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的量词分析
2011-04-02邓根芹周英
邓根芹,周英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白茆山歌的量词分析
邓根芹,周英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白茆山歌是白茆塘流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由常熟方言构成。以《中国·白茆山歌集》为代表的白茆山歌,所用量词丰富复杂,其中不乏常熟方言的一些特殊用法。
白茆山歌;量词
白茆山歌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白茆塘流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白茆山歌由常熟方言构成,曲调朗朗上口,声音质朴无华,语言朴素亲切、清新自然、轻快流畅,具有很高的文艺价值。白茆山歌这种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艺术作品中的量词,至今没有得到深刻细致的分析描写。本文以《中国·白茆山歌集》[1]为主要语料,统计分析白茆山歌中量词的使用情况。总体看,白茆山歌中的量词有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一、物量词
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量单位。
(一)专用物量词
1.度量衡量词
度量衡量词是表示物体的长度、容量、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白茆山歌中涉及的度量衡量词共10个,分别是尺(38)①括号中的数字为该量词在整本歌集中出现的次数,下同。、寸(32)、斤(21)、里(21)、丈(20)、两(18)、分(16)、亩(16)、斗(7)、升(2)。
(1)一股香,七尺长,拜拜张班鲁班去抛梁……(《白茆山歌集·抛梁歌》)[1]51
(2)一个姐妮三寸长,蹲勒茄树下头吹风凉……(《白茆山歌集·一个姐妮三寸长》)[1]305
(3)十里虞山青又青,满山桂花满山金……(《白茆山歌集·桂花白酒送北京》)[1]401
(4)看七娘:青丝头发纷纷乱,八幅罗裙成了皱麻团,吾一对鸳鸯枕头绣仔两年半,今朝笃伊壁脚头,吾总把头钥匙交待仔亲姐妹,丈二汗巾挂上楼。(《白茆山歌集·小红郎》)[1]283
(5)一棵稻谷收一斤,一棵棉花高入云,一棵麦子收半升,一棵玉米一锅盛。(《白茆山歌集·靠了新四军》)[1]353
(6)千年痨病医勿好,丸药吃仔二斗半,煎药吃仔两蒲包。(《白茆山歌集·十八岁姐妮上高桥》)[1]79
(7)姐对道嫩郎呀郎呀,买针也甭几化钱,也甭快快归扣卖庄田,也甭卖脱南庄十六亩……(《白茆山歌集·打弹弓(之一)》)[1]258
(8)江无边来海无沿,三山六水一分田,吃仔一杯两杯花红酒,姐看嫩情阿哥嫩啥无老头。(《白茆山歌集·姐养花蚕郎种田》)[1]106
(9)蚕豆花开外白心里空,楝树顶上哪会结枇杷,听嫩三声画眉叫,已知嫩身价几两重。(《白茆山歌集·吾唱山歌飞过河》)[1]78
例(1)中的“尺”、例(2)中的“寸”、例(3)中的“里”、例(4)中的“丈”都是表示长度的单位;例(5)的“升”和例(6)的“斗”为容量单位,表示所计的是事物所盛放的容器的容量;例(7)的“亩”和例(8)的“分”是用来丈量土地面积的单位;例(5)的“斤”和例(9)的“两”为质量单位,旧制1斤等于16两。
2.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表示事物的自然个体单位。白茆山歌中共出现个体量词54个,如只(268)、个(236)、条(130)、把(89)、根(82)、朵(62)、棵(33)、片(32)、件(30)、场(25)、段(21)、位(21)、层(19)、块(19)、张(19)、盏(14)、滴(13)、包(11)、甏(10)、粒(10)、颗(10)、句(10)、桩(10);整本歌集中使用不足10次的个体量词有本、封、幅、顿、步、道、顶、服、股、行、具、节、间、名、面、轮、排、匹、爿、曲、丘、首、扇、座、载、幢、枝、支、尊等。
“只”是白茆山歌中最常出现的量词,共使用268次。
(10)一只黄蟹几只螯?几只头颈几只眼?几只小脚弯弯朝前爬?一只黄蟹两只螯,一个头颈两只眼,八只小脚弯弯朝前爬。(《白茆山歌集·盘黄蟹》)[1]27
(11)明朝清晨船一只,接吾女儿吃花糕。(《白茆山歌集·想起女儿好心焦》)[1]140
(12)久姐急急忙忙去望娘,手拿白铜钥匙进娘房,一六二六一十二只箱子开出来,勿晓得阿娘钞票在啥地方。(《白茆山歌集·十望娘》)[1]141
(13)买把小小塘耙送给种田郎,买只针钩送给钓鱼郎。(《白茆山歌集·啥人说道山歌好唱口难开》)[1]14
(14)四句头二只半山歌往仔东南角上去……(《白茆山歌集·手摊清水眼窥郎》)[1]80
(15)酱油蘸蘸倒是一只好小菜。(《白茆山歌集·小红郎》)[1]283
(16)一只台子四角方,啥人作伐起厅堂?(《白茆山歌集·上梁歌》)[1]50
(17)郎唱山歌响铜铃,姐托只饭碗出来听,砰泠声能出转身来,嫩撞脱江西窑里一只花茶盏,郎俚唱歌啥落脱仔嫩姐个魂。(《白茆山歌集·郎唱山歌响铜铃(之一)》)[1]74
“只”是泛用量词,它在普通话中只用于:某些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某些动物;船只;某些日常用具。例(10)“两只眼”、例(10)“一只黄蟹”、例(11)“船一只”、例(12)“一十二只箱子”都正好对应这些用法。但是,白茆山歌中的“只”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取代了很多专用量词,如例(13)“只”相当于普通话的“枚”;例(14)“只”相当于普通话的“支”;例(15)“只”相当于普通话的“种”;例(16)“只”相当于普通话的“张”;例(17)“只”相当于普通话的“个”。“只”的使用范围比普通话宽泛,这反映了常熟话量词系统没有北方方言分化得那么精致细密。
“个”在白茆山歌中使用也比较频繁,共出现了236次,应用范围甚广。
表示人的量,例如:
(18)姐妹两个商量语,做好鞍子马背浪装。(《白茆山歌集·十二月绣娘》)[1]41
(19)洋盘洋盘,汽车轮盘,轧煞一个洋盘。(《白茆山歌集·洋盘》)[1]326
两个例句中“姐妹”是指人,“洋盘”用物量表示人。
表示具体事物的量,例如:
(20)一只麻雀一个头,两只眼睛乌溜溜,两只翅,两只脚,一个尾巴竖雀雀。(《白茆山歌集·盘麻雀》)[1]27
表示抽象事物的量,包括时间的量,例如:
(21)吾到上海多到一礼拜,吾少个两天就到嫩家来。(《白茆山歌集·五更梳妆台》)[1]124
(22)大嫂肚里气盈盈……到小奴奴房中小凉床底下捉出一个外私情!(《白茆山歌集·姑嫂捉私情》)[1]272
“条”在白茆山歌中出现的次数少于“只”、“个”,共达130次,能够用于表示细长的东西。例如:
(23)结识情郎隔条桥,喊郎勿应脚踔踔……(《白茆山歌集·结识私情隔条桥》)[1]92
(24)一条末河水绿油油……(《白茆山歌集·无心无意望花流》)[1]71
(25)第一条手绢绣起头……(《白茆山歌集·绣手绢》)[1]120
例(23)和例(24)中的“条”用来计量“桥”“河”这类较宽大的长条形物,而例(25)中的“条”计量的是布制品“手绢”。
“把”在白茆山歌中共出现89次。例如:
(26)一把芝麻撒上天……(《白茆山歌集·一把芝麻撒上天》)[1]2
(27)药葫芦里有一六、二六、六六三十六把金扇子,请嫩坐定吃茶看书扇风唱山歌。(《白茆山歌集·吕纯阳肩背宝葫芦》)[1]5
(28)杭州城中黄杨木梳买一把,朝朝起来姐梳头。(《白茆山歌集·杭城赎药》)[1]209
例(26)中的“把”表示一手抓起芝麻的计量单位,而例(27)(28)中的“把”用于计量有把手的器具如“扇子”“木梳”。
“根”在白茆山歌中出现82次。“根”和“条”相似,都可用来表示细长的东西,但它只可形容事物本身的形状,不可表示抽象意义。例如:
(29)第六根扁担稻场上,日夜割稻打稻忙。(《白茆山歌集·十根扁担》)[1]343
(30)家家人家红纱线,独有吾俚纱线没一根。(《白茆山歌集·穷女思春》)[1]77
(31)嫁出囡,哭出浜,媒人生根恶肚肠。(《白茆山歌集·白鸽子飘飘飞过江》)[1]230
例(29)中的“根”计量细长形的硬物“扁担”;例(30)的“根”计量细丝状物“线”;例(31)中的“肚肠”用“根”来计量,与普通话的用法相同。
3.集体量词
表示的是事物的多数个体即集体单位,白茆山歌中最常使用的集体量词有双(84)、对(50)等,不常用的有套、团、班、打、队、撮等。
“双”在白茆山歌中出现了84次,用于表示成对的东西。例如:
(32)情阿哥溅湿仔吾面浪一双大红花鞋,情阿哥甭起仔黑良心摇船出外要小心。(《白茆山歌集·汏鱼条仔落鱼条》)[1]113
(33)……一双细眉帘子多花眼,哪得二十岁郎君勿动心。(《白茆山歌集·小姐游春》)[1]172
“对”在白茆山歌中出现了50次,表示成对出现的人或事物。例如:
(34)燕雀参差各自飞,难成一对好夫妻……(《白茆山歌集·云雨风流》)[1]195
“套”在白茆山歌中出现了8次,表示成组的事物。例如:
(35)山歌勿唱冷清清……单唱十七套《汝河》姐妮要有因。(《白茆山歌集·汝河山歌(片段)》)[1]250
(36)嫁人小姐唱完成,悲欢离合唱郎身,收头一套未曾唱,唱出私情冷如水。(《白茆山歌集·小姐嫁人》)[1]218
(37)八套山歌唱完全……(《白茆山歌集·小姐撩郎》)[1]186
例句中的“山歌”不是只有一首,而是大量的山歌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体系。
“团”在白茆山歌中出现了7次,用于表示成团的东西。例如:
(38)远看娇娘生得好,分明好像一团花。(《白茆山歌集·喜乐情淡》)[1]201
(39)四人帮像一团乌云聚,人走奈何桥,恶鬼坐飞机,一年四季无花期。(《白茆山歌集·好花开在十月里》)[1]429
(40)打柴后生一团苦,渔姑同情受苦人。(《白茆山歌集·渔樵歌》)[1]286
4.不定量词
不定量词表示的量是不确切的。在白茆山歌中使用的不定量词有点(32)、样(19)、些(1)。
“点”表示少量,可用于事物,在白茆山歌中出现32次。例如:
(41)头上戴点浮萝草,脚上戳些野蔷薇。(《白茆山歌集·结识私情西海西(之二)》)[1]96
(42)啥个天上一点红?日落西山一点红。(《白茆山歌集·啥个天上三分白》)[1]23
(43)农民勒浪田里唱点啥?吾干啥农活唱啥歌。(《白茆山歌集·白茆塘水甘泉流》)[1]418
“样”表示事物的种类,在白茆山歌中出现了19次。例如:
(44)买仔十八样素来十八样荤,便问新亲先吃素还先吃荤。(《白茆山歌集·嫁二囡》)[1]241
(45)吾俚李先生话道,头一样药名要点西施参,第二样药名要点杜瓜根,第三样药名要点山药杜仲希险草,第四样药名要点人参蒸水银。第五样药名要点阴阳河水重半分。(《白茆山歌集·汝河山歌》)[1]252
(46)十二样花名全剪到,剪刀落地望郎来。(《白茆山歌·花名望郎(之一)》)[1]262
上面四种类型的专用量词,虽然普通话也都有这些类别,但是具体到每个量词用法的时候又和普通话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之处。在欣赏白茆山歌的时候要注意这些细微之处,体会白茆山歌的特点。
(二)临时借用物量词
1.借用名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可借用作量词,但只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用作量词,离开这种语境,它仍旧是名词。在白茆山歌中有很多名词充当临时名量词的角色。例如:
(47)第一杯茶淡淡心,点上香烟讲正经……(《白茆山歌集·吃茶经》)[1]65
(48)吾勿吃荤来勿吃荤,连忙隔壁叫碗素馄饨……(《白茆山歌集·看见郎来就起身(之一)》)[1]104
(49)十指尖尖摇花树,金花银花落满头发上,一身桂花香。(《白茆山歌集·田中小姐》)[1]43
(50)第一房媳妇先讨二三年,陈令声来出堂前……(《白茆山歌集·十房媳妇》)[1]146
(51)盘篮里瓜果糕团甜酒酿,郎尝一口蜜砂糖。(《白茆山歌集·看嫁妆》)[1]54
上述例子中的“杯、碗、身、房、口”本都是名词,在这里都表示人或事物的量,是借用名词作量词。
2.借用动词
在白茆山歌中借用动词的物量词有“担、捆、造”三个,例如:
(52)长工得到九月中,挑担黄秧到田中……(《白茆山歌集·十二月苦长工(之一)》)[1]44
(53)第二幅喜盘更要好,甘蔗橘子一担挑……(《白茆山歌集·订婚》)[1]66
(54)两条桥边小小一造草屋遮没仔吾眼,快快哩着他天火烧。(《白茆山歌集·金壶瓶筛酒蜜糖糖》)[1]247
(55)出门三支枪,回来一大捆……(《白茆山歌集·“四哥”去“过瘾”》)[1]357
在常熟方言中,“担”有“挑”的意思,如“担水”,例(52)、(53)都是借动词为量词。“造”,本指“叠床架屋,建造”之义,例(54)中的“造”是常熟方言特殊用法,表示房屋的量。“捆”本是动词,例(55)中也用作物量词。
二、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次数或时间的计量单位。
(一)专用动量词
白茆山歌中的专用动量词用法大抵有两种情况,其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延续时间的时量,如“遍(9)、阵(5)、通(2)”等;其二表示动作行为次数的数量,如“回(14)、次(9)、遭(8)、番(2)”等。
(56)吾俚人马洒锣为号喊吃饭,三通锣鼓人围齐……(《白茆山歌集·嫁二囡》)[1]236
(57)家家人家篱笆脚扎得紧,一阵虎风影无踪。(《白茆山歌集·十二月花名生肖》)[1]155
(58)万古流传到如今,风流浪子看一遍,从今勿做探花人。(《白茆山歌集·嫁二囡》)[1]242
例(56)中“通”表示敲鼓这一动作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例(57)中的“阵”表示风的持续过程;例(58)中的“遍”表示看这一动作由始至终的整个过程。
(59)今日瞒娘两三次,日后瞒娘活剥皮。(《白茆山歌集·娘女盘答》)[1]204
(60)一番过,又一番,金莲搁起透心肝。(《白茆山歌集·失约私情》)[1]191
(61)娘骂:“臭姑娘来贼姑娘,嫩只小丫头瞒仔娘,俚回瞒娘饶仔嫩,后回瞒娘抽筋来剥嫩皮!”(《白茆山歌集·姐勒窗前织白绫》)[1]108
(62)第七杯酒吃得醉三遭,瞒了哥嫂爹娘看情郎……(《白茆山歌集·十杯酒(之二)》)[1]267
例(59)和例(61)中的“次”“回”都是用来表示“瞒骗”这一行为的次数的;例(60)中的“番”是比较特殊的表示动作行为次数的量词,表示动作过程是一个时段接着下一个动作时段的次数;而例(62)中的“遭”表示醉酒的次数。
(二)临时借用动量词
1.借用名词
在白茆山歌中这类量词较少,只有3个,即声(61)、拳(1)、脚(1)。
借用表示某些动作所伴随的声音的名词——“声”,白茆山歌中出现61次。例如:
(63)进得佛堂念弥陀,下得田来唱山歌,念一世弥陀勿会西天取,唱一·声山歌稻发棵。(《白茆山歌集·唱一声山歌稻发棵》)[1]30
(64)叫一声丈夫哭一声天……(《白茆山歌集·小孤孀(哭丧歌)》)[1]59
例句中的“唱”“叫”“哭”都要伴随声音,“声”在这里借用来表示各类声音发出的次数。
借用表示人体器官或部位的名词“拳、脚”,白茆山歌中就出现了1例。例如:
(65)情哥哥说话含血来喷人,说什么房间里关了一个是啥人,一拳一脚打开奴房门……(《白茆山歌集·西湖栏杆(手扶栏杆)》)[1]389
2.借用动词
动词借用为动量词,在白茆山歌中共出现了10个。
(66)若然勿信吾饭团眼里捂一把嫩看一看,红红绿绿全是好山歌。(《白茆山歌集·红红绿绿全是好山歌》)[1]11
(67)催头来了走一走,弄得农民没衣饭。(《白茆山歌集·农民没衣饭》)[1]132
(68)新剃白白头,不敲三记触霉头。(《白茆山歌集·新剃白白头》)[1]311
(69)州府县城吃一惊,吩咐号令出衙门。《白茆山歌集·荒年山歌》[1]335
“看”、“走”、“记”、“惊”都是动词,在例句中用作了动量词,大多表示动作的次数,“惊”表示吃惊的程度。
对白茆山歌量词进行描写分析,有利于方言词类研究的深入。文章虽然对白茆山歌的量词进行了比较详细分析,但是常熟方言量词的特点揭示还不够深刻,白茆山歌量词和普通话及其它吴方言量词的异同也没有做深刻细致的比较分析,在今后研究中,尚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
[1]江苏省常熟市文化局,江苏省常熟市文化馆.中国·白茆山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An Analysis of Quantifiers in Baimao Ballads
DENG Genjin,ZGOU Ying
(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Baimao Ballads are created in Changshu dialect by local people collectively around the Baimao River, Changshu City.Based on China,A Collection of Baimao Ballads,this paper makes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qualifi⁃ers in Baimao Ballads and explores some special usages of qualifiers in Changshu dialect.
Baimao Ballads;quantifier
H15
A
1008-2794(2011)05-0110-04
(责任编辑:顾劲松)
2011-04-05
邓根芹(1969—),男,江苏海安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