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初探

2011-03-24武汉市刘明志名师工作室李浩彭敏

成才 2011年10期
关键词:教科院折线统计图

■武汉市刘明志名师工作室 李浩 彭敏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初探

■武汉市刘明志名师工作室 李浩 彭敏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目前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教师所认识,情境创设成为数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趣味性与深度性相结合

【案例1】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情境片断

教师出示一首儿歌: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然后出示:12×5+18×5=(12+18)×5。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道式子与刚才唱的儿歌有什么联系?

反思:这样的教学情境显然过于迁强,这首儿歌与乘法分配律只是在结构上有某种相似,它们没有本质的联系。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数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追求简单的“趣味性”,教师更需要提供一些典型的有趣的又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充分展示数学内在的和谐与自然,努力增强数学课程的亲和力,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

【案例2】苏教版五年级《找规律》情境片断

教师出示:比比咱们的记忆力!

A组:162536496481

B组:123412341234

上面两组数据呈现1分钟后,教师提问:你们记住了哪组数据?为什么这组数据记得快?

生:(异口同声)B组数据容易记,因为它是按“1、2、3、4”这样的规律排列的。接下来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找规律”,大多数听课教师以为“情境创设”到此为止,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饱满地进入下面的探索和学习,然而,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现在课后结束部分……

教师第二次呈现两组数据,并提问:刚才我们都认为A组数据的排列没有规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一个、两个……学生的小手慢慢举起了,学生跃跃欲试:A组数据也是有规律的,4×4=16,5×5=25,6×6=36……

反思: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激励与唤醒。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把各自的智慧创造、认知起点真实精彩地展现出来,学生通过新授知识的学习,教师适时地二次呈现“教学情境”,学生用学到的新知领悟自纠“拨乱反正”。这一情境的创设既关注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数学思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同时让看课者有思考、有回味。

二、探索性与高效性相结合

【案例3】人教版四年级《折线统计图》情境片断

笔者曾在湖北省数学展示活动中执教过一节《折线统计图》,情境创设如下:课件呈现1998年军民抢险、战胜特大洪涝灾害的感人影像,接着在电闪雷鸣、洪涛滚滚的画面上叠映出“1998年长江洪峰经过汉口站时的水位统计图”(条形)。

师:这是1998年长江洪峰经过汉口站时的水位统计图。那年老师也参加了抗洪抢险,可在防汛指挥部里看到的水位统计图与这幅图不一样,是怎样的呢?请看——

课件演示:通过“闪点、连线、平移”,把折线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剥离出来。

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折线统计图,比较这两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后提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对水位变化的情况要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用条形统计图难道不行吗?

(2)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思: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处在不断发展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被重新建构,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者通过创设“军民抢险”、“指挥部里的统计图”等真实生活情境,力求创设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困惑、矛盾情绪体验的情境,架构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强烈探求的兴趣,建立真诚亲切的师生关系,对需要研究的问题与学生商讨,信任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新知,从而达到探索性与高效性的有机融合。

三、真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情境创设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儿童学习的发展出发科学地创设有价值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在真实的现实基础上,赋予数学学习新的情趣,它既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使学生毫无外部强加或强迫的痕迹。下面我们来看人教版三年级《面积单位》的情境片断:

师:如果让你回家告诉家长,教室里课桌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怎么说?可以用什么简单的物品来铺满桌面?(学具袋中有大楷本、数学书、明信片等)请同学们在学具袋中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在课桌上铺一铺,交流时要说清楚你是用什么来铺的?)

(学生操作活动,交流汇报)

生1:我用了6个大楷本。

生2:我用了8个数学书。

生3:我用了15张明信片。

师:用简单的物品铺满整个桌面,能形象地说明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看了这三种铺法,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你有什么愿望?

生1:我觉得比较麻烦。

生2:我觉得用数字说不清课桌到底有多大,因为这些东西大小不一样。

师:对,相同的课桌面,我们得到了6、8、15三个不同的数,很难说清楚,给我们交流带来了麻烦。我们在学量长度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谁还记得当时是怎么解决的?

生:我们是用尺,用厘米去量的。

师:对,为了准确地测量面积的大小,也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面积单位。

反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体意识。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可谓独具匠心,首先让学生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使学生在动手测量体验的基础上发现:选用的物品不一样,同一张课桌的测量结果不同。从而初步感悟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深度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趣味性”则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合理地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情境,数学课堂才会因“情境”而更精彩。

责任编辑 王爱民

教科研简讯

武汉市教科院院网隆重开通

摄影简大农

9月9日下午,第27个教师节前夕,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网开网暨办公自动化平台启用仪式在市教科院一楼大厅举行。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定斌,市教科院院长王池富,副书记李碧武,副院长冷金亮、朱长华共同触摸水晶球开通了院网。徐定斌副局长作了简短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市教科院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勉励市教科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教科院的步伐,争取早日实现创建全国一流教科院的目标。启用仪式由院办公室主任杨晓文主持,教科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仪式。(王爱民)

猜你喜欢

教科院折线统计图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教育局同仁到市教科院考察交流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
折线
折线图案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总目录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更正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