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耳穴治疗脑卒中后呃逆44例临床观察

2011-04-0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耳针攒竹毫针

,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病房,天津 300193)

呃逆是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控。影响患者的呼吸、睡眠及咀嚼功能,严重影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笔者于2010年3月-2010年9月跟随导师采用针刺配合耳针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呃逆4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4例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患者,脑卒中诊断标准均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学会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脑卒中后伴呃逆,其中脑梗死者31例,脑出血者13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44岁,平均60岁;病程最长23 d,最短6 d。

2 治疗方法

针刺法: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基础针法。继之取穴:翳风、天突、膻中、足三里、中脘、攒竹等。操作:选用0.30 mm×75 mm毫针,针双侧翳风穴,向喉结方向透刺,中脘穴直刺2~2.5寸;其余穴位用0.25 mm×40 mm毫针,天突、膻中平刺1寸,双侧足三里直刺1~1.2寸,双侧攒竹沿框上切迹斜刺0.5寸,针刺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耳针法:取穴:耳中、胃、肝、膈、心、交感、神门等[2]。操作:用0.25 mm×40 mm毫针,中度刺激。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以10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有效:症状缓解,呃逆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3.2 治疗结果 44例中,痊愈25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64%。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由于多种诱因引起膈神经兴奋而诱发膈肌痉挛所致。翳风穴从解剖角度看,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干、附近的迷走神经耳支,通过对此穴的刺激,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经大脑皮层整合与调整,产生调节外周神经的特异作用,随刺激的加强,抑制迷走神经兴奋性而达到止呃逆作用[3]。

古代中医文献称呃逆为“哕”,《素问·宝命全形篇》记载:“病深者其声哕”。《景岳全书》云:“致呃之由,总由气逆。”翳风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三焦经“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故能宽胸理气利膈,缓解或解除膈肌痉挛,解除呃逆。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且为心包经之募穴,居胸中,主一身之气机,尤以宽胸利膈调畅气机为长。中脘是胃的募穴,足三里系胃经合穴,有疏通经络、气血、健脾和胃的作用。攒竹是足太阳膀胱第2穴,因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故与膈、脾、胃相连,有调整气机升降出入,降逆止呃的显著功效[4]。《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耳部的相应穴位可作为针灸的刺激点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而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秘而治疗各种疾病[5]。诸穴合用共奏理气降逆、宽胸止呕之功,故可用于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

[1]中华神经内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阴晓健,林晓娟.针刺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J].中医杂志,2008,49(3):245-246.

[3]李育红.指压翳风穴治疗呃逆62例[J].中国针灸,2001,21(11):671-672.

[4]翟春梅,孙凤菊.针刺攒竹穴治疗顽固性呃逆94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7):44.

[5]陈巩荪.耳针的临床应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3.

猜你喜欢

耳针攒竹毫针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攒竹穴近三年以来在治疗呃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高职高专针灸学耳针的学习障碍与教学策略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
攒竹穴针刺方法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