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8例肝血管瘤多排螺旋CT影像分析

2011-03-31董祥宝

当代临床医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低密度阴影延时

董祥宝

(江苏省 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影像科 221131)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发生率约7.3%[1],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0%,为肝脏实质性占位病灶之首。本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病灶较大时可出现上腹闷胀或隐痛不适,大多在体检或其他原因行上腹部影像检查时被发现。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及检查技术的发展,肝脏血管瘤的检出率及正确率逐渐提高,对肝脏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月间经临床证实的58例肝血管瘤病例影像学CT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58例经多排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诊断肝血管瘤患者,女性39例,男性19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 43岁。瘤体直径 1.8~15cm,大于6cm以上 37例,约占本组病例的64%。58例病人中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患其它躯体疾病行上腹部CT检查而发现者29例,上腹部隐痛不适检查发现7例,B超体检发现22例。

1.2 方法使用Philips16排螺旋CT平扫加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扫描。层厚5mm,层距5mm,P=1,0。对比增强剂使用碘海醇(300mg/100ml)80~100ml,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一次性团注,速率为 2.5~3.0ml/s,自开始注射起 25~35s行全肝动脉期扫描,35~45s肝门静脉期扫描,100~120s平衡期扫描。然后根据病灶大小及强化表现延时扫描,一般延时5~15分钟,少数病人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延时30~60分钟扫描,部分病例可同层动态延时扫描。

2 结果

2.1 本组病例发现病灶77个,病灶位于肝右叶51例,肝左叶23例,肝尾叶3例,其中多发病灶9例,7例2个病灶,2例3个病灶。瘤体最小直径约1.8cm,最大直径约15cm。

2.2 CT平扫病灶大多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低密度阴影,边缘清晰,较大病灶低密度阴影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阴影,范围不等。少部分病人呈等密度改变,偶见稍高密度病灶,此种类型多见于合并脂肪肝病人,2例低密度病灶边缘见斑点状钙化灶。

2.3 三期增强并适时延时扫描,动脉期低密度阴影表现边缘多形性强化如环形、结节状、斑片状强化,强化征象明显。门静脉期低密度阴影强化范围逐渐增大,向低密度阴影中心渐扩散,但强化强度略减小,此时病灶强化部分CT值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强化CT值。平衡期及延时扫描低密度阴影呈等密度改变或略高密度改变,部分较大病灶中心低密度阴影可不完全强化仍呈低密度征象。本组70个病灶延时5~15分钟均见低密度阴影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充填,占本组病例的92%。7例较大病灶延时30~60分钟扫描,病灶中心仍见不规则低密度阴影改变。

3 讨论

3.1 肝血管瘤增强影像病理机制肝血管瘤发病机制不明,是临床常见的肝良性肿瘤,恶变少见。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血管瘤组织结构大体相同,主要为血窦及血窦壁构成,血窦内大量纤维组织形成不完全间隔,其间充满新鲜血液,偶发血栓形成,极少出现钙化,较大瘤体中心区可见疤痕组织结构。肝管瘤的组织学特点奠定了其多排螺旋增强影像基础。

3.2肝血管瘤经典诊断标准[2](1)平扫为低密度灶;(2)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随着时间延长,增强范围逐渐扩大,密度逐渐下降;(3)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改变。笔者认为根据血管瘤上述诊断标准,临床怀疑肝血管瘤行多排螺旋增强扫描时要注意一下事项;(1)一次足量高压团注使用对比剂较好,约1~1.5ml/kg体重。(2)扫描采用李果珍提出的“两块一慢”技术[2],即快速注射造影剂;注药后立即扫描;延迟数分钟再次扫描。(3)由于病灶大小及延迟强化时间不同,为减少病人辐射剂量及有效降低球管损耗,延迟扫描时可以考虑采用同层动态扫描法,即选取某些感兴趣层面延迟动态扫描,这样既可明确诊断,又可有效降低病人辐射剂量。螺旋CT多期增强技术的运用可以全面反映正常肝脏实质及其病灶不同时相的强化征象,符合影像诊断要求。肝血管瘤特征性强化征象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诊断符合率可达95%以上[3]。

3.3 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检查方法多样如超声、MRI、DSA等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有一部分肝脏占位性病变确诊困难,加强多排螺旋CT扫描质控标准是提高检出率并明确诊断的重要环节[4]。肝血管瘤主要应与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相鉴别。原发性肝癌临床多有肝硬化病史,实验室AFP检查阳性,两者平扫鉴别有一定难度,多排螺旋增强扫描时由于肝癌肝动脉供血的特性,增强早期即显著强化,峰值较高与主动脉密度相似,门静脉期强化幅度迅速下降,强化范围扩大不显著,呈典型“快进快出”特点。中晚期部分病人可见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转移性肝癌大多呈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病灶,部分病灶中心密度较低呈“牛眼征”,增强扫描病灶边缘环形强化,峰值低于血管瘤,延迟扫描病灶为低密度改变。

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对肝脏血管瘤的明确诊断及肝实质的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段承祥,吕桃珍,陶文照,等.肝血管瘤的病理基础.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5):263.

[2]李果珍,王仪生,戴建平.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0 -422.

[3]周康荣,严福华,张志勇,等.螺旋 CT.第一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34.

[4]白小红,汪庆华,徐元昌,等.105例肝脏单发或多发血管瘤的CT扫描技术质控.肝胆外科杂志,1999,7(6):457.

猜你喜欢

低密度阴影延时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日光灯断电关闭及自动延时开关设计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让光“驱走”阴影
阴影魔怪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