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
2011-04-01晋小勇
晋小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
晋小勇
目的探讨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通过对4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在临床工作中每遇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及时运用三联治疗方案,每获良效。结论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及时运用三联治疗方案,能够很好地得到控制,防止中风病情的加重。
中西医结合;中风;顽固性呃逆
呃逆在生活中、临床上经常遇见,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如果频繁呃逆超过48h未停止者,称顽固性膈肌痉挛,也叫顽固性呃逆[1]。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中风患者发病后常出现呃逆现象,且多数为顽固性呃逆,病程迁延难愈,影响进食、言语、睡眠,常规使用山莨菪碱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久之,患者情绪不宁,痛苦不堪,甚至加重中风病情,治疗起来十分棘手。笔者通过近10a的工作总结,现将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治疗心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总结资料完整者41例,均系中风后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其中住院34例,门诊7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在39~74岁,平均年龄54.6岁。出血性中风16例(丘脑出血7例,壳核出血3例,外囊出血4例,小脑出血2例)缺血性中风25例(脑干梗塞9例,基底节区梗塞13例,小脑梗塞3例)。病程最短者2d,最长者26d。合并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者4例,腹部胀满者12例,便秘者9例,电解质紊乱者6例(低钾血症6例,低钾并低钠血症4例)。
1.2 临床表现 呃逆声音低沉者23例,呃逆声音响亮者18例。能够入睡者29例,不能入睡者12例。入睡后呃逆消失者24例,入睡后呃逆不消失者5例。
2 治疗方法
常规排除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腹胀、便秘等因素,呃逆仍不止者给予下述三联治疗方案。
2.1 穴位注射
双下肢足三里穴位注射溴米那普鲁卡因针,定位:双侧犊鼻穴下3cm,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溴米那普鲁卡因针2ml,垂直穴位刺入,每穴注入1ml,每日1次,连续注射3d。
2.2 口服自拟中药方剂
“代赭降逆汤”,药物组成:代赭石10g打碎、益智仁10g打碎、厚朴10g、枳实10g、丁香6g、沙参10g,日1剂,连服3剂,有效者续服3剂,无效停服。
2.3 氟哌啶醇片:2mg,日3次,口服,连服7d。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治愈:呃逆症状完全消失,2周未再复发;好转:呃逆症状明显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无效:呃逆症状及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41例患者中第1d治愈未复发者13例,好转者21例,占82.92%。治疗7d后评价治愈者29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12%。其中9例患者穴位注射药物后呃逆症状当即停止或减轻。
4 体会
引起顽固性呃逆的病理因素有很多,多因胃气上逆动膈而致。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是中风病较常见的一个并发症,多发生在中风后7~10d之内。由于脑部病变(特别是丘脑、脑干病变)导致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或继发应激性胃粘膜缺血、缺氧等因素刺激膈神经引起。临床上治疗方法有很多,如肌注或口服山莨菪碱制剂、大口饮水、闭气、按压眶上神经等等。而临床上经常采用的是肌注山莨菪碱针治疗。通过观察总结部分患者有效,但容易复发,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患者容易出现口燥咽干、腹胀便秘、小便不利等副作用,病程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中风病人的进食、睡眠和情绪,极易导致中风病情的进展加重,给患者带来痛苦,给治疗带来困难。
治疗上必须首先排除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尤其是丘脑出血、脑干病变患者)、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钾患者)、腹胀、便秘等因素所致。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患者要及时给予制酸、止血、保护胃黏膜治疗;电解质紊乱要及时给予补充纠正;腹胀、便秘者给予通腹除胀;当以上因素排除后仍呃逆不止,再实施顽固性呃逆三联治疗方案。穴位注射溴米那普鲁卡因针时,要在刺入穴位1~1.5cm时提插得气后(穴位酸、沉、胀感)回抽无血注射药液,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减少对膈肌的刺激,同时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2]。溴米那普鲁卡因针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过量兴奋,直接抑制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代赭降逆汤”则理气健脾,平肝降逆止呃。氟哌啶醇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呃逆中枢。在临床工作中每遇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及时运用三联治疗方案,每获良效。
[1] 宫润莲.耳穴贴压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J].当代医学,2009,15(28):159.
[2] 杜金辉,郭金栋.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J].河南中医,2003,23(5):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1.24.104
454171 焦作市马村区文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晋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