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词的补译*

2011-03-31李宏霞谢雪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译诗许渊冲人称

李宏霞 ,谢雪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汉语为意合性语言,少有时态、人称、数、格的限定;中国古诗尤其讲究简洁含蓄、意外言外;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经常被隐匿、省略或淡化,正如叶维廉在《中国诗学》里所说,“诗(中国诗歌)不必用人称代名词,不说‘我’‘做什么’,而直书‘做什么’”,从而“让读者保持着一种客观与主观同时互对互换的模棱性”[1]28。与之不同,英语语言为主谓型线性结构、重形合,往往要以完整的语法结构来构筑词句,人称指示词不可或缺。因此,在将人称隐匿的中国古诗进行英译时, 译者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提挈全句的主谓基本程式,将原诗中略去的人称指示词补译出来,正如吕叔湘所言:“中文常不举主语, 韵语尤甚, 西文则标举分明, 诗作亦然。译中诗者遇此等处, 不得不一一为之补出。”[2]5。补译人称指示词可使译文指称明确,更加符合英文习惯,也助于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

一、正确理解原诗,补译人称指示词

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代词常常略而不用。因此,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从而正确地推断出原诗中缺省的主语,准确地补译人称。

以苏轼的《江城子》一词的翻译为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该诗虽有诸多动作与情境描写,却无一个人称指示词:究竟是谁的“孤坟”?是谁“临床梳妆”?是谁“幽梦还乡”?“尘满面、鬓如霜”形容的是何人?“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相逢应不识”又是怎样的情境?

尽管中国读者可以通过该词的情景意象,准确地推断出叙述主体为词人自己,悼念的对象为已故亡妻王弗,但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将原诗中略去的主语补译出来,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义。

龚景浩将该词译为:

Ten years now, since death did us part.Not thinking too much, But how can I ever forget!A lone grave a thousand miles away,Nowhere can I pour out my sorrow.Even if we met, you wouldn't know me:Face covered with dust,Temples hoary like frost.The other night in a lingering dream I was home again.By the window of the small chamberYou were doing your hair.Face to face now, but unable to utter a word——Only teardrops kept rolling down.Well do I remember the spot where our hearts broke: A bright moon-lit night,A mound of stunted pines.[3]84-85

在该译文中,龚景浩运用增译法,补译出了 “I”、“me”、“my”、“you”、“"your”、“we”、“our” 和“us”等人称指示词,从而准确地指出了各个动作的主体:做梦的主体为诗人自己,“临床梳妆”、“千里孤坟”的主体为词人的已故妻子,“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相逢应不识”则描绘了词人与妻子在梦里相会的场景。

又如:南宋词人陆游的《钗头凤》一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该词虽有很多关于人、事的描写,却没有一个人称指示词,“红酥手”、“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形容的是谁?“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形容的又是谁?是谁的“海誓山盟”?该词描写了怎样的情境?尽管通过该诗的创造背景和词中意象情景,可以推断出该词记述了词人陆游与前妻唐婉在沈园的邂逅,但在英译过程中,我们应正确地补译出隐匿的人称指示词。以免给读者正确理解原诗造成障碍。

许渊冲的译诗如下:

Pink hands so fine,Gold-branded wine,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East wind unfair,Happy times rare.In my heart sad thought throng;We've been separated for years long.Wrong, Wrong, Wrong!Spring is as green,In vain she's lean.Her kerchief soaked with tears and red with stains unclean.Peach blossoms fallNear deserted hall.Our oath is still there. Lo!No words to her can go.No, no, no![4]223

在该译作中,译者运用了增译法,补译出了“my”、“we”、“she”和“her”等人称指示词,精确地指出了各个情境所描述的主体,准确地表达出原诗的含义:“红酥手”、“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描述的则是携夫同游的唐婉,词人虽与前妻有“山盟之誓,却经“几年离索”,如今“一怀愁绪”“锦书难托”。

二、灵活选择视角,重构译诗意境

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如果原诗的视角人称、意境情趣不明确,或有多种理解阐释方式,译者可以在正确理解原诗的基础上,依据译诗的情趣与意境来选择视角、补译人称。

朱光潜在《诗论》中曾指出,“诗的理想是情趣与意向的忻合无间,所以必定是‘主观的’与‘客观的’”。[5]51吕叔湘也曾评论:“……因中文诗句多省略代词,动词复无词形变化,译者所受限制不严也。其中有因而转更亲切或生动者。”[2]7因此,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为了再现、重构原诗的情趣与意境,译者可灵活选择、甚至改变原诗的视角。另一方面,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会选择不同的视角,而不同的人称视角又会直接影响到诗译的效果和意境。

以杜牧的《七夕》一诗的英译为例。原诗如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该诗四句,均无人称代词,是谁执扇扑萤?是谁坐看星空?原诗并无交待。然而,根据诗中的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后人对该诗的情趣与意境有不同的理解与推测:《千家诗》对该诗的注解为:“银烛,月光也。月光当秋而清冷,斜映于画屏之上。但见萤火如星,流光可爱。轻摇罗扇以扑之。于时天街之上,夜凉如水,银河清浅,牛女星辉,仰天闲卧而玩之,其悠然自得之趣可见矣。”[6]67按照词中注解,该诗更强调一种闲逸的生活情趣。然而,也有不少人推测该诗为宫怨诗:秋凉时,罗扇被抛弃,这象征着宫女在宫中不得宠的命运;宫中有流萤,足见凄凉;凄凉的宫女拿罗扇去扑流萤,看见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越发觉得自己孤独凄凉。由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视角。

许渊冲的译作如下:Autumn has chilled the painted screen in silver moonlight;A silken fan is used to catch flitting firefly.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She lies to watch two stars in love meet in the sky.[6]67

在该译作中,许渊冲选择了第三人称she来标示执扇扑萤、坐看星空的主体;从冷眼旁观的视点来描述主人翁孤独凄苦、却又看似闲逸的生活情趣。

Herbert A. Giles则选择第一人称来译该词:Across the screen the autumn moon stares coldly from the sky;With silken fan I sit and flick the fireflies sailing by;The night grows colder every hour,— It chills me to the heartTo watch the Spinning Dasmel from the Herd boy far apart.[7]81

在该译作中,Giles运用第一人称指示词I和me,从而将月凉如水、萤火如星、牛女星辉的场景转变为主人翁自己眼中的场景,将执扇扑萤、坐看星空的动作主体限定为主人翁自己。这一人称视角的选用,固然强化了原诗孤独凄苦、顾影自怜的氛围,却淡化了译诗的意境。

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该诗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作者并无说明;关于其意境,也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哲理诗。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曾评论:“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8]124而现代学者迟乃义在《唐人绝句的诗情画意》中却评论该诗“看似叙述登楼过程,实际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远才能看得远的哲理。”[8]125这种对于诗歌意境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译者对视角的选择。

唐一鹤采用第一人称单数来翻译该诗:

The pale sun is drooping along mountain ridges Into their terminni.The Yellow River is flowing Into the Pohai Sea.

I wish to go up another storey of the towerTo exhaust my eye-sight Reaching a distance of one thousand li.[9]6

龚景浩采用第一人称复数来翻译该诗:

The setting sun dip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rushes out to sea.

For a better view of things out there,We need to climb one more flight of stair.[10]9

许渊冲则采用了第二人称来翻译该诗: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If you'll enjoy a grander sight,You'd climb up to a greater height.[6]193

唐一鹤的译诗采用了单数第一人称,使登高望远的行为就成为了诗人自己的行为。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虽然使诗歌的意境变得狭隘,却突出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龚景浩的译诗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复数we,这无疑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赋予了该诗广泛性和普遍意义,体现了该诗的哲理意味:无论何人,只要站得高,就可望的远。许渊冲的译诗则采用了第二人称you,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置身于作品中、召唤读者与作者一起登高望远,从而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实现了与读者的“对话”,拓宽了该诗的意境、强化了该诗的感召力。

三、引入人称指示词,隐替专有名词

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如果遇到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 我们不妨考虑选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用人称指示词隐替专有名词,既可为译诗省去诸多笔墨,又减轻了读者的理解负担,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有如下诗句: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该四句诗涉及到两个人名。岑夫子即岑勋,丹丘生为元丹丘,此二人均是李白好友,都非重要的人名,英译时可选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隐替。许渊冲的译句如下:

Dear friends of mine, Cheer up, cheer up!

I invite you to wine.

Do not put down your cup![11]315

在该译诗中,许渊冲引入第一人称指示词I,mine和第二人称指示词you,your,用代词you及代词词组“dear friends of mine”隐替人名“岑夫子”、“丹丘生”,既避免了直译其名的突兀,又使译文简洁明了,又生动地勾勒了一幅诗人“我”向好友“你们”殷勤致意、频频劝饮的画面,令读者感觉生动自然,别有情趣。

又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有如下诗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

该四行不过寥寥二十八个字,却堆砌了大量文化专有名词。传说中,“蓬莱”指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在该诗中,蓬莱文章用以代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的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因此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眺。谢诗风清新秀拔,深为李白所喜爱。

该四句诗涉及了诸多典故和文化背景,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外国读者而言,要全然理解颇为不易;而将这些典故一一译释,无疑会花费大量的笔墨,而且过多的文字信息无疑会破坏诗歌的形式美。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过程中规避典故和专有名词,引入人称代词,无疑可使诗歌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

Your writing's forcible like ancient poets while Mine is Junior Xie's clear and spirited style. Both of us have an ideal high;We would reach the moon in the sky.[11]109

在该译文中,许渊冲规避了“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等典故和专有名词,引入第一人称指示词mine, us, we和第二人称指示词your来串联诗句,将专有名词隐替于代词构成的句式中:一边是朋友“你”,和古时候那些写诗的具有一样刚健雄浑的文风;一边是“我”,偏爱“小谢”清新秀拔的文风。这种人称指示词的引入,不仅使译文简洁明白、流畅生动,而且为诗歌创作了对话情境,拉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与读者的“对话”,令人感觉亲切自然、别有诗意。

四、结语

中国古诗英译时,对于原诗缺省、隐匿的人称指示成分,译者应补译出来,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更加符合英文习惯,更好地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首先,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从而正确地推断出原诗中缺省的主语,准确地补译人称,再现原文的主旨。再者,如果原诗的视角人称、意境情趣模糊不明,或有多种理解与阐释方式,译者可以在正确理解原诗的基础上,依据译诗的情趣与意境来灵活地选择视角、补译人称,从而达到再现、重构原诗意境的目的。另外,如果原诗中有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 译者可以考虑选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参考文献:

[1]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3]龚景浩.英译中国古词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许渊冲,许明英.冷林蔚中文注释,千家诗: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7]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8]黄念然,胡立新,官春蕾.《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0]龚景浩.英译唐诗名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猜你喜欢

译诗许渊冲人称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拼图
摔得挺美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