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1-03-31赵玉堂杨恩广
赵玉堂,杨恩广
(1.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2.隆化县医院)
青少年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赵玉堂1,杨恩广2
(1.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2.隆化县医院)
青少年;颈椎病;研究进展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1],又称颈椎综合征。以前较多文献认为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可从临床来看,青少年发病也不在少数。张先发[2]于1996年提出了青少年颈椎病这一概念。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被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1 青少年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从其定义来看,颈椎间盘退变是本病的基础。颈椎间盘退变多发生于中老人,因此多认为老年人是颈椎病的多发人群。许多青少年具有颈背部的症状与体征,且X线片有生理曲度的改变,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关于颈型和交感神经型的诊断标准[1],也可以诊断为颈椎病。张先发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青少年有颈椎病发生,且发病率较高,为此提出了青少年颈椎病的概念[2],并通过对500余名高中、小学生的坐姿、睡姿调查,提出了青少年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青少年坐姿和枕高不合标准,迫使颈椎生理弧度改变,进而使颈部生物力学早期综合性失衡,发生颈部解剖学、组织学改变,最终出现病理学改变,导致颈椎病发生。易金根等[3]对青少年颈椎病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青少年由于不良的学习、生活姿势,可以造成颈部肌肉、韧带、软骨、关节的紧张、痉挛、疲劳、损伤和结构性改变,并成为颈椎病的致病因素,但只是一种短时的软组织疲劳性损伤,虽然有头、颈、肩部的症状和体征,但不能诊断为颈椎病。但他们也有共同的观点:由于生活和学习姿势不正确可引起颈部软组织的损伤,进而引起颈肩部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并可成为颈椎病的致病因素。唐汉武等[4]将大学生这种具有颈椎病相关症状、X线显示生理曲度减弱的病理状态定义为颈椎亚建康状态,同样认为这种状态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姿势不良有关。有一些医学工作者将这发病年龄相对较小、具有颈椎病症状与体征、X线以生理曲度变直为主的病理状态称之为青年颈椎病[5,6]、中青年颈椎病[7]、青少年期颈椎病[8]、青年期颈椎病[9]。孙保和[10]认为,青少年患有颈椎病,因具有发病年龄较小,病理上以生理曲度变直为主,相对容易治疗的特点,而建议以年龄30岁为界,将颈椎病分为青少年颈椎病和中老年颈椎病,并将青少年颈椎病列为颈椎病的分型。
2 青少年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颈椎病一直被认为多发于中老年人,但近几年通过临床来看,有的青少年也发生了颈椎病。就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首先是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张先发[2]通过临床发现青少年有颈椎病发生,且发病率较高,比例约占学生总数15.79%,年龄均在15-19岁间。并通过对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姿势不正常有关。孟涛等[11]对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从1995年9月到2002年8月间,上海师范大学大学生颈椎病发病率连年上升,从1995学年的0.045%发展到2001学年的0.726%,并存在继续发展的趋势。除四年级外,发病率随年级增长而增长,并呈现女高男低现象。X线侧位片显示,患者颈椎生理弧度大多发生改变,学生患者中颈曲正常的占25.5%,颈曲变直的占55.3%,颈型反曲的占19.2%。秦鸿利等[12]对632名36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共258例患病,患病率为40.82%,颈椎病发病与学生负担重有一定的关系,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同长期伏案学习的行为有关。王华东等[13]对500名在校大中专在校学生能拍颈椎侧位片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正常83人,占16.6%;颈椎生理曲度异常417人,占83.4%;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189人,占37.8%;颈椎生理曲度反曲228人,占45.6%。虽然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不能诊断为颈椎病,必定显示了颈椎已处于静力失衡状态。如此之高的颈椎异常率,值得引起诸多医学同行的关注。曲度改变是青少年颈椎病最明显的前期变化,是颈椎病小龄化最为常见的颈椎影像改变,也是其发病的最重要的潜在因素。唐汉武等[4]对广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的50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有颈椎病症状的学生进行拍片,发现共有234名学生(46.61%)有典型的颈椎相关症状,男生97名,女生137名,其中57名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通过相关性统计得出,除颈部外伤史、枕头高度不适、咽喉炎外,高度近视、熬夜、生活压力大、环境潮湿、缺少体育锻炼、看书时间过长、坐位姿势不正、键盘位置不适、眼睛和书本距离过近,都是大学生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大多数因素与长时间伏案学习、做实验及操作计算机等生活习惯相关。
3 青少年颈椎病的特点
青少年颈椎病由于发病年纪较小,病程相对较短,在临床症状、影像学、致病因素上有其特点:
3.1 青少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其它型(主要指食管压迫型)。通过临床观察,青少年主要以颈型和椎动脉型为主,其余四型发病率较低。全晓彬[14]治疗的87例青少年颈椎病中,颈型71例,椎动脉型11例,神经根型3例,混合型2例。唐汉武等对514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相关症状患病率,椎动脉型颈椎病为16.73%,颈型颈椎病为12.75%,混合型颈椎病为11.95%(60/502),交感型颈椎病为3.19%,神经根型颈椎病为1.99%。高卫[15]治疗的237例青年期颈椎病中,表现为颈型的31例,神经根型33例,椎动脉型122例,交感神经型34例,脊髓型2例,混合型15例。从相关文献的记载看,各型青少年颈椎病所占比例不尽相同,这可能可能与调查人群的年龄阶段有关。
3.2 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 青少年颈椎病在X线片上主要以生理曲度异常,特别是生理曲度的减少、消失甚至反张成角,在CT和核磁上一般无异常,少部分表现有颈间盘的退变。薛艺东[16]通过对25岁以下60例颈椎病患者的影象资料进行整理发现,生理曲度异常60例(100%),其中包括颈椎曲度变直45例,反弓状9例,侧弯6例,椎间隙狭窄3例(5.0%),钩椎关节增生4例(6.7%),椎体前或后缘骨刺6例(10.0%),椎间孔狭窄4例(6.7%),椎管狭窄3例(5.0%)。21例经CT检查的患者有6例显示颈椎间盘膨出,其余CT检查未见异常。MRI检查23例,发现共13个间盘突出,但对脊髓(硬膜囊)的压迫较轻。另外,发现15例患者的椎间盘在T2W1上有信号减低的征象。庄传芝[17]对30岁以下的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进行统计,结果为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145例,占72.5%;反张成角35例,占17.5%;椎体骨质增生9例,占4.5%;椎间隙变窄6例,占3%。郭强[12]对40岁以下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影像检查, X线平片表现:生理曲度改变70例,包括平直、反弓,椎体轻度骨质增生31例。CT表现:除上述X线征象外,显示椎间盘突出92例,黄韧带肥厚8例,神经根肿胀22例。MRI表现:除CT征象外,显示脊髓受压38例,椎间盘在T2W1上信号减低15例。
4 青少年颈椎病的防治
青少年颈椎病病程较短,影像学上多以生理曲度异常为主,增生和退变少见。临床上多适合非手术治疗,如牵引、手法按摩、理疗等,部分患者生理曲度可恢复正常,治疗效果较佳。雷智等[18]用手法治疗16岁以下的青少年颈椎病60例,生理曲度完全恢复的32例,占53.3%。高卫[15]用手法按摩加牵引等综合治疗青少年颈椎病237例,100例症状体征完全消失,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弯曲恢复正常。127例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无明显阳性,X线平片显示颈曲基本恢复正常。
5 启示与展望
对青少年时期颈椎病的临床特性已达到共识,但称谓多样,诊断标准不一,大部分以年龄来划分,而年龄界线不清。个别病例年龄虽小,但颈椎影像显示已明显退变,这样与中老年人颈椎病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如单纯以年龄界定将失去临床指导意义。这些问题还有待商榷。
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与伏案工作有关,但缺乏伏案工作与青少年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减小的病理机制研究。
青少年颈椎病发病率较高,较易治愈,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应给予重视。若不治疗,其预后如何,缺乏前瞻性研究。
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无临床症状者)发生率很高,是否需要人为干预,其预后如何,缺乏前瞻性研究。
[1]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19(2):156-158.
[2]张先发,郭维知,叶守贞,等.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5):16-19.
[3]易金根,张军,金家华,等.正确认识颈椎病-读“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一文后的思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3):46-48.
[4]唐汉武,林定坤,孙丽,等.某高校学生颈椎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051-1052.
[5]张华玲,李耀威.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青年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4):29-31.
[6]李新忠,苑庆龄.青年颈椎病的发病及其诊治[J].中医正骨,1996,8(6):255.
[7]杨振武,吕博.中青年颈型颈椎病的X线征像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8,17(4):200.
[8]眭承志,刘明.青少年期颈椎病颈部静态肌电图测量与理脊通脉手法干预的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8,7(2):48-51.
[9]章岩,高恒强,朱海燕,等.McKenzie综合疗法对青年期颈椎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 (5):442.
[10]孙保和,毕明君,王华东,等.青少年型颈椎病分型的商榷[J].中国医疗前沿,2007,2(21):36-37.
[11]孟涛,叶文博,黄敏.大学生颈椎病发病率的调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77.
[12]秦鸿利,王志杰,翟云起,等.颈椎病小龄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33.
[13]王华东,孙保和,宿秀峰,等.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500例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
[14]全晓彬,木荣华.正骨推拿治疗青少年颈椎病87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27(7):49.
[15]高卫.手法为主治疗青年期颈椎病237例[J].颈腰痛杂志,2002,23(3):242-243.
[16]薛艺东,刘广忠.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与早期诊断[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4):497-499.
[17]庄传芝,曾世贤.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表现特点[J].中外医疗,2008,16:118.
[18]郭强,杨正刚.青年型颈椎病的X线、CT、MRI诊断价值分析[J].西部医学,2008,20(2):375.
[19]雷智锋,王永峰.脊诊整脊治疗青少年型颈椎病体会[J].颈腰痛杂志,2007,28(4):278.
R681.5
A
1004-6879(2011)02-0195-03
201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