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形势下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战略举措

2011-03-31

关键词:理想信念思想建设

李 斌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海口 571100)

论新形势下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战略举措

李 斌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海口 571100)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但在新形势下,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的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由此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其教育的难度增加。对此,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要深入思考和回答事关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注重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由此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也增加了。对此,中国共产党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就特别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1],党的十七大把“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2]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首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加突出地强调:“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4]。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创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深入思考和回答事关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能否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历史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关系到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关系到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能否科学总结社会主义潮起潮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和方针政策的选择。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干部群众讲清楚,不那么容易;干部群众接受的信息很丰富也很庞杂,思想十分活跃,要真正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只有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广大干部思想活动的作用和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才能为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基础。总之,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带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领域带有根本性的一些问题,也就更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又决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江泽民在2000年6月28日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5]从理论上搞清楚“四个如何认识”,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真正了解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对于加深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坚定理想信念,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2000年10月和11月,中央党校先后举办了两次“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四个如何认识’研究班”。胡锦涛在开班和结业式上指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涉及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重大理论和战略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做出正确回答的基本问题,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关心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做出有理论深度、有说服力的科学分析,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正确认识,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同心同德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认真抓好。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是理论建设。党的理论正确和牢固与否,直接关系着党的兴衰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必须在思想上、理论上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理论上混乱,思想上涣散,行动上必然各行其是,党就没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6]

深入研究“四个如何认识”,其实质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回答和解释当代世界和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今天研究“四个如何认识”时,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一定不能丢,又一定要说出具有科学根据和时代精神的新话。所谓老祖宗不能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一要坚持学习,坚持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如果丢了就丧失了根本。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与时俱进,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奋斗的动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在。邓小平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7]邓小平将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作为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重要举措来强调的。他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8]380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9]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央认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10]529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倡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要抵制腐朽、丑恶东西的侵蚀,这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锲而不舍地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0]443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苦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的新的重要部署。《意见》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明确了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2004年5月10日,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11]81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面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所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举措。该文件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11]180

三、特别注重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邓小平曾坚定地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8]110“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8]63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不仅对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重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在突发事件、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的组织是有战斗力和先进性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低潮”和市场经济“商潮”的冲击下,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在淡化,甚至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信仰危机。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严重下降;一些党员忘记了党的宗旨,党员意识淡薄,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事处处考虑个人利益,甚至腐化堕落为犯罪分子;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甚至软弱涣散。对此,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教育形式。

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用整风精神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创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的好形式。“三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针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动摇,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不清是非,甚至跟着错误的东西跑。”[12]通过“三讲”教育,一些地方的干部就联系自己工作中的种种失误,剖析了“一手硬、一手软”,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放松思想政治工作、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不力的失误,从中看到不讲政治的危险。“通过教育,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政治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主观上忽视而消失;讲政治是具体的,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讲政治;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观察问题、明辨是非,正确区分和处理面临的种种矛盾。”[13]

根据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共中央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全党上下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活动从2008年3月开始试点,同年9月正式启动,自上而下分三批进行,到2010年2月底基本结束,共有370多万个党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参加。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主题鲜明,领导有力,组织严密,措施得当。广大党员、干部把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难得机遇,积极投身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从针对领导干部的“三讲”教育,到面向全体党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组织观念,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成为建设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社会全面而深刻转型的新形势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动经济发展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动经济发展,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不断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进一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人们的家庭财产收入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这一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将创造更加发达的生产力,创造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形成更为强大的综合国力,将使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完善民主政治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完善民主政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逐步变成现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趋完善;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有效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精神文明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休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8.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3.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6.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6-82.

[6]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研究班上强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EB/OL].(2000-11-13)[2011-03-10]http://www. people. com. cn/GB/channel1/10/20001113/311310.html.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9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光明日报》评论员.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环境[EB/OL].(2009-12-22)[2011-03-10].http://www.gmw.cn/01gmrb/2009-02/22/content_890144.htm.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23-624.

[13]胡锦涛.总结和运用“三讲”教育经验,努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J].求是,2001,(2):1-5.

Research on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Party Strengthenning

LI Bin
(CPC Hai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Philosophy Department,Haikou 571100,China)

Strengthening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has always been a fin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But in the new situation,social vitality,social structure,organizational forms,interest structure also produced profound change.People think independence,selectivity,variability,diversity increases apparently.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the education,its difficulty also increases.To this,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ust give height to take seriously,that is to deeply consider and answer is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socialism the great theory and practice problem,pay attention to teenagers and college students’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leading cadre to the Party member of the educ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ite all social force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educ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D261.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0539(2011)06-001-05

2011-03-10

李斌(1976-),男,四川巴中人,哲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

刘玉邦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