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 “质量工程”透析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2011-03-31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26期
关键词:质量工程医学院校实验室

谢 峰(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李营营(川北医学院教务处,四川 南充637000)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医学理论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2007年1月,教育部分别下发了1、2号文件,正式启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宣布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25亿元,实施 “质量工程”。作为 “质量工程”项目重头戏之一的实验教学也被列入了改革的重要内容。以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建设为切入点,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开启了实验教学改革之门。在 “质量工程”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如何面对实验教学面临的难题,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拟就这一系列问题作初步探讨。

1 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整个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一样具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等。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迅速过渡到大众化甚至向普及化方向迈进,但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却跟不上数量的提高。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也因此在资金、人员、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制约教学效果的问题,这给学校及师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影响到高等医学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1.1 实验教材体系不健全

目前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材都存在着体系不健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实验教材内容因循守旧。大多数实验教材从内容到消费结构实施的是 “菜谱”模式,即提出实验目的,进行实验理论推演,设计实验操作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这一程序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仅是训练医学院校的学生实验基本的技巧、技能,或是大部分仅是从事于验证性的实验过程,而很难达到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二是实验教材建设滞后。实验教学既重在于实践操作,更重在于理论指引。近些年来,由于晋升职称更多的是看重专著、实验专业人员的配备也相对缺乏等因素,实验教材的校本化、特色化很难实现,从而导致医学院校实验教材建设滞后。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都一致地采用了所谓一些重点院校编撰的统一教材,而缺少对本校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难以体现院校特色。

1.2 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

与其他部分高等院校一样,高等医学院校在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难题。一方面,实验教学往往更看重的是硬件建设,而常常忽略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引进和聘用实验技术人员时,对其实验操作能力及专业能力考察不充分,在其地位、薪金、培养等方面较少给予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及能力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很难熟练地掌握一些精密的仪器设备,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还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专心于理论的研究而较少踏入实验室,而实验教师却仅限于实验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与钻研,缺乏理论的深入探究,这就无形中造成了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两支队伍的孤立,在教学上则表现为理论与实验的脱节。

1.3 实验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般而论,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主要以学科为主,设置各自相对独立且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对购置仪器设备资金上的重复投入。同时,不同学科之间实验内容的交叉性又会导致实验课程资源与课时安排上的浪费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实验管理机制还不太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对人、财、物的资源整合与管理还存在着诸多不适之处。加之,在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上还存在着重购置轻使用的问题,一些实验室在管理上较为僵化,仅提供正常的开课实验教学,对于学生业余时间从事探究性、自主性的实验却严格限制,开放实验室的制度还亟待健全和完善。

2 从 “质量工程”探寻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21世纪的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此,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更要体现人文性、信息化、多元性等立体发展思路。特别是 “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对高等医学院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要依赖于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建,还要与 “质量工程”其他项目配套进行,譬如 “名师工程”、“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整体推进,才能使实验教学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

2.1 构建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及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要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彻底打破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计划设置上明确实验教学的独立地位,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课程模块[1];其次,以实验教学内容创新为突破口,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管理方式。各高等医学院校应以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为导向,开展具有特色的实验教材建设,积极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全方位开放实验场地,鼓励学生做好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创新性实验;再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一体化”[2]。不论是实验教师,还是理论教师都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全方位理论知识与实验动手能力,使实验与理论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理论学习和实验内容更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穿插,相互助长。

2.2 健全医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机制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出发点在于服务于人才培养。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高等医学院校要根据国家、社会及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及未来发展方向,依托科研平台与学科平台,制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总体规划,并通过相关专家的论证、评估,明确各类实验室的建设方式、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在实验室建设中,重视物的投入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作用。高校实验室不是简单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大楼,它是以技术作支撑的资源集合体,实验室的作用发挥的大小在于人的素质。因此,在 “质量工程”的推动下,努力创建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合理打造一支过硬的 “实验教学团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实验教学名师”,这样才能实现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3 改进实验教学成绩评定的方式

实验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体现在实验教学效果方面,而科学的成绩评定方式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验成绩的评定不应单单仅是一份实验最终成绩的呈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是能整体反映出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3]。因此,在改进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式过程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各环节之间的相辅相成,既突出实验教学前的预习环节,又突出学生对实验理论的了解、实验原理的把握、实验操作的娴熟,还应包括实验报告的科学完整,更为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操作与笔试两方面考核的有机结合,设计性与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的相互促进[4]。

3 小 结

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改革既是一个必经之路,更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要因势引导、循序渐进。但不论改革的初衷如何,改革的首要受益者应是学生,在 “质”上的体现应是成效。因此,只有做到与科技同步,与政策同向,坚持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全面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整体的实验教学水平。

[1]姚玉献 .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与管理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96-98.

[2]王中军,高宏生,靳景云,等 .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2):170-171

[3]张亚超,刘爱国,赵中海,等 .医学院校基础实验教学体制改革与实践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2):196-197.

[4]叶勇玲,唐梅文,杨仕权 .构建医学院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 [J].医学与哲学,2007,28(4):66-67.

猜你喜欢

质量工程医学院校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基于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