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再认识
2011-03-31崔丽华
崔丽华
(北京师范大学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人与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再认识
崔丽华
(北京师范大学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了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的研究视域,重新建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人和实践为主题的新马克思主义。从表层看,关于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问题的探讨,但从实质看,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研究。通过对“人道主义与异化”和“实践唯物主义”这两个问题的梳理,展示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路向,它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必须在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中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异化;实践唯物主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问题,需要它给出新答案,做出新总结,而长期以来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的体系框架和理论内容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从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同时,在粉碎“四人帮”后,人们开始思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种荒唐行为,并最终认为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行为。为此,人们必须从理论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澄清萦绕在人们头脑中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这就从主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学术界从两个视角展开研究:一是怎样从研究对象和理论性质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理解,二是怎样从哲学旨趣和理论使命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理解。为此学界围绕实践标准、人道主义与异化、真理、价值哲学、历史哲学、主体性、人学、实践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讨论,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大众气息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气象。本文主要以“人道主义与异化”、“实践唯物主义”这两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其原因在于:第一,马克思始终关注人,人是马克思论述的核心和主要问题,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目的。谈到人就不能不谈及人的实践活动,因此,人与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基点。第二,究竟用什么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界今天依然争论不休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史料的勾勒与反思,可以让我们清晰而自觉地把握哲学主题变换中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蕴。总之,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整理和回顾,实现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把握与再认识,窥得其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一、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术界针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展开讨论。这场讨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和现实渊源。1979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译本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以《手稿》为依据把马克思分为青年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他们认为《手稿》中的马克思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此同时,在二战后,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本主义思潮兴起,它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个“人学空场”,要用人学来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这些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国学者,他们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有没有人?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怎样的地位?要不要用人道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文革期间出现的草菅人命、随意践踏人的尊严等荒唐行径,是否与理论上的失误有关?
(一)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这次大讨论的核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如何理解人道主义?是否应用人道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吗?在讨论中,对这些问题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回答: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第一,人道主义历来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人道主义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一种思想和文化运动;广义的人道主义则泛指一般主张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人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等的思想和观点。[1]21把人道主义规定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只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是对人道主义的狭义理解。人道主义应是一种广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第二,与以往的人道主义从抽象的人出发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从具体的人出发。“马克思主义也是从人出发,……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1]40马克思始终是把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同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者。第三,马克思毕生都在追求人类解放和人道主义的实现,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现实的、科学的人道主义,它用具体的人和人的历史揭示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及其实现视为历史发展的产物。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包含人道主义,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其主要理由是:第一,人道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适应资产阶级的,具有特定的阶级性。“人道主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为伦理观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2]2“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立足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属于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这种意识形态;作为一项伦理原则,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2]32因此,要极力宣扬作为伦理观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反对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建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个历史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历史,把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摒弃了那种用人的天性作为最高准绳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1]5-6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社会而不是“人自身”。马克思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即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系统”,它摒弃了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保留了某些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并经过批评改造吸收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中。“只有用生产的发展规律才能说明人性或人的本质,说明人的发展规律,而不是相反,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发展规律去说明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3]
在笔者看来,80年代我国对人道主义的阐述被限制在伦理学的范围内,其主要目的是对一些非人道的事件进行裁决,但事实上,人道主义有着深厚的理论价值和人文含义。在西方,人道主义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人道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道主义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对人道主义的全新理解,它不再把人道主义限制在抽象人性的基础上,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阐述人道主义。因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时应该把它与各种形式的人道主义区别开来、分别对待,而不是把所有的人道主义都等同于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无情地抛弃。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时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因此,马克思并不是不讲人,相反,马克思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
(二)异化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他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工人的异化生存状态。他同时还指出,只有推翻私有制,才能彻底改变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异化范畴
马克思谈论劳动的异化是为了批判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基础和人自我异化根源的私有制。对于异化范畴,学者们主要把它理解为对象化和异己化。1983年3月7日,周扬在中央党校的报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提到,“所谓‘异化’,就是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或支配主体本身。”“异化,就是异己化,这个概念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经过“黑格尔讲绝对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讲人性的异化,马克思讲劳动异化。这样就一步步摆脱唯心论,走到彻底的唯物论了。”[1]383-385但是也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既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历史现象,又是人类社会在另一条件下归于消灭的历史现象。对此,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即把异化概念理解为普遍的、永恒的,这实质上是黑格尔式的论述形式。
2.异化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第一,《手稿》中的异化理论是成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异化理论“既是马克思向新世界观转变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渡,又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线索”。[6]另一种观点认为,《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尚未成熟,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起过作用,但是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逐渐失去其基础。第三种观点是对前两种观点的折中。异化理论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仍有缺陷,并不能代表其成熟思想。“如果说《手稿》是创立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开端,那么异化劳动理论则是当时把这三者统一起来的集结点”[7]23。异化劳动理论并没有使马克思获得对历史本质的真正把握,因此它只是处于过渡中的理论。“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对异化问题最完备的论述;但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7]19-20
在笔者看来,在马克思那里,异化的根源是实践双重效应的消极结果,受社会历史必然性的影响和制约。异化最终必将被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普遍的社会交往和全面的社会关系所克服和扬弃。总之,“异化”范畴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直接凸显了“人”与“非人”的对偶结构,而有关“非人”的批判,则直指文革那段历史,并与当时的改革派形成了不同的叙事形态。同时,对异化的理解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从人类生存论视角看,人“存在”的矛盾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异化的实质。虽然这场讨论在1984年胡乔木发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之后基本告一段落,但不可否认,讨论激发了学者们研究“人”的问题的热情,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的实践。
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
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实践确立了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首要地位。但“实践唯物主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门的打开,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学术观点被介绍到中国,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实践的解读令我国理论界深受启发,并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体系产生怀疑。当时,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沿袭苏联模式,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逻辑起点是物、以物观人,强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开新”工作。市场经济建设呼唤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精神。于是,在这种新的理论背景和现实需求下,一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开始了。
(一)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我国传统教科书参照苏联教科书体系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手稿》中译本出版后,很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苏联教科书模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因此,当实践唯物主义被提出来时,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体化的问题就迫在眉睫。第一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与完善。只有通过实践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独立的哲学形态。马克思借助实践的观点首先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创立了唯物主义,而后对辩证的唯物主义进行改造。“没有科学的实践观点不可能有辩证唯物主义,而科学的实践观首先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8]
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并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概括进去,因而不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实践唯物主义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而不是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精确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具有统摄哲学整体的功能。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它代替不了本体论,代替不了辩证唯物主义。因此实践唯物主义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称。
第三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大厦的擎天之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理解和掌握整个世界的立脚点和出发点,由此来解决自然和人、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活动和受动这些哲学基本关系。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特点所在。
第四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准确的表述,可以完全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称。这是因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不具有相对独立性,无法阐明其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本质上不同的,我们的任务是把实践唯物主义现代化。走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9]第二,实践唯物主义既包含自然观、历史观又包含世界观,三者很难截然分开。“实践唯物主义的性质——以‘实践’为建构原则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正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来反观‘现存世界’,并以‘实践’为原则来建构世界观,从而在对实践活动的全面把握中求得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因此,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实践观,更重要的是一种世界观。”[10]
(二)实践唯物主义与哲学本体论问题
实践唯物主义者认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但是否具有本体论地位是值得商榷的。对于这一问题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观点:
1.物质本体论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坚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范围内谈实践,他们提出了物质本体论。他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是一门科学,不能推翻、不能放弃。其次,物质和实践的关系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只有物质可以成为本体,实践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原。实践不可能先于人而存在,自然界(物质)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始终处于优先地位,无论是在实践之前还是在实践之后,其优先地位是不会也不可能改变的。当然,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用实践取代物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立足于唯物主义并强调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2.物质-实践本体论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既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性,又强调实践性。马克思创立的哲学的世界观是实践唯物主义,它既高度强调实践的伟大作用和历史观意义,又始终坚持唯物主义;既反对自然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又反对唯实践主义的“实践本体论”。这一派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兼顾物质和实践两个范畴的地位。
3.实践本体论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唯心主义和以往旧的唯物主义的关键在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正是以“实践”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才揭示了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改造、认识着自然界,同时也改造、创造和认识着自己本身——他的肉体组织、社会关系和思维结构等”。[11]历史无非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历史规律无非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实践对于历史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总之,把实践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的位置上,鲜明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超越本体论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本体论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现代哲学已经打破了这种思维方式,哲学的主题已不再是追究世界的本源,而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合理因素都吸收进来统一起来。该论点解决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以来针锋相对的对立与矛盾,从而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的自然本体论是本体化思维模式的产物,而以实践来代替物质,建立实践本体论,这也未逃离旧有的思维模式。因此,不应沿袭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不应把实践重新确立为世界的本体和本原,而是提出超越论。
这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基本精神、理论内涵的重新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思考。首先,这场讨论打破了教科书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人们认识到教科书体系仅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解释的一种,它不能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其次,这场讨论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根本观点,而且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和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最基本原则。再次,这场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它不仅加深了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的研究,同时也开始探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以及在当今条件下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的确,最近几年,学术界由“实践唯物主义”生发出“交往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等新的理论生长点。
三、从人与实践走向三种路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写到:“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实践的中心。实践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感性活动,这种感性活动是以人为中心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活动。在这里,人与实践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沿着对时代的批判展开,在对“文革”中各种非人道行径的清算过程中,在对左倾思潮下全盘否定人的错误观念的拨乱反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本清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为背景,以人道主义和异化、实践唯物主义这两场讨论为线索,确立了以人和实践为主题的新马克思主义。虽然这两场讨论相对独立,各有各的讨论对象和问题,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通过这两场讨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走出了苏联教科书的体系模式(即所谓“传统模式”),澄清了以往的错误观点,摆脱了僵化的传统思维,吸取了现代科学与哲学的新成就,以一种合乎马克思原意的构思,重新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具有当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已在酝酿和形成之中。
当然,从时间角度而言,这两场讨论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必须肯定,它们的余波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关注人与实践的问题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年里,研究的视角不断深入,研究的程度不断深化,研究的问题不断丰富。从最初就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内涵、主旨、意义等的研究,逐步发展到更加深入地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问题,并逐步形成了三种路向:第一,对文本进行研究。通过这两场讨论,学者们充分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和误解,归根结底是源于脱离文本,片面从现实出发。要想澄清误解,就必须回到文本,回到马克思。这一时期,学界以《手稿》和《笔记》为理论背景,越来越注重对实践的研究,从而凸现了对恩格斯称之为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宝贵文件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同时伴随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的成立和张一兵教授《回到马克思》的出版,学术界、理论界掀起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热情。这不仅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阐释,还包含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翻译和解读。不言而喻,只有深入地研究文本,从文本出发,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往开来。第二,关注基本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理论界对如何“定位”与“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的反复思考和追问,就是对这两场讨论的一种升华。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五种称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要想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内涵,回到理论的原点,从原点生发出新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关注现实问题、当代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学界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问题,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原本就有、但未充分展开的观点和理论加以发挥或发展。什么是新的时代的精神和现实要求?笔者认为,对人和实践的关注始终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和时代发展的课题。
四、结语
从表层看,关于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的探讨,但从实质看,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问题,即是对应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的回答。无论是从人的能动性去理解认识论,从人的创造活动去理解历史观,还是从人的价值追求去理解真理观,都表现出对人与实践的密切关注。
本文通过对“人道主义与异化”和“实践唯物主义”这两个问题的梳理,展示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路向。同时,这三种路向的研究又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深入、深化、丰富化的蓬勃生命力。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契机下,以人与实践为主题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以全新的姿态回应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如何继续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正如高清海先生所说:“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乃是中国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13]
[1]中国社会主义哲学研究所《国内哲学动态》编辑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人民出版社.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文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北京大学哲学系.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4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0~731.
[6]王学坚.马克思异化理论新探三题[J].齐鲁学刊,1983,(3):10.
[7]陈先达.陈先达文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8]萧前.论实践的唯物主义对现行哲学体系改造的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88,(3):10.
[9]陈志良.“哲学空间”坐标的根本转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9,(2) :4.
[10]杨耕.“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J].北京社会科学,1998,(1).65~66.
[11]杨耕.从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到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J].江汉论坛 ,1988,(2) :44.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13]高清海.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7.
Review on the Subjec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ntem porary:Human Beingsand Practice
CU ILi-hua
(Research Center for Value and Culture,Beijing No 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new Marxism,w hose subject is human beings and p ractice,w hich broke the textbooks’model of the Soviet Union,re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Marxism.In the surface view,the research on human beings and p ractice is for discussing the appell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but in fact it is for discussing w hat Marxist philosophy is.By sorting these issues of“humanism and alienation”and“p racticalmaterialism”,we can find three dire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ntempo rary,w hich reflect the p rocess of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In a wo rd,we must create the contempo rary Chinese philosophy by reflecting on ourselves life courses,understanding ourselves living circumstances,finding ourselvesways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Marxist Philosophy;humanism;alienation;p racticalmaterialism
B0-0
A
1672-0539(2011)01-052-06
2010-08-08
崔丽华(1983-),女,山西临汾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刘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