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失眠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1-04-01胡蓉曹亚琴

当代医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质量

胡蓉 曹亚琴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易产生身体和心理的不适而导致失眠,睡眠质量的好坏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AMI患者若睡眠质量差,心脏耗氧量增加可诱发心肌缺血,甚至猝死。为提高AMI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我们于2005年1月~2008年12月对67例住院AMI患者失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探索减少失眠产生的有效护理措施,为专科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现总结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7例,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53岁,均符合AMI诊断标准[1]。诊断标准为:①持续胸痛≥30min;②常规心电图中至少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2.0mm;③典型的心肌酶谱学改变;④首次发生AMI。

1.2 睡眠障碍原因

采用自行设计的“AMI患者睡眠情况调查表”对患者、陪护员进行问卷调查。该表包括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入院前、后睡眠状况,特别是失眠的症状及原因等。睡眠情况问卷的内容与评分标准依睡眠的正常标准而定[2],包括4个方面:①入睡困难(上床30min内不能入睡);②清晨早醒(比平时提前2h);③夜间觉醒(多于2次);④白天常感疲倦。

1.3 护理干预

采用匹兹保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

2 护理方法

2.1 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维持睡眠节律

尽量将心肌梗死的患者安排在清净无重病患者的房间,并且保持病房整洁,空气清新,适度开窗。干预日间睡眠,维持睡眠节律。对生物钟紊乱者,据其情况安排散步、室内活动等,白天尽量要求不睡觉,尤其是对体弱、病情限制不能活动者,经常到床前交流、沟通,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使患者保持觉醒状态。

2.2 降低医院各类噪音污染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患者睡眠的噪音有电话铃声、各类仪器的监护声、护士操作时的说话声等。因此,本科室将医生值班室及护理站的电话声调低或改用较为平缓的电话铃声,夜间的治疗仪器采取静音模式、护士操作时降低声音的分贝,以保持病区安静,将噪音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影响。

2.3 改善饮食状况,提高睡眠质量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少量多餐,以清淡、富含维生素、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软食为主;忌辛辣、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适量饮用蜂蜜以防止便秘。晚餐最好在17:30~19:00进行,切忌过饱,病情许可时可在餐后适当活动,以减轻腹胀等不适。睡前无蛋白过敏者可进食牛奶,达到镇静催眠的作用。

2.4 加强夜间基础护理,促进患者入眠

协助患者晚间热水泡脚,睡前及时排尽小便,指导患者进行促进睡眠的练习,使患者精神放松,安静入睡。在不影响疾病护理治疗前提下,保持患者的生活习惯及睡眠体位。

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指导合理用药及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睡眠呼吸紊乱,睡眠呼吸紊乱主要包括睡眠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良两种情况。它将会导致睡眠结构紊乱,包括睡眠打鼾、憋气、呼吸暂停、时有憋醒,并出现惊跳等。早期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睡眠呼吸紊乱与胸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相关[3]。因此加强夜间的巡视观察,特别是有夜间胸痛病史及男性患者,注意询问是否打鼾及睡眠状况;老年人睡前或夜间定时给予吸氧。

3 结果

经过睡眠护理措施干预后,患者PSQI的各项指标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显著提高。67例患者中,症状得到控制或缓解的49例,占总人数的73.1%;病情加重的13例,占总人数的19.4%;症状无明显改善的5例,占总人数的7.5%,说明睡眠护理措施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质量有影响。

本组患者失眠症状有入睡困难、早睡、睡眠中断及醒后难睡(符合因素者居多)。统计表明入睡困难占49%(33/67),为最高;次之为早醒,占35%(23/67);睡眠中断占9%(6/67)和醒后难睡占7%(5/67)。

4 讨论

4.1 失眠产生原因

睡眠是一种复杂、规律、循环、可逆和重要的生理现象,是恢复和储存体力的重要过程,可因环境、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而致患者睡眠障碍。本组病例中失眠产生的原因第1位为心理因素,占41%(27/67);第2位为睡眠环境,占29%(19/67);第3位为白天睡眠过多,占21%(14/67);第4位为疼痛,占9%(7/67)。

4.2 注意心理护理

强化心理疏导,增进正性情感,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睡眠状况,找出影响睡眠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并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支持,消除不安情绪,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孤独感,帮助患者适应新的护患关系和医疗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4.3 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很多患者因为对家庭环境的熟悉和依赖,导致入院后对医院的睡眠环境、病床出现不适应,诱发失眠。因此,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睡眠行为,降低各种环境的不良刺激因素,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疾病的预后。

4.4 制订合理的用药和治疗方式

护士应对可直接影响患者睡眠的药物要有充分的了解,避免造成因服药时间不当而影响睡眠。因此,正确选择催眠药物和制订合理的用药方式,必须的治疗和护理操作应于患者自然觉醒或睡前进行,并注意利用一切可能的有利因素与催眠药物相配合,以减少被动觉醒次数,可以有效地增加患者的睡眠时间。

5 结论

AMI病情复杂,各期导致患者失眠的原因不同,护理的重点亦不同。所以护士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根据心肌梗死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失眠原因,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真正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1]房丽丽,孙桂霞.ICU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14-15.

[2]姜佐宁.现代精神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43-744.

[3]徐欣,姬红岩,王廷础.睡眠呼吸紊乱[J].山东医大基础医学报,2004,14(4):242-243.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理质量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心理感受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质量投诉超六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