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5-05-12赵琳程建华陈子谦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赵琳 程建华 陈子谦

摘要: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实践,在论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质量工程推动意义的基础上,从立足特色的课程群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及课程建设监督评价四个方面对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进行了详细描述,以期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质量工程;精品开放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050-03

2011年10月,国家教育部下达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视频公开课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两种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此,如何更好地普及优质课程资源,切实做好质量工程保障工作,实现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将优秀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是全球教育领域的一个日益增长的现象。特别是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教育领域后,高等教育资源开放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战略变革的重大举措,典型代表如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麻省理工学院的OCW等。国内,我国已有87所高校加入“东西部高校联盟”,实现优质课程在线共享。数据显示,“中国式慕课”也已覆盖300万在校学生。因此,探索并提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水平,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课题。其建设意义体现在:

1 促进教育公平化,切实推动高等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

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慕课为教育公平打开了一扇窗,可以成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缩小我国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差距的契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共享为目的,可实现优质资源在高校内、高校与高校间,甚至是全社会中渴望学习该知识的学习者共享和应用,让高等教育再回馈于社会,从而达到提升全民知识水平、综合素质的水平,进而完成高等教育的目的。

2 促进课程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精品开放课程申报和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申报单位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而通过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国内其他高校通过课程学习,知悉自身与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距,进而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需求,全方位开展课程转型升级,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拉动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我国高校教师评价长期以其专业知识学习与研究为主要标准。因此,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学生评教中,成绩不理想的往往是一些年轻硕士、博士,而这些青年教师皆为学校的中坚力量。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一方面可以发挥青年教师熟悉网络、计算机的特长,推进课程更快地向多媒体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方向发展。同时,青年教师也通过参与课程建设,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在教学方案设计、授课技巧、授课能力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质量工程的推动作用

精品开放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教育领域后,精品开放课程的成功建设,能进一步推动质量工程建设。

1 促进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

从宏观角度,通过国家、省、校三个层面上的政策引导,扩大精品开发课程的影响力,促进更多的高校和教师参与优质资源建设,能够避免许多高校孤立对待精品课程的问题。同时,各高校能够将精品开发课程视为学校长期资源共享建设的有机部分,进而结合人才培养实际统筹考虑精品课程规划,全面考虑项目间的连带、互相支撑的关系,在学校层面形成合力。

2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慕课”、精品开放课程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等,实现了“翻转课堂”。这必然会促动高校和教师思考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3 促进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一流教学团队是成功申报精品开放课程的必要条件;同时,持续性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也会极大地促进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工具运用等诸多方面的提升。有效避免“重申报、轻建设、无应用”现象的发生。

4 实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能让更多国内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优质资源在网络上得到共享,使得全部高校学生均能通过在线方式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大大缩小各地区高校由于教学队伍、教学资源等差距,而影响人才培养效果的问题,尤其是能很好地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三、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 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建设特色优质课程群体系

以往,我国高校在专业建设中,都提倡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只注重学科建设,而忽视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而实际上,课程才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基本单元。因此,要实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专业建设中,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即更多借鉴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以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学生需求。学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以培养船舶导航领域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形成了由“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惯性技术基础”“运动参数检测技术”“组合导航系统”“导航系统工程”“惯性导航系统仿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现代船舶导航系统理论”和“船舶导航与控制专题”等组成的导航定位系统课程群。并逐渐发展成为以名师讲授“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核心课程,全方位带动课程群发展的建设局面。其中,“船舶导航定位系统”获2007年度首届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卫星导航系统”获2008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群中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团队建设能实现共享,有效避免课程开发工作的重复与资源浪费。而通过课程群优势资源的挖掘,更容易建设符合要求的高水平精品开放课程。

在精品开放课程的申报过程中,通过整个课程群优势资源提炼,在涵盖人类利用自然界基本物理特性进行航海导航手段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船舶导航——茫茫大航海的指路明灯”精品视频公开课。并以核心课程“卫星导航系统”为切入点,综合与卫星导航相关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成功申报“卫星导航系统”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

2 注重老-中-青结合,发挥名师传一帮一代,加强高水平教学队伍建设

无论是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还是精品网络资源课,高水平教学队伍都是必备的基本条件。目前,虽然各高校都拿出最好的教学资源建设精品开放课程,主讲教师都是各高校的教学名师,但作为一个长期建设工程,建立一支教学质量高,学历、学缘、年龄结构配置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才是推动教学内容持续改革和研究,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老-中-青”传帮带一直是导航定位系统课程群的优良传统。老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教案准备、授课技巧及板书方面具备长年累积的丰富经验,通过对课程教师的课堂跟踪、反馈,能不断提高课程组教学水平;中年教师具备实干精神,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更新、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能指导教学团队持续性提升课程建设水平;青年教师具备进取创新精神,在计算机和网络等新技术方面的优势,有利于课程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

名师不仅要很好地完成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丰富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以利于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导航定位系统课程群负责人一直将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青年主讲教师的选拔上,注重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配置;注重以课题负责人或科研骨干为主要选拔对象,通过增加助课环节、加强试讲力度、聘请督导和老教授进行课堂跟踪反馈等环节,提高其教学水平;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水平专著和高质量教材的编写工作中,追踪科技前沿和最新教育理论;并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外进行教学培训。

目前,导航定位系统课程群除1位老教授外,其余9人均为工学博士,6人分别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有长期工作学历经历,5人有校外博士后合作研究经历,40岁以下6人,基本做到了学历、学缘、年龄结构配置合理。

3 高水平科研推动教学,教学科研并重发展

作为工程技术性较强的精品开放课程,无法像哲学历史这类故事性和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容易实现内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另外,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追求科研的数量和质量,忽略了教学质量,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教授、学者,研究能力很强,但对教学活动有所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类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

导航定位系统课程群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一直秉承“科研带动教学,通过教学推广科研”的课程建设理念,力争做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

作为专业性较强、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的课程专业,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很难建设高质量的精品开放课程,更不用谈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本身是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首先能跟踪国内外相关科学领域的最新前沿,容易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及时转化,如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数据、模拟器、算法、原理样机等,均可以实现对课程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的有效支撑。另一方面,通过精品开放课程这一窗口平台,可以使更多的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加深对课程团队的了解,为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创造条件。

在“船舶导航——茫茫大航海的指路明灯”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团队中,课程教师人均主持两项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星导航系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大部分教师均有在研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完善课程建设监督评价机制,优化精品开放课程监控体系

教育部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评审过程中,增加了社会评价环节,这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效果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有效避免“十一五”精品课程评审后网站维护欠缺、网页打不开、课程利用率低等问题。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从自身做起,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建设监督评价机制,更有利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精品开放课程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学校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工作状态评价,构建以质量为保证,“责权合一”的精品开放课程动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以学校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务处、机关各职能部门监督检查、院系和课程负责人自查,以及学生网上测评相结合的多层次、责权合一的课程监督机制,确保课程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执行有力、运行有序。

如图1所示,精品课程建设监督体系主要由决策系统、管理系统、执行系统、反馈调节四个子系统组成,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课程建设质量关系系统,通过四个子系统构成闭环,实现对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动态实时监控。不仅能有效发挥学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还能有效利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老专家,对课程建设进行实时把脉,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四、总结与思考

导航定位课程群紧贴专业特色培养需求,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目标,经过多年在课程群、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不仅有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同时对船舶导航领域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作用和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发酵设备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