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连贯的动态研究

2011-03-31

关键词:连贯性连贯关联性

王 军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连贯的动态研究

王 军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从形式和语义角度对语篇连贯的静态进行研究,以及对其语用推理因素的研究未充分揭示语篇连贯的认知性进行阐述。人类的交际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关联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置语篇连贯于动态交际过程之中的。交际双方相互合作通过认知语境建构语篇连贯,所以连贯又是动态的交际双方运用认知语境共同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的。

关联理论;语篇连贯;认知语境

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动态研究将对语篇连贯的获得更具有阐释力,从而深化对语义连贯实质的认识。

一、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是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问题,近五十年来,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的定义和理论。20世纪50年代是连贯研究的提出阶段。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学家Harris出版了《语篇分析》一文,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话语分析和语篇研究的开端。六七十年代是连贯理论的确立和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语篇连贯理论或阐释模式,如Danes和Fries的主位推进理论,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Widdowson的言外行为理论等,影响较大。八九十年代是连贯理论研究深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一些语言学者将心理、认知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纳入到语篇连贯分析的领域中来,促使语篇连贯研究向多纬度、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有Beaugrande和 Dressler的语篇性理论,Brown和Yule的心理框架理论,Mann和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等。形成的定义也五花八门,如连贯表现为语篇的主题;连贯是形式、语义和语用上的相关性;连贯由统一的修辞结构来体现;连贯是语用上的相关性;连贯是推理的结果;连贯是参与、谈判、合作的结果;连贯反映经验、常识等等。

国内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黄国文、胡壮麟、彭家玉、李更春、张德禄等一些优秀的语篇研究者,在介绍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句法(衔接)、语义、语用和认知操作等多层面对语篇连贯进行了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黄国文、胡壮麟和张德禄。黄国文认为连贯是语篇中语义的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只有通过逻辑推理才能达到连贯。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胡壮麟围绕衔接与连贯这个语篇分析的核心,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逻辑到语用知识和宏观语篇结构等对语篇连贯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张德禄所做的突出贡献则在于他突破了语篇连贯只在语篇内部进行分析的局限性,以语篇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文化、认知心理因素以及内部条件机制等几个方面为出发点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将认知、心理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纳入到语篇连贯研究的领域之中,促进了我国语篇连贯研究的发展。

尽管国内外语篇连贯研究由来已久,并总结出了一些语篇连贯理论和分析模式,但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动态分析却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正是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认知角度出发对语篇连贯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对连贯实质的认识。

二、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

(一)关联理论

为了从认知的角度给语言交际作出一个完美的解释,Sperber&Wilson(1986)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做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 inference)过程,即按照一定的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取向(maximal relevance-oriented),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optimal relevance-oriented)。最大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少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efforts);最佳关联性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同时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的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根据关联原则,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关联性的假定和期待,语篇接收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语篇发出者的意图。话语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语境效果。如果话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某种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在这个语境中才有关联性。一般来说,所谓最好的语境效果是听话人当时无法从其他的话语和语境中获得的;而所谓语境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听话人对现时语境假设的认知。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不断运用头脑中内在化的一系列认知语境进行假设、寻找关联的过程,即不断认知与推理的过程。这就是说,只有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才能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二)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

传统的语境概念涉及范围过广,不能客观地反映语言使用时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随着认知语用学发展,一种新的语境概念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Sperber&Wilson这样定义语境:“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将语境概念视为一心理建构体。相对于传统语境观,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观是动态的:在交际一开始,交际双方以一定的认知环境为背景,随着交际的不断发展,新的语境假设不断地添加到双方的认知环境中,使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语境是由听话人在交际中构建起来的,而不是事先设定的。

在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它还是一组可以用来解释发话人意图的假设,设计交际双方的各种信念设想、期待、记忆等。尽管学者们对语境要素归纳不同,综合来看,几乎都涉及以下三个内容:上下文,会话含义和百科知识。理解话语的标准首先是交际者的认知假设。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的认知背景也是实现成功交际的重要保证。作为交际者的作者在构建语篇时面对的是并不在场的交际对象——读者,而且,作者一完成其交际意图的示意过程,便退出场外,很难继续影响语篇。所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构建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成功的交际活动取决于对恰当的语境假设的选择”。在文字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中,自然、真实的语境是让文字活起来的环境,认知语境是语篇的背景,关联性是文字的激活器。

总之,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是常项,语境是认知性质的,是人对世界假设的子集。话语含义的推导取决于语言符号解码产生的假设与被选定的认知语境相结合通过演绎逻辑规则产生语境含义。

三、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的动态研究

关联理论认为明示行为本身带有一定的关联性,有三种:语义关联、话题关联和语境关联。它们对语篇连贯的作用分别是:语义关联促成语篇线性连贯;话题关联促成语篇的整体连贯;语境关联使语篇更好地和语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形成语境连贯。朱永生、严世清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只要受话者的理解能把讲话者的讲话前后联系起来既觉得讲的通,就可以认为话语是连贯的。”

(一)认知语境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一个人的认知语境是由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认知语境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人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语境。说话人明示的目的,就是要听话人识别显映某些假设的意图,而改变听者的认知环境,使之与自己的认知环境重叠,即构成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在共同的认知环境中,交际双方做到“互相显映”。这有助于实现话语的连贯,也是建立成功交际的基础。

语义表面不连贯的语篇,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照样产生连贯的话语而使听者完全理解接受。而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正好比串珠子的线,没有了它,珠子是散落的,彼此之间是无联系的,而一旦确定了串连用的绳子,也就在散落的珠子之间建立了联系,使其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总之,确立恰当的认知语境在解读者进行搭桥推理、构建语篇连贯性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认知语境的操作则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认知语境模型的激活与运用实施的。只要某一语段能提供解读后述语段的语境假设,这两个语段之间就存在关联性。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来说,如果两个语段之间存在关联性,那么语篇就是连贯的。关联性是连贯性的内在本质。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相对于传统的语境概念,在解释话语时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因为该语境概念将读者/听话者的主观能动因素考虑在语篇连贯的解读过程中。语篇的连贯性是人们运用认知语境寻求关联性的必然结果,而关联性是语篇连贯的内在本质。

(二)明示推理模式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Sperber&Wilson把语言交际的原则表达为关联原则,人类最关心同自己最相关的信息,从而提出一个新的交际模式:明示—推理模式。此理论将认知活动中的关联性作为归揽一切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纲”,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有一个目标,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为“相关”的信息。“明示”,是指说话人用明白无误的语言说明表达自己意图的过程,“推理”则是听话人在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和认知语境(或语境假设)之间,按照关联原则,从而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书面语篇中即指作者的写作过程。

受话人通过推理寻找关联。连贯随关联的实现而实现,并可分为两类:命题内容的连贯和语境效果的连贯。当后一句的内容需要借助前一句的命题内容来推理理解时,就是连贯的;当后一句在前一句形成的语境假设中产生语境效果时,就是连贯的。对于单句语篇,若能与语境结合达到关联,则该语篇与语境连贯。对于多句语篇,若有一个假设被该语篇的其他语句支持,则语篇整体连贯。交际中说话人也对语篇连贯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说话人通过明示保证关联,进而保证连贯。关联理论的应用也使得篇章语言学的连贯理论更趋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交际作出了贡献。

(三)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分析的补益之处

从关联的交际原则看,任何一个示意交际行为都预先设定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有最佳的相关性,即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的认知原则看,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相关性相吻合,即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由于话语本身和语境假设具有相关性,这种关联使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意图作出合理的推论,从而对话语作出正确的理解或反应。说话人不是靠有意违反什么准则来使听话人理解自己所说话语的意图的。

语境信息的选择受到一定制约。那么,是什么规则支配着语境信息的选择呢?这一问题还需要关联理论来回答。

传统语用学把语境看做事先确定的常项,把关联看成按合作原则进行含意推导后才能确定的变项。而关联理论则把关联看做常项,把语境看做变项。在关联理论中,语境是一个由大脑中一系列假设构成的心理结构体,话语的理解就是从语境中选择最相关的假设,以便用最小的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找到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

正如Wilson(1998)所说的那样,越是重要的信息,其语境效果就越大,处理起来也更省力,因此其关联性也就更强。仅就语篇的理解而言,关联理论除了能解释连贯理论所能解释的现象外,还能解释该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四)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分析的局限性

正如Levinson(1989)所说,关联理论试图从认知科学角度找出“所有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这的确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种雄心在Blakemore(1988,1992)和 Wilson(1998)对语篇连贯性的阐释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她们看来,语篇连贯性是一个依赖于相关性的派生概念,即连贯性是相关性的副产品。但由于关联理论本身的某些缺陷以及语篇的复杂特征,关联理论在解释语篇连贯性时仍有一些局限。

首先,关联性既不能把语篇连贯看做必要的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Giora(1997)指出,关联原则不是人类交际规律的唯一原则,它不能充分说明语篇结构是否合格,因而无法代替连贯理论。相关的话语不一定是连贯的,而连贯的话语也不一定是相关的。关联理论只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解释语言交际,忽略了人类交际过程中包含的社会文化特征 (Ziv,1988;Goatly,1994)。如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合作和礼貌有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要的合作符合交际的社会规约或常规,而礼貌则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关联理论对语言交际的解释有时不太符合人们的直觉。单纯从认知角度有时难以解释语篇在某一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合格性。其次,关联理论在某些问题的解释上模糊不清,这就给其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关联程度的衡量(Berg,1991)。Levinson(1989)曾指出,“关联”等于“语境效果”除以“为获得语境效果所付出的努力”,但由于这两个参数难以计算,关联就成了一个相对或空泛的概念。最后,连贯是语段之间的关系,而关联则是命题之间的关系。连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语段之间的命题关联只能说明语篇连贯性的一个侧面。语篇的连贯性体现在语篇的各个方面,而关联理论只是为连贯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关联理论指出语篇的理解过程就是不断运用头脑中内在的并不断扩展补充的一系列认知语境进行假设以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即不断明示与推理的认知过程。人类的认知语境是动态的。语篇连贯是交际双方通过对彼此认知语境的影响而不断协商的结果。语篇提供的信息和认知语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语境效果。如果语篇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那么这个语篇就是连贯的。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将信息接受者的主观能动因素考虑在内,在解释连贯时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虽然关联理论的建立并不是仅仅为了解释语篇的连贯性,在解释语篇连贯性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一理论无疑对语篇连贯理论做了有益的补充,从而深化对语义连贯实质的认识。

[1]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2002(2):28~31.

[2]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5,86,108 ~117

[3]任育新.从关联理论看语篇语境效果的取得[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1):70~74.

The Dynamic Study of Textual Coh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Wang Ju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The static studies of textual coherence from the angle of form and semantics and the factors of its pragmatic inference have ignored the cognitive features of the textual coherence.Human communication is a cognitive activity.On the cognitive basis,the Relevance Theory sets textual coherence in the course of dynamic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al partners cooperate to construct textual coherence through cognitive context.Coherence is the result of both partners of dynamic communication pursuing the optimal relevance together with the help of cognitive context.

relevance theory,textual coherence,cognitive context

H05

A

1672-3805(2011)05-0090-04

2011-06-1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DL10BC19)

王军(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与翻译学

猜你喜欢

连贯性连贯关联性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性
中国对外贸易与FDI的关联性探析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