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疆竹枝词兴盛原因之创作者论
2011-04-02宋彩凤
宋彩凤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文理系 新疆 奎屯 833200)
清代新疆竹枝词兴盛原因之创作者论
宋彩凤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文理系 新疆 奎屯 833200)
清代新疆竹枝词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创作者分析,可以看到创作者的本贯文化传统决定了竹枝词文体的选择,创作者的身份造就了新疆竹枝词的内容与风格。
清代;新疆竹枝词;创作者;兴盛原因
竹枝词是南方文化催生的文学形式,最早出现在巴楚地区,内容多歌咏当地风俗与男欢女爱,语言通俗,音调轻快,描写生动,流荡着浓郁的生活热情。在清代,它带着南方的风味和情调来到新疆,与新疆文化相融合,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以竹枝词描写新疆的浪潮,也成为西北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是新疆竹枝词大丰收的时期,主要创作有纪昀《乌鲁木齐杂诗》(160首)、庄肇奎《伊犁纪事》(20首)、曹麟开《塞上竹枝词》(30首)、王芑孙《西陬牧唱词》(60首)、王曾翼《回疆杂咏》(30首)、福庆《异域竹枝词》(100首)、祁韵士《西陲竹枝词》(100首)、林则徐《回疆竹枝词》(24首)、萧雄《西疆杂述诗》(150首)等。这些或题目标为竹枝词,或自序中明言仿竹枝、取竹枝遗意,或是《中华竹枝词》将之纳入,笔者统归为竹枝词。
纵观新疆竹枝词创作史,清代是其丰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数量大,规模不凡。由以上列举可以看出,清代新疆竹枝词的数量达千首,这个数目虽然与南方竹枝词不能相提并论,但与新疆其它时代的竹枝词创作相较,规模宏大。(二)内容广,表现深刻有力。新疆竹枝词内容较为广泛,对于新疆各民族的生活,包括地方风物、风土人情、民俗世态、男女恋情、生活时尚、群众呼声,以至特定的社会事件无不有着丰富的表现。有的诗人并不满足于描写现象,还努力探究异文化形成的历史和原因,如萧雄对于民俗的探究,增加了竹枝词的深度。(三)创作者多,身份多样。创作者既包括出使新疆的使者,比如王曾翼;又包括宦游官吏,如福庆;还有自主到边疆求建边功的,如萧雄。数量最多的创作者是贬谪到新疆的官员,包括纪昀、祁韵士、林则徐等。
促成新疆竹枝词在清代兴盛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作者方面的原因,如本贯文化传统的影响、作者身份的影响、创作目的对特殊读者圈的设定,又有竹枝词自身发展、地域文化交融、政治背景、学术氛围、现实主义诗论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专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论析。
一、新疆竹枝词创作者的本贯文化传统决定了文体的选择
竹枝词本为民歌,自从唐代刘禹锡将之发展为文人诗后,竹枝词就以其形式短小,表达轻灵,易学易懂,专注于民俗表现而为创作者重视。竹枝词曾有过各种形式,如七言二句、五言四句、六言四句等体裁,但是最终七言四句占据了文坛,尤其是新疆竹枝词全部用七言四句形式。近人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1]P375易学易写。这种七言四句形式,体裁精炼、语言通俗、意蕴深长又便于咏唱的“竹枝体”,成为诗人记录新疆民俗的最好选择。
但是,即使具有这样的文体优势,也是到了清代,新疆竹枝词才兴盛起来,原因较多,其中创作者的本贯文化传统对选择竹枝词作为载体表现新疆民俗起了重要影响。“一个地域的人们基于某种文化认同——种姓、方言、风土、产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处于对地域文化共同体的求知欲,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来建构和描写传统。”[2]P300这同样也影响到了他们对异文化的描述。希尔斯曾说:“文学传统是带有某种内容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连续体”[3]P352,局部地区的前代作品使一定地域范围的文学创作及其传统浮现出来。清代新疆竹枝词创作者们正是深受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借助曾经构建本贯文化传统的手段——竹枝词——对异文化进行建构。
新疆竹枝词主要创作者中有六位代表诗人是深受南方本贯文学传统影响的,曹麟开为安徽贵池人,庄肇奎为浙江嘉兴人,王曾翼为江苏吴江人,王芑孙为江苏苏州人,林则徐为福建福州人,萧雄为湖南益阳人。根据笔者对《历代竹枝词》[4]中乾隆一朝竹枝词创作情况进行的粗略统计,276位竹枝词创作者中江浙两省有 126位,占将近一半;作品 2808首,占乾隆朝总量 5098首的一半以上,可以想象当时两省歌咏竹枝词风气之盛。而安徽有 20人 583首,湖南 10人 77首,福建 5人 52首。可见,选择竹枝词描写新疆风土的创作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本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努力将这些传统用在了陌生的地域上。新疆竹枝词就是这样从南而来,不断将南北文化进行融合,最终兴盛起来的。
新疆竹枝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南北文化融合在意象中表现得最明显,这可以从水意象略窥一斑。水是南方竹枝词的重要意象,是缠绵情感的寄托,也是风俗的发源地。新疆干旱少水,外来者多关注戈壁、大漠、风沙等意象,水意象每次出现都是因为其实用价值。新疆竹枝词的南方创作者几乎人人都注意到了水,但是不约而同地将情韵缠绵的南方之“水”转换成了质朴实用的北方之“水”。以最关注水意象的萧雄为例,《西疆杂述诗》介绍了新疆 35城,其中 14城都以不同的形式关注到了水的存在,而且这里的水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如《昌吉》、《绥来》、《库尔喀喇乌苏》是连在一起的三首诗,无一不与水相关:
孤城遥指鳖思西,地迥山违水涨堤。
沿革想从昌八喇,一洲禾黍望高低。[5]P46
渡水穿林驿路驰,炊烟到处柳丝丝。
稻花香里逢城郭,雄据犹怀畏兀儿。[5]P46
地入匈奴风景殊,牛羊毳幕逐群居。
西湖城外连天阔,白草黄沙水一渠。[5]P47
第一首记昌吉城,从诗的写法看,全诗围绕“水”进行构思,前两句描写极为偏僻的环境,突出城之孤、地之迥、山之远,最后以“水涨堤”压倒全部劣势,凸现水之存在,引发下文。后两句围绕水而想见此城的沿革,突出产粮的特点。第二首记绥来城,即玛纳斯。与前一首写法稍有不同,诗开首即提出“水”意象,然后围绕水写树林茂密,驿路飞驰,炊烟袅袅,柳条丝丝,再写其农业之发展,人民之雄富,重锤定音。第三首则记库尔喀喇乌苏,因为有水,少数民族的游牧地点随着水发生变化,写的是牧业因水而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创作者本贯文化的影响促使他们拿起竹枝词作为表现异文化的重要工具,并由于异文化的影响也不断改变着竹枝词的南方属性,从而在新疆竹枝词中留下了南北文化融合的轨迹。
二、创作者的身份造就了新疆竹枝词的内容与风格
创作者的身份决定了新疆竹枝词的主要内容。首先,新疆竹枝词的创作者都是“过客”身份,或出使、或宦游,最多的是贬谪流放到新疆的官员。乾隆以后,新疆成为清代官员的主要流放地,这些官员大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比如纪昀官至协办大学士,贯彻群籍,旁通百家;祁韵士是乾隆四十三年 (1776年)进士,做过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提调兼总纂官、官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个人文化涵养也较高。这些人的身份决定了新疆竹枝词的质量较高,表现民俗时更趋向于全面、深刻,创作带有明显的文人痕迹。
其次,无论得意或者失意,这些创作者均深深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中宗法性和泛政治性的影响,许多竹枝词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内容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宗法性是中国宗法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以血脉为贯穿,以伦理为规范,使文人的乡土观念很重,他们安土重迁,认为离乡背井是人生之大不幸,离开乡土之后,便时时思念,怀乡念亲是抒情的重点,这使新疆竹枝词表现出较为浓厚的抒情色彩。庄肇奎的竹枝词可作代表,他的《伊犁纪事诗》充满了思乡念远之情。而泛政治性则是中国文化与官方结合得最为密切的一种文化,各种思想无不与政治密切结合。竹枝词创作者多仕子,如果不能做官,则通过诗歌来抒发其郁郁不得志之情,诗文情怀因仕途的浮沉而产生,许多文人看似无关的作品实际正是政治的反映。以萧雄《西疆杂述诗》为代表,萧雄平生倜傥多大志,困顿场屋,一衿未得,于清同治年间发愤走回疆二万里,往还三次,历十数年,数奇不偶,其对于新疆地理、风俗、人事各项的叙述正是他于官场失意而转移到文学上的结果。
第三,创作者的身份设定了新疆竹枝词的创作目的和读者群。作者的身份决定了他竹枝词的创作目的,同时设定了竹枝词的阅读对象。新疆竹枝词的创作目的很明确,即采风俗,宣圣德,为了亲友或皇帝、同僚这个读者圈创作。如王曾翼的《回疆杂咏》三十首,作者利用亲身经历,以耳闻目见为素材,采用了专门吟咏风土的竹枝体作为体裁,对新疆回部的民俗风土进行了描述。从诗集的传播看,此类诗是最受亲友圈子欢迎的,王曾翼自己在诗中陈述道:“亲友纷来访异闻”[6]P442,每一个没有到过异域的人最想了解的莫过于当地的风土民情,而这些诗最能满足读者的心理。另外,王曾翼是跟随福康安一起视察民情,安抚民众的,他作诗必然要达到采集风俗反馈给皇帝,向百姓宣扬圣德的目的。而要最好最快达到目的,采用易写、易懂、明快、诙谐的竹枝词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当然能够达到最好效果。
创作者的身份决定了新疆竹枝词风格的多样化。庄肇奎以 55岁高龄被贬入疆,一直辗转至60岁,从江南水乡来到“牧马乱云沙树渺”[7]P80的大西北,异域、贬谪、高龄,这些因素决定了其诗总会不自觉地将思乡念亲融注进去,“老夫世累多抛却,剩有痴情是越吟”[7]P66是他诗歌的主旋律。他的《伊犁纪事诗》清新明快,构思精心,特别善于将面对的新疆景物与故乡作对比,从而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土膏肥沃雪泉香,尽有瓜蔬独少姜。最是早秋霜打后,菜根甘美胜吾乡。”[7]P81“有馈鲈鱼一尺长,四腮形状似江乡。秋风莫漫思张翰,且喜烹鲜佐客肠。”[7]P82前者暗含家乡菜根甘美之思,后者明是不要想起张翰之归乡,只不过是故作安慰之词。王芑孙的《西陬牧唱词》气势宏大,古雅流丽,善于将少数民族语词运用于诗歌,使诗歌在古雅之中洋溢着新疆地方色彩,这与作者的使者身份紧密相关。而祁韵士的史地学者身份,决定了其《西陲竹枝词》的学者风格,他将竹枝词从外在形式上划为城池、鸟兽虫鱼、草木果蔬、服食器用、边防夷落六部分,其结构之谨严、民俗内容之深入细致、描写对象之新颖独特和手法之多样都充分展示了学者思维和学者气派。身为政治家的林则徐,其身份的独特和深重的忧患意识使他的《回疆竹枝词》三十首都表现出强烈的反省与批判色彩。
综观新疆竹枝词的创作,创作群的身份、经历以及时代风气对于地域文学的重视等各方面原因,使新疆竹枝词在清代达到了兴盛期,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竹枝词成为记录新疆民俗的首选,即使当代也不乏创作者,如杨金亭的《天山竹枝词》(1994年)、刘树靖的《新疆竹枝词》(2006年)都写得热情洋溢,民俗风情浓厚。
[1]任半塘.唐声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清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3]傅铿,吕乐译.E·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历代竹枝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5]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6]王曾翼.居易堂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7]星汉.清代西域诗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I207.2
A
1671-6469(2011)02-0023-03
2011-03-0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青年教师培育基金项目(XJEDU2009S93);伊犁师范学院科研项目(KY2009-47)
宋彩凤(1975-),女,山东青岛人,伊犁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陆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