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与班主任制度在艺术类院校的实施
——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

2011-04-01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艺术类辅导员班主任

刘 颖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上海 200040)

辅导员与班主任制度在艺术类院校的实施
——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

刘 颖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上海 200040)

本文在梳理目前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职责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下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从分工配合等方面探讨了在艺术类院校施行辅导员与班主任双重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在艺术类院校实施辅导员与班主任双重管理制度提出了办法。

艺术类院校;辅导员;班主任;双重管理制度

1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

2006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公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按照《规定》的精神,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规定》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八项工作职责,概括的来说,即,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与勤工助学工作;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指导大学生党、团组织及班级建设;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以及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等共同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专业教师,他们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负有重要的职责。与此同时,班主任也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显而易见,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分工同中有别。通过抽样调研,笔者发现,上海市七十多所高等院校中,推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的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队伍,班主任制度被班导师制度所取代,班导师的责任主要以学生的专业指导为主。上海外国语大学即为这类代表。

第二类:辅导员完全掌管学生工作,既没有班主任也没有班导师的配置。辅导员队伍里有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的区分,两者所拥有的权责存在相应区别。同济大学即为显例。

第三类: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类细碎事务都由辅导员负责指导、干预。班主任则成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中的另一支队伍,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局限在专业范畴,更多的扩散到学生的整体培养中。辅导员与班主任两支队伍同时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发挥作用,相互之间的交叉、融合很多,在对学生的一些具体事务考评上,班主任往往比辅导员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上海戏剧学院可谓这一管理结构的典型。

在对上海市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实行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辅导员基本上是一所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坚持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专业教师在学生工作中的参与度各有不同。像笔者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双重管理配置的院校相对来说数量是比较少的,值得我们深思。

2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实行双重管理制度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本科生大都在二十岁左右,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3]等特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人格心理和个性特点方面还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敏感度高,情绪起伏较大。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为例,我校的学生接受的是专业的戏剧艺术教育。从整体上看,他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都要强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而艺术的表现生活要求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感染周围的人。特别是在表演和导演专业,大部分学生性格都非常外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都非常强。这一方面有利于他们观察生活,进行专业创作,但另一方面,较高的敏感度也造成了他们情绪的波动要比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强烈很多。喜怒哀乐以较为强烈的方式表达,往往会造成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容易发生冲撞、产生矛盾。

第二,个性极端突出。当代大学生是在一个迅猛变化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影响着他们的家庭条件、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使他们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也导致了他们在思想观念、人际交往、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从事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除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个性无疑是艺术类院校学生脱颖而出所依赖的最重要一点。

第三,创新能力强。正是由于艺术类院校的独特气氛和专业性的特殊要求,此类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表现的比较突出。笔者作为辅导员曾多次组织学生活动,发现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来说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活动,在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看来往往就失去了吸引力。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活动的策划、组织中表现出更活跃的思维方式、更新颖的组织模式、更大胆的创意设计,往往呈现出的是更活泼、更丰富的表现结果。

第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艺术类院校在生源的选择上往往有一定的取向性,希望学生的身上具有某种“灵气”而并非“匠气”,从整体上看,艺术类院校的生源相对综合性大学来说,自然有很大的不同。艺术院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性格气质都是比较鲜明突出的。如果按照心理学上的气质分类来区分的话,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属于胆汁质和多血质,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则相对较少。所以他们在行动上也充分表现出胆汁质或者多血质的特点:如直率热情、好动、脾气急、活跃、敏感、反应快、情绪不稳定。再者,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突发,因此,如果以种种规则来进行大量的约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同学们的创作灵感。但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因专业发展、艺术个性获得更多的人生自由和更大的个人空间的同时,往往产生诸多不足和缺点,如他们普遍的自我约束力较差,责任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事时往往随性而为,缺乏有效的规划,执行力、推进力相对较差。

第五,专业性强,造成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就业面相对狭窄。目前我国的很多专业性艺术院团不仅招聘极为严格,且每年招聘的人数屈指可数,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得不选择跟着不同剧组拍摄的“漂泊”生活,极强的专业性,既造就了学生们的扎实的专业和突出的能力,也往往造成学生就业选择面过于狭窄的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参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与现状,结合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中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诸多特点和难题,笔者以为,在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施行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管理制度具有特殊性和必然性。

第一,能够有效地把握管理节奏,做到张弛有度。目前,我国高校的在读本科学生出生时间基本都在1985年到1990年之间,而处在辅导员岗位上的教师大多属“80后”。因此,辅导员与他们的学生年龄相仿,也有着比较类似的成长经历,易贴近学生了解其内心世界[1]。我院的所有二级学院辅导员基本都出生与1980年至1985年之间,在我们的工作中,每个辅导员的个人风格明显,方式方法灵活,学生乐于和辅导员交流沟通,很多学生更倾向于将辅导员视为朋友或者兄长,因此也更容易向辅导员倾诉内心的想法。相对而言,班主任由于都是院系的骨干专业教师,因此,他们的年龄和学生差距较大,在和学生沟通时更多是以师长的身份出现,给予学生的指导往往是居高临下的。相对来说,他们缺乏一定的亲和力,少了一些类似朋友间的温情。

但就一个班级的班风建设来说,由于辅导员时常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因此在树立威信上常常缺乏一种统慑力。另一面,班主任因为专业特长往往赢得学生的普遍尊重与崇敬。在艺术类院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常常存在一种非常深厚的传统意义上的“师承关系和师徒情谊”,它往往从专业教学扩展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紧密的“师徒”关系。因此,在一些突发性、危机性事件的干预上,班主任往往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这在客观上赋予了班主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而这正可弥补辅导员老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在与辅导员相处时是相对“松弛的”,而在与班主任相处时是相对“紧张的”。松弛时更容易解决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在个人生活中所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紧张时更容易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素养,树立一个班级的正气,增强班级凝聚力。这种张弛有度无论是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还是对班风、校风建设都是极为有益的。

第二,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辅导员和班主任所要负责的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同方面。彼此之间分工明确,重点突出,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几乎所有方面。相对于班主任,辅导员平日里处理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事务,且涉及面非常广。辅导员的精力分配往往不能完全集中在某个班级上,而是要多者兼顾,涵盖到院系的多个班级。而班主任,除了作为专业教师需要正常行课之外,其主要的管理对象基本就是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相对于辅导员,班主任的精力主要投入在本班的学生身上,因此,对本班学生的了解也更为深入和清晰。

第三,相互配合,相互监督。高校生活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大凡人生目标、生活观念、学习态度、日常行为准则等的形成与确立,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如何结合每个人的心性加以正确规范引导,便显得极为重要。辅导员与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对学生无疑起到直接的模范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辅导员与班主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显而易见,在学生的管理工作辅导员与班主任中不仅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及时沟通,协调配合,而且能够相互监督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在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和班主任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二者缺一不可。在艺术类院校有效地施行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管理制度,不仅切合艺术类院校学生个性特点,而且更利于在新形势下提高管理水平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3 如何在艺术类院校实施辅导员与班主任双重管理制度

第一,明确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职责要求和工作规范,分工明晰、权责分明。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辅导员要切实贯彻 “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要求[2]。而作为班主任,要改变仅仅是专业教师,只需要做好教学和科研的片面认识,重视育人的职责,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心[2]。

第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完善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的培养机制。管理和考核是促进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的两项重要措施和手段,要坚持“管理是整合各项资源,出成效;考核是导向,出动力”的思想,使管理和考核既科学又得以落实[2]。特别是考核制度,要能够客观、全面的对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作出恰当的评定,要突出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的积极性和创新力。校方可针对辅导员与班主任完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对于辅导员,要鼓励和支持他们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发展开展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师,高等学校应给予辅导员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而对于班主任,可将班主任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教师进行职务评聘的硬性条件,并且严格把关。通过制度保障,促进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积极性[2]。与此同时,完善薪酬制度和进修培训制度[2],薪酬制度既要保证优秀的辅导员与班主任能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也要保证做的较差的辅导员与班主任不会失去工作的热情。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辅导员与班主任参加进修或培训,以便在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共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育人能力。辅导员与班主任都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工作既有区分又有交叉,为他们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辅导员与班主任进行工作心得交流,既有利于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将两支队伍拧成一股力量,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陈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42-45.

[2]胥海军,章曰春.新形势下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现实考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0-61.

G647

A

1674-1102(2011)02-0132-03

2011-03-09

刘颖(1984-),女,安徽安庆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辅导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艺术类辅导员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夸夸我的班主任
艺术类专访心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班主任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