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分析

2011-04-02李晓非孙晓天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阿拉伯人伊斯兰教波斯

李晓非 孙晓天

(1,2.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作为不同文化群体间克服彼此语言障碍、促进互相交流的文化手段,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十分普遍。但这项平常的文化活动,在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却演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这场大规模的文化运动对于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化的繁荣昌盛发挥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对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独特的影响。这个波澜壮阔、亘古未有的文化活动为什么会发生?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本文尝试从翻译运动产生、发展的原动力以及导致翻译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两个角度,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翻译运动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政治与经济的需要

翻译运动的形成,最初是由于阿拉伯帝国征服了文化比自身先进的广大地区,为巩固执政的需要,作为征服者的阿拉伯民族通过翻译异族文明成果,大力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提升自身文化水准,以更好的统治异族。而在阿拉伯民族执政地位稳固、帝国进入昌盛安定时期后,物质生活的繁荣促进了整个国家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繁荣,这个时侯,持续发展的翻译运动又送来了和平时期亟需的精神文化食粮。因此,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需求成为翻译运动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主因。

1.政治需要

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时代之前甚至伊斯兰时代之初,科学文化水平低下,史学界称此时的阿拉伯人处于“蒙昧时代”。“那时的阿拉伯人,不过略具些微的知识与简单的观察而已,还说不上什么科学”。[1](P51)“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差不多全是文盲,游牧人地区尤其如此。”[2](P149)到四大哈里发和伍麦叶时代,阿拉伯人的文化有所发展,但与周围的被其征服地区的文化相比较,还是相当落后。“伍麦叶人还保存着蒙昧时代阿拉伯人的思想意识,对哲学与宗教学的深刻的研究,毫无兴趣”。[3](P176)

与被征服地区相比文化明显处于落后状态的阿拉伯人,迫切需要汲取和利用异族的先进文化,以使被征服民族真正驯服,并克服与文明程度明显高于自己的异族相处时产生的文化自卑,更好的维护政治统治。通过翻译异族书籍,学习异族先进文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4](P570-571)

此外,在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内,存在众多宗教信仰和文化模式,“伊斯兰教国家成了各种思想的广阔的战场”〔5〕(P103)。“波斯人眷恋他们的故乡,相信他们比阿拉伯人高尚,罗马人也抱着这种认识,埃及和西非人则希望独立自主。同时,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罗马法律曾经统治过罗马的殖民地,波斯法律曾经统治过波斯帝国,而伊斯兰教的法律,有的和罗马法与波斯法相符合,有的又相违背。波斯人中有继续信奉祆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罗马人和埃及人中有继续信奉基督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犹太人中有继续信奉犹太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胜利后的伊斯兰民族实际上是由许多个习俗不同、思想意识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6](P103-104),在这种形势下,帝国统治者必须了解这些异文化来促进统治,这样,翻译这些异族的文化作品也就成为必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帝国的特定时期,翻译运动曾经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所左右,使这项运动的政治色彩格外彰显。最突出的例子是:阿巴斯家族依靠波斯人的力量推翻伍麦叶王朝而建立了阿巴斯王朝,作为功臣的波斯人因此在该王朝大受重用——在阿巴斯王朝初期的八十年内,七代哈里发政府的军政大权几乎都掌握在波斯人的手中。翻译运动对波斯人掌控政权的反应是:大部分萨珊王朝时代的波斯古籍在阿巴斯王朝初期被译为阿拉伯文。

2.经济发展带来精神文化需要

在阿拉伯帝国初创阶段,征服非阿拉伯国家和传播伊斯兰教是国家生活的主要内容,军事思想和宗教思想是社会主流思想。八世纪中叶阿巴斯王朝以后,征服阶段大致结束,帝国步入稳定阶段,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帝国统治者一方面要学习和摸索和平发展时期的统治方式,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各阶层在繁荣时代汹涌迸发的精神需求。这两方面原因成为翻译运动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动力——通过译介,在世界其他文明中寻找有利于统治的知识、思想、技术、工具等既有人类文明成果。翻译运动之所以功垂青史,主要基于这一时期的成果。

政治和经济生活永远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在这两方面需求的推动下,翻译运动无可避免的在阿拉伯世界产生并蓬勃发展。但翻译运动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历史影响,绝不仅仅因为这种需要。事实上,世界上所有文明在翻译、汲取他人文化时的动力都或多或少包括这两种需要。那么,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与其它国家的翻译事业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二、翻译运动产生巨大作用和历史影响力的原因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没有哪一个文明的翻译活动可与其比拟:这场运动不仅仅让落后的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且让逐渐衰败的波斯、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重现生机。而最为重要的,是为一度沉沦但最终全面崛起的希腊、罗马文明奠定了复兴的基础。不仅如此,翻译运动还使长期隔阂的东西方文明得以较好的融合和交流,较为根本的克服了地理距离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翻译运动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全球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在时间上承前启后,在空间上贯通东西,但制造这场运动的阿拉伯人并没有想到他们用来满足自身需要的翻译活动会在世界历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给与这场文化运动以神奇的力量呢?

1.地缘优势

阿拉伯半岛以及后来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并和非洲连接。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人与东西方的文明都有了密切的接触。自古以来,由于地理距离的遥远以及中亚和西亚之间政治格局的复杂,使得东西方文明相互隔绝,彼此在各自的范围内独立发展,交流十分有限。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消灭了中亚和西亚几乎全部国家,摧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重障碍,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建立了持久稳固的直接联系渠道。阿拉伯帝国因此成为东西方世界交流的可靠中间人。“中间人”是阿拉伯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所扮演的成功角色,无论在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上都是如此。显然,阿拉伯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2.历史的时机

公元八世纪到十世纪,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亚洲的波斯文明和两河文明则进入衰退期。而这时,翻译运动正在阿拉伯帝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阿拉伯民族抓住历史时机,利用地处东西方之间的有利位置,吸收周边各种文明的养分为己所用,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当历史的列车前进到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发现,在被神学统治数百年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大量成果已经在欧洲大地上消失。然而,欧洲人又惊喜的发现,就在他们沉睡于中世纪的黑暗中时,阿拉伯人收集、翻译、整理、保存并发展了众多人类文化宝库中曾经辉煌的珍宝,其中就有那些已经在欧洲消失的古籍。其后数百年欧洲文明大行其道,使得这些被欧洲人失而复得的文明成果大大增值,同时也使翻译运动的历史作用得以放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西方文明掌控全球话语权的今天,在欧洲人书写的世界历史中,翻译运动的历史地位是无可比拟的。阿拉伯人出于自身需要的翻译运动,成就了人类文化史上最为人乐道的文化传播和复兴运动。如果以阿拉伯人熟知的商品买卖做比喻,翻译运动是最为划算的“文化商品交易”——阿拉伯人在人类文明最便宜的时候买进,在最稀缺、最昂贵的时候卖出。正是这种夏天买炭而又雪中送炭的独特作用,翻译运动因此能够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伊斯兰教的宽容尚学

伊斯兰教在早期较为宽容,对异教和异文化都采取较策略的办法对待。这种宽容显然有利于异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伊斯兰教崇知尚学主要表现在崇尚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方面:

伊斯兰教以“天启”确定了知识、智慧在人类社会中的神圣地位,认为只有知识才能去除愚昧并领导人类走向美好的天园;“‘知识是圣教的生命’。这句哲言是先知穆罕默德对穆斯林永恒的嘱咐”[7]。伊斯兰教尊重知识分子,给予知识分子崇高的地位。他们被赋予“安拉的意欲者”,“列圣的继承者”和“为主道而战的勇士”等等美誉。有这样一句圣训,很精确的表现出了学者的地位——“学者的墨汁等于殉教者的鲜血”。[8](P3)这在宗教信仰的世界中是极为可贵的理性之光。

伊斯兰教崇尚学术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鼓励穆斯林远行求学,积极吸收各地先进文明,还把追求知识作为遵循主命的圣行。先知穆圣说过:“求知,从摇篮到坟墓”;“哲理是牧民们失去的骆驼,必须寻找,哪怕到中国去”。[9](P99)伊斯兰教宽容的崇知尚学把追求人类文明发展的世俗精神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把对来世的追求与现世的奉献联系起来,把个人今生存在的价值与来世终极关怀联系起来,激发起神圣、强大的精神能量,鼓舞学者们不畏艰难,远行求学。“贫困不能阻,艰险不能移,沙漠的酷热,大海的惊涛,他们都视之坦途。因为在他们心中,已深深扎下了求知即是圣战的信念。为求知而死,就是为宗教现身。以致在许多人眼中,学问就是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10](P68)伊斯兰教的宽容尚学,是翻译运动得以形成的重要促进力量。

4.阿拉伯人的世界观

阿拉伯人自古以来就有长途跋涉、跨地域贸易的习俗。长期远距离的旅行使他们认识到世界的广阔、文明的多样和博采众长的必要。视野的开阔,心胸的宽广,使阿拉伯民族能够大规模、深层次的接受外来文明成果,而没有太多封闭、排外的狭隘心理障碍。与同时期其它文明体相比(如封闭的欧洲中世纪文明),阿拉伯人开阔和宽容的心态就显得更加可贵。这种心态正是翻译运动得以酝酿生发并蓬勃发展的深厚土壤。

5.统一的语言

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统一的阿拉伯语缓慢而坚定的取代了帝国境内原有的各种语言。虽然统一语言的最初目的是便于政治统治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但不能否认的是,语言的统一大大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翻译运动所译成的语言大多是阿拉伯语。统一的语言有利于知识的双向交流。这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古籍的再翻译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深刻。

6.造纸术

书写材料是决定文化活动规模、范围和层次的重要因素。中国的造纸术在八世纪通过中国战俘传播到阿拉伯世界,并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纸张的广泛应用,大大便利了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没有造纸业的发展,就没有阿巴斯时代学术的繁荣。”[11](P22)可以肯定的是,造纸业的发展为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上诸多因素促使翻译运动成为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帝国政治、经济的需要再加上上述因素所构成的历史合力,最终成就了轰轰烈烈的翻译运动。人类有理由感谢这场运动,因为所有的人类文明都从中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3][5][6][2][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11][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杨文炯,张嵘.伊斯兰教与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兴起[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4).

[8]纳忠,朱凯等.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9]高惠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阿拉伯人伊斯兰教波斯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阿拉伯人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从名言名句中看古代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阿拉伯人的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