呢?

成功的模因需要具有感染性,能为人们所理解并接受。目前看来,咆哮体具有这些属性,它符合大众心理——因压力或困难而浮躁、苦闷,故咆哮体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生存空间。但是,参照以往网络流行语体的发展趋势,我们对咆哮体的前景并不持乐观态度。

(二)昙花一现却留有余香

咆哮体中有些元素很快将被时间淘汰,而有的元素则会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存在较长时间。比如,篇章中上百个感叹号不一定会被传承下去,但“有木有、伤不起”等新创的表达方式完全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咆哮体等网络新兴语体的整体命运,值得我们深思。之前,网络上出现过很多其他流行语体,如“梨花体、红楼体、丹丹体、凡客体”等,这些各式各样的“体”虽红极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退隐江湖”的命运。咆哮体也一样,当它无法满足人们表达需要时,便会自动退出,成为“局外人”,不再被人们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体”的出现和消失,对现代人类网络语言生活极具意义。它们是工具,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情感、满足表达需要的有效载体,都曾为人类语言生活服务过,我们不能因为其部分个体的逐渐消失而忽视它们。各种流行语体的变换,正体现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过程。

[1]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EB/OL].豆瓣网,(2011-03-01)[2011-05-02].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094973/.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Popularity of the Roar Style from Mimetic Perspective

MAO Li-qun,SUN Yi-l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Recently,the roar style has been used commonly by netizens from all walks of life.These netizens can relieve their anger or pressure by writing words with the roar style.This new cyber-language style has unique lan⁃guage features.These users of the roar style have different socio-psychological features analyzed from the mimetic perspective and the peers’view.

the roar style;cyber-language style;the mimetic;peers

H0-06

A

1008-2794(2011)05-0100-04

(责任编辑:顾劲松)

2011-05-05

毛力群(1969—),女,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孙怡玲(1988—),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同侪感叹号尼玛
关于1940 年尼玛抄写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同侪互助 职初教师发展新动力
感叹号
尼玛泽仁绢本彩绘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尼玛泽仁《藏传佛教故事》配图选页
【完美!】
找点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同侪互动方式探索
同侪互动培训策略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