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
——基于应用型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调查

2011-11-02李奕华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语码母语语言

李奕华,赵 娣

(池州学院 a.外语系;b.经济贸易系,安徽 池州247000)

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
——基于应用型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调查

李奕华a,赵 娣b

(池州学院 a.外语系;b.经济贸易系,安徽 池州247000)

对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一、三年级309名学生和37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码转换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语码转换在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师生均持肯定态度,但教师比学生更关注语码转换的教学功能,对语码转换的赞成程度要高于学生;另外,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对语码转换要求较高,不同课程对语码转换的要求也有差异,其中语法和翻译课要求语码转换率最高,而听力和口语要求教师尽量不用语码转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不剥夺学生目标语输入的前提下适时适量使用语码转换,提高教学效率。

语码转换;课堂教学;英语专业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0年4月至5月进行,对象为池州学院(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升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一、三年级各四个班共309名学生及37名英语教师。涉及基础英语(精读1-4)、高级英语(精读5-6)、英语阅读、听力、口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史及选读(文学)、英语语法等9门主干课程。调查的学生均为池州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当年高考英语成绩在90至120之间不等;年龄在18到24岁之间。被调查学生人数分布情况如表1。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为本校外语系英语专业课教师,其中,男性8名,女性29名,年龄在25至50之间,教龄从1年至28年不等,平均为9年。

表1 各年级学生人数分布

1.2 调查问题

开展问卷调查之前,我们已以随机听课、同行交流及与学生交流等形式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了语码转换在各门课程、不同教师中都有不同程度存在这一现实。本调查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对语码转换是否有不同态度?(2)不同年级对语码转换是否有不同要求?(3)不同课程对语码转换是否有不同要求?

1.3 调查工具和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只要求学生写出年级和性别。发放问卷318份,共收回318份,其中309份为有效问卷,另有9份因涂改不清或有遗漏、未填或一项多选等原因视为无效问卷。另一套针对教师,由8个问题组成,采用记名方式以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

2 结果分析

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情况进行了卡方检验和描述性分析。首先,根据问卷结果,计算了各组值的频率和百分比;然后通过卡方值,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是否显著;最后以柱形图的方式体现出来。

2.1 师生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1名口语教师不赞成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辅助教学,其余36名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97.3%)均表示赞成母语的使用,认为适度的使用母语会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理解。其中有13.51%的教师非常赞成。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也有84.9%的人持赞成态度,6.4%的学生不赞成使用汉语辅助教学,还有10.7%的学生无所谓。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师生对语码转换的态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持肯定态度,但持肯定态度(非常赞成和赞成)的教师比例(97.3%)要大于学生比例(84.9%)。还有10.7%的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无所谓,而持此态度的教师没有。显然,教师与学生在语码转换的赞成程度上有差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师生对教师语码转换的态度存在显着差异 (p=0.045)。这与陈立平(2004)的调查结果一致。

2.2 不同年级对教师语码转换的要求

为了了解不同年级对教师的语码转换是否有不同要求,我们选定了一、三年级均开设的精读课(即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作为对象,分别对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及授课教师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不同年级对精读课教师语码转换率的要求

从表3中可清楚看出,一年级中40%的学生要求精读课教师课堂教学至少要经常进行语码转换,即转换率超过50%,另有近一半(48.4%)的学生要求教师有时进行语码转换;仅仅只有11.5%的学生只要求偶尔转换语码。与此不同的是,三年级学生中只有21.7%要求教师经常转换语码,而有40.8%的学生要求有时转换,另有28.3%的学生只要求老师偶尔使用母语,并且9.2%的学生要求教师课堂上几乎不用母语。经过卡方检验,在要求教师有时使用母语上,一三年级学生不存在显着差异 (p=0.180),而在要求教师至少经常进行语码转换上,一年级学生要高于三年级学生,存在显着差异(p=0.037);在要求教师偶尔或几乎不使用母语上三年级学生要高于一年级学生,其差异显着(p=0.029)。

2.3 不同课程对教师语码转换的要求

为了检验不同课程和教师语码转换之间是否有关系,我们首先控制年级这个自变量,从而排除不同年级的干扰,.分别选定一年级的基础英语、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和语法5门课程和三年级的高级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史及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四门课程进行比较。调查结果如表4和表5.

表4 一年级学生要求教师各课程语码转换情况

表5 三年级学生要求各课程教师语码转换率

表4显示,一年级学生中基础英语和阅读、听力和口语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前者p=0.375,后者p=0.245,而其它课程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最大差别在口语和语法(p=0.0047)、口语和基础英语(p=0.007)之间,有近89%的学生认为口语教师课堂教学只能偶尔或几乎不进行语码转换,同时将近93%和95%的学生认为语法课和基础课教师至少要有时使用汉语辅助教学。

表5显示,三年级学生对高级英语、文学和语言学课程的语码转换没有显着差异,均是超过60%的学生要求教师有时或经常使用语码转换,而且绝大部分学生不希望教师总是转换 (只有3名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1.97%提出要求文学课教师总是进行母语辅助英语教学)。翻译课与其它三门课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有近85%的学生要求翻译课教师至少经常使用语码转换。

3 讨论

3.1 师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语码转换的态度

一方面,大部分师生都赞成英语课堂上使用语码转换,认为适度的语码转换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有时使用母语会降低学生课堂焦虑情绪。这说明在英语专业特殊性课堂中母语的使用也有其必要性。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如Cook(2001)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高度熟练的语言活动,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他认为排斥母语的做法会限制语言教学,利用第二语言虚拟“真实”的课堂交际不管有多大优势,拒绝使用母语的做法既不符合交际原则,也不切实际。因此他呼吁外语教师要在课堂上有计划地使用第一语言[5]。Atkinson(1993)指出,适时、适当地使用母语会让学生更加愿意尝试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6]。国内许多学者也主张在外语教学中,母语可作为目的语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应适时、适量地使用。郑树棠(1997)在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状况和特点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82.8%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采用英汉双语进行授课[7]。可见,在国内外,外语教师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是较普通的现象,也受到广大学者的肯定。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教师对语码转换的赞成程度要高于学生。在对“什么情况下教师要使用语码转换较好”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75%的学生认为仅在翻译术语或难句时使用,而教师认为不仅在翻译术语或难句时使用,在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课堂气氛沉闷时也要适时使用语码转换。说明大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已没有教师想象的那么强烈,尤其对语码转换更好地实现某些交际功能方面(如强调内容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等),学生的关注程度远没有教师那么强烈。也许他们更关注语言的输入,而教师们则更注重课堂气氛。他们认为适时适当而有效的母语使用可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少学生提出建议,在英语课堂上尽量少使用汉语辅助教学,对较深奥的知识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解释,增加学生目标语的输入机会。受访学生中大多数认为英语专业的课堂导向应该以目标语为主体。按照克拉申的i+1概念: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与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内容可以理解,但仍有部分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8],即难度稍微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这是因为,英语作为外语在专业理论学习上有其特殊性,使教师有意识地转换语码来降低语言输入的难度,对学生语言水平做出主动顺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畏惧感;但同时,顺应是双向的。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时,用英语输出的信息量过少,难度远低于学生可接受的水平,或频繁使用母语进行语码转换,势必会导致学生听力水平的下降,对母语的依赖性增强,也会使学生丧失对该课程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忽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甚至降低教师的学术权威性。英语专业语言类课程,尤其是高年级的教师和学生应以目标语为交流工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目标语。如出现术语很多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导入课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和常用的基本概念,也可以用通俗简单的英语进行解释,在课程讲解中最大程度上实现目标语授课,减低“语码转换”的使用频率。

3.2 不同年级对教师语码转换的要求

根据2.2分析结果,我们知道,三年级学生要求教师语码转换率明显低于一年级学生。这说明随着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积累,学生对英语输入的需求提高,对汉语的依赖性降低。调查中许多学生(以三年级学生居多)建议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应尽量使用目标语,避免过多使用母语。(翻译课除外,因为没有母语的使用就不存在翻译)。在回答“你认为目前专业课教师语码转换的使用状况”这一问题时,一年级学生中有79.6%的人认为较合适,有12.7%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可能因为这部分学生对教师语码转换不太关注,因为我们也发现有10.7%的学生对教师的语码转换持 “无所谓”态度;其余认为转换过多(4.5%)和转换过少(4.4%)。三年级学生中认为较合适的也占有80.2%,但有19.1%的学生认为语码转换过多,只有1名学生认为过少。这说明目前我院大部分教师语码转换情况较好,基本符合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课程时,为适应学生的需要,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增加汉语的使用,但随着年级的提高,教师要适时降低语码转换频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中反馈信息,尽量用目标语交流。

3.3 不同课程对教师语码转换的差异

对一年级学生在所调查的5门课程中要求教师语码转换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语法、基础英语、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对三年级所调查的4门课程中要求老师至少经常进行语码转换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翻译、英美文学、语言学、高级英语。一年级的语法和三年级的翻译两门课程要求教师经常使用母语,这与该两门课程的性质相关。语法的讲解会涉及许多专业词汇和元语言知识,其词汇量远远超出学生所理解范围。而语法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吸收目标语语法信息、理解各种语法规则,语言的交际技能位于其次。大数研究者对认知加工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高级的第二语言使用者,他们用第二语言吸收语法信息的能力不如用母语的能力强[5]。故经常使用母语进行语法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节约对不必要生僻词汇的理解困难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教师能利用对母语的驾驭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翻译课本身就时英-汉、汉-英转换,否则不存在翻译。而听力和口语两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英语的输入、输出能力,此时,如果经常使用母语违背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剥夺了学生的目标语输入机会。故一年级的听力和口语两门课程要求教师的语码转换率最低,甚至低于三年级的各门专业课程。

4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讨论,我们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有其多种特性:首先,它受语言类课程需要传授语言知识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目的影响,要求教师尽量用目标语授课,使学生能更多地输入目标语,以顺应语言现实,达到教学目的;其次,又受学生实际语言水平影响,需要教师客观顺应学生的心理现实,根据年级的高低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适当地运用母语进行语码转换,降低学生畏惧心理,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语码转换还受不同课程性质和具体教学目标的微观影响,要求教师顺应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这一客观现实,决定是否要进行语码转换和如何转换,在不剥夺学生的目标语输入机会的前提下,尽量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语和母语间的转换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有控制的进行,在不影响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目标语,最大限度实现教学效度。

注释:

本调查认为英-汉语码转换率达到80%及以上为总是;50-79%为经常;25-49%:有时;24-5%:偶尔;4%及以下为几乎不。

[1]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34-40.

[2]李伯利.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语用理据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135-138.

[3]Turnbull,M.There is a roles for the L1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but… [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57(4):101-103.

[4]何丽等.近三十年国内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3-86.

[5]Cook,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Holder Headline Group,2001.

[6]Atkinson,D.Teaching Monolingual Classes [M].London:Longman,1993.

[7]郑树棠.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法的研究[J].外语界,1997(3):1-7.

[8]张艳君.英语专业语言学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52-54.

G642

A

1674-1102(2011)02-0144-04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轮或连续的话轮中使用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或语体的词汇和句子[1]。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颁布“双语教育法”后,各种双语教育模式随之纷纷呈现,二语习得研究者们开始对语言课堂中语码转换产生兴趣,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双语教育研究者正式开始了对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随后加拿大以及南美、欧洲、非洲、东南亚各国语言学者对语码转换给予极大的关注,研究者们分别从会话分析、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人种学等不同视角研究课堂语码转换。李伯利将语码转换研究趋势划分为两个阶段,认为前期研究重点放在双语环境下的课堂话语分析,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交际功能以及运用两种语言实施不同功能的频率。后期的研究以课堂话语序列为主,从人种学角度运用会话分析方法研究语码转换在师生互动交际模式中的作用[2]。目前,多数研究人员吸收了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发现,课堂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认为师生们在课堂上使用第一语言并不都是因为语言能力的缺陷,而是为了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讲解语法或进行课堂管理[1]。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在二语或外语课堂上,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过多使用第一语言是浪费时间,很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而且剥夺了学生宝贵的目标语言输入[3]。

国内对语码转换研究起步很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语码转换的研究只有零星的论文出现,数量仅为二十余篇,主要是引介和评论西方语码转换理论。90年代中期到末期,语码转换的论文总数未见增长,但是在研究的学科范式上有了显着变化:社会语言学领域的成果成为这个时期的主体。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这个时期语码转换研究也呈现新特点:理论引介加快,研究视野宽泛,多学科齐头并进。首先,理论引介呈现多元态势,如引介会话分析模式,标记理论的评介增多,等等。会话分析模式开辟了微观动态领域研究的新范式,对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很有助益,随后国内开始出现研究课堂语码转换的论文;以语码转换为研究内容,从多角度揭示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心理机制、句法特点、语用功能等[4]。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然而目前研究凭经验的定性研究较多,实证性研究较少[1]。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展开了此项调查,希望能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或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有参考作用。

2010-10-16

池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李奕华(1970-),女,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余义兵]

猜你喜欢

语码母语语言
母语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母语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应用研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