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是最好的救赎*
——弗罗姆“爱”的重读与评析

2011-03-21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
关键词:弗洛姆弗洛伊德人格

杨 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

爱是最好的救赎*
——弗罗姆“爱”的重读与评析

杨 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

弗洛姆爱的理论指出了现代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衰亡;指出了爱是一种能力,是整体人格的展现,是一个人是否拥有成熟的人格的体现;人们需要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格,才有能力去爱,才能发展爱的能力。爱是人类走出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是西方社会问题的救赎之道。弗洛姆对爱的论述是其对当代西方社会进行批判的产物,同时也是他试图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思想的结果。

爱;本质;内涵;形式;评析

《爱的艺术》是埃里希·弗洛姆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在书中提醒人们重视爱对解决人类生存两难境地的重要意义,指出了现代人爱的渴望与困惑的尴尬处境。弗洛姆重视爱的力量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他指出爱不是狭隘的爱情,不是占有和被占有,是整体人格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创造性目标迈进。弗洛姆对爱的艺术的解释和论述,希望教会人们如何去生活、发展健全人格,体现其对现代社会的高度关怀,批判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爱的瓦解,体现其对理想人格的期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和目标的期望。

一、爱的内涵体现了弗洛姆人本主义的思想倾向

(一)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爱体现个体两极性需要:个体希望克服孤独,追求与他人结合,趋向合群的需要;但是个体希望维持自我、保持个性,区别于他人的需要。爱是一种人类情感活动,是个体与世界和他人联系的情感纽带,是人际关系的体现[1]。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是人失去了与自然的原始联系后,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克服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有很多种,最理想的方式是创造性的爱,这是一种对所有人、对这个世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人与自然疏离之后,归属感的需要、同一性的需要使人在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时,又通过认同某个群体、成为某个群体(如家庭、民族、国家等)中的一员的方式来满足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的观点的认同和改造,也是弗洛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矛盾和两难状况的解答。

(二)爱是一种人类发展的积极动力

真正的爱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表现,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是成熟和健康的人格展示的力量。它是人内心自觉自发的情感,不带任何强制性。

1.爱的本质

爱的本质是“给予”,是奉献。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认为奉献是力量的最高表现,内涵丰富的人通过奉献体验到自我无穷的力量、蓬勃的生机、迸发的生命力,因而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感。奉献比索取带来更多的愉悦,奉献不是牺牲,而是超越物质财富领域,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即把他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传递给别人。

弗洛姆认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给予、奉献,都具有爱的能力。只有那些具有创造性人格倾向的人才具有爱的能力,因为他们摒弃了剥夺他人或聚敛财富的欲望,勇于奉献自己,使自己和对方的生命力得到展现和发展。因而,创造性人格倾向的人,在奉献中更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体验到爱、快乐和幸福感的满足,体验到存在的价值。

2.爱的基本要素

在弗洛姆看来,爱的基本要素包括五个方面:奉献、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奉献是爱的本质体现。关心是对其他人成功和幸福的认可与欣赏,对他们痛苦和不幸的同情和理解,也是对社会健康发展的思考和存在弊端的诘问。责任心是对他人的愿望的尊重和满足,可以表现为母亲对孩子生理上的要求的关心,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精神需要的关心,也可以表现为对社会整体生存环境健康发展的关心和促进。尊重是承认他人的独特性和个性,努力地使他人成长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尊重使责任心避免了对他人的控制和奴役。了解是指要深入事物的内部,洞悉人的心理,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认识他人和自身。了解是尊重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才会有的放矢,从关心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人才是有益他人的。

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互相依赖的,成熟的人会拥有这些积极的态度[2]。真正成熟的爱是四个要素的有机集合,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才能拥有的爱。

二、爱的形式与实践体现了弗洛姆对“爱”的重新认识

(一)爱的形式是弗洛姆对爱的重构

弗洛姆在论述爱的内涵与本质的同时,并不否认在对象和形式上是具有区别。在论述这些区别的过程中,弗洛姆奠定了自己爱的理论建构基础[3],也令人重新思考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

1.博爱

博爱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愿意提高他人的生活情趣。博爱是对自己同类的爱,是基于生物性相似,基于对种族基因的保存和继承需要的支持。在博爱中体现着种族互惠利他的生物进化需要,是生存需要的文化体现,也体现了人类对客体关系、对群体归属感和同一性的需要,是弗洛姆向马克思思想的致敬,也是弗洛姆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的闪现。相反,只爱自己的亲人的亲缘利他是有缺憾的爱,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这种狭隘的爱对不能通过对特定人的爱,继而超越阶级、民族、文化背景去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者陌生人,去达到对所有人的爱。人性的体现和个体潜能的发挥,需要博爱的精神,一切形式的爱都以博爱为基础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爱。

2.母爱

母爱是对儿童的生活和需求做出的毫无保留的肯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关心孩子的生理需要,满足其生命成长的需要。二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使孩子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健康人。人类幼儿的柔弱决定了母爱的特点:在两个不对等的人的关系中,丰富、强壮的母亲为需要帮助的弱小孩子提供无私的帮助和爱护。当母亲意识到孩子是自己基因的传递、生命的延续,而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自己的要求,母爱就成为其美好人性和无限潜能的表达,是她成为一个完整女人和成熟的人的事实。

弗洛姆还强调,母爱更重要的表现形式体现为正确处理孩子成长、母子依恋和分离焦虑。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才会带着关心、了解、尊重和责任心,小心处理孩子独立和母子分离的问题,支持孩子的独立、健康发展,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才会正确阐释母爱爱护孩子的真正本质。

3.两性之爱

这种爱是两个特定的男女之间的爱,指狭义的“爱情”,是异性彼此最真挚的爱慕,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的爱,希望对方成为自己人生伴侣的最强烈的、专一的感情。它既不同于博爱,又有别于母爱。它具有专一性(独占性、排他性)、自愿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爱情是爱的典型形式,也是爱的本质和个人爱的能力的集中体现。专一性决定了爱情是狭隘的,一旦确立恋爱关系,双方都必须尊重对方的感情,承担道德感情和道德义务,对爱情忠贞不渝。爱情不因贫穷、疾病、灾难、死亡的考验而消失。爱情的专一性决定了爱情必须以男女双方的真诚互爱为前提,是不可强求的。所以,相爱的双方应该明白爱情是会发生变化的,要不断地培养。在发展爱情的过程中,双方都不断了解、尊重、关心对方,对爱情充满责任心,真诚帮助对方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也就是说发展爱情的过程是相爱双方的人格、心理的成长和陶冶的过程。人们因为懂得爱,懂得处理爱的技巧而成熟,在发展爱情的过程中,男女双方的人格也获得了健康发展。基于此,爱情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决定、判断和诺言[4]。它要求相爱的男女双方应该从彼此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责任心、意志力帮助相爱的双方完成对彼此的奉献,完成自我的成长,具备爱的能力。

毫无疑问,由于情感和基因传递的需要,爱情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因为性行为带来的激情。但是弗洛姆批判认为性行为和性占有就是爱情的误解,单纯的肉体结合并不能克服人与人的隔离,满足彼此身心合一的需要。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性关系才会温柔地呵护彼此,不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这样的性爱以更深层次的博爱为基础,只是在性结合、在灵欲合一、在生活的全部范围彻底献身上排斥他人,具有独占性。因而,性爱会通过爱一个特殊异性,从而发展自身的完美人格和爱的能力,进而爱屋及乌去爱其亲人,爱其种族,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4.自爱

自爱是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弗洛姆认为,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如同约翰·邓恩的布道辞所言“每个人的死亡都使我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所以爱自己是美德的表现形式之一。更重要的是,自爱,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会保持自身人格完善性和整体性,关注自己的健康发展,因为他知道只有以自爱为基础,才能不拖累他人,才能真正爱别人。

但是弗洛姆认为自爱不是自私利己。自私自利者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一切事物。他们不关心他人,不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不了解他人或者狭隘地理解他人,他们体会不到奉献的愉悦,只想索取。他们不是真正的自爱者,他们表面上非常关心自己,但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的实质。

5.神爱

爱的宗教形式是对神的爱,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同样产生于消除隔膜、要求统一的追求或需要。人们爱神,是因为神总是体现着最高价值,体现着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体现着完美。人们对神的爱实际上表达了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对他自我最高层次超我的体验、最高力量的体验,是人们对真理、正义、完美和统一的终极最求。在这个方面,弗洛姆将人神分离,强调了人对神的崇拜,削弱了对人的创造力和潜能的肯定,暴露了自己的思想局限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错误解读。

(二)爱的实践倡议展现了弗洛姆的社会问题救赎之道

弗洛姆探讨了爱的理论是为了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而他对爱的实践的阐释是希望为西方现代社会问题找到解决之道。他批判了人们对爱的三个错误认识:第一,爱的缺乏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缺乏爱的对象,或者自己不被他人爱。第二,爱是能够彼此交换有价值的社会情感产品。第三,爱情是心旷神怡的迷醉,强烈疯狂的爱恋。他认为这些误解恰恰是西方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市场经济交换价值规律在人类精神上的负面影响。缺乏爱,是因为没有爱的物质对象载体,如果自身不具备让对方爱的价值条件,就不能被爱,因此爱就成为一种基于价值交换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无条件的关心和爱护。

所以,弗洛姆提出人们要学会爱,懂得爱的艺术,就必须像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一样,既掌握理论,又能够实践。爱是个人的情绪体验、心理感受,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主动行动、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为自己获得这种体验。进行爱的艺术实践需要满足几个基本要求:纪律、集中、耐心、兴趣。遵守纪律意味着约束自己的行为;集中精力才能保持学习和实践的效率、效果;恒心、耐心产生的毅力,能够使人们保持兴趣去关注和发展爱的艺术。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和必备条件外,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并具有客观性,即“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此外,还要具备理智、谦恭、信仰、勇气和积极的活动等优良品质和条件。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发展创造性人格。否则,人们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爱的实践,也不可能精通爱的艺术。

三、爱的理论是弗洛姆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继承

弗洛姆“爱”的理论,是他对当代西方社会进行批判的产物,同时也是他试图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思想的结果。他重视爱,寄希望于爱,号召人们把爱当作一种能力来对待和培养,把把爱当作一门艺术去终生研习,是因为他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爱正在走向衰亡[5],创造性爱的匮乏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充斥着各种非理性的爱情或假爱情。这些爱的异化现象和关于爱的错误观点正是西方社会爱情衰亡、匮乏的集中表现。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则在于现代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明和主流文化倾向。崇尚物质文明和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现代西方社会使人们认为获得性满足是爱,能够排遣孤独,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是爱,甚至只要抬高自身价值找到合适对象就能够爱,而忽视了爱是能力表现的实质。

因此,弗洛姆希望大力倡导爱,正是要向人们表示他对当代西方社会爱的衰亡和异化的不满,以及对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结果。他认为学会爱,培养出爱的能力,就能解决西方社会爱的沦丧的问题,就能解决现代西方人日益严重的精神问题。

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曾作过长期的研究。他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结晶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来,同时也对他们的“错误思想”或“需要修正的论断”进行批判。一方面,他指出马克思的社会学和人性观注重宏观的、社会的、经济的层面及阶级分析,而弗洛伊德的人格研究和精神分析理论注重微观的、个人的、生理的层面及心理分析。所以他提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理论,指出具有创造性性格的人,能够将个人性格培养得与社会性格相一致,让个人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程。他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从属于社会经济机器,从属于经济目标,使人变成了具有商品等价交换价值的文化倾向[6]。同时,他强调人的“爱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个人因素,也取决于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全部结构和生活实践”。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能力实践问题。这些思想观点,体现他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吸取和正确运用。

但是他又曲解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他将人本主义凌驾于社会主义之上,他虽然看到了西方文明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缺陷,看到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弊端,看到了西方爱情异化和衰亡的事实与根源,但他并不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只是试图通过人性完善的心理革命,通过宣传爱、提高人们的爱的能力或艺术来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局部的社会改良,以治愈西方社会的精神病态,缓解西方社会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这其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和社会文化理论最根本的局限。

在对待弗洛伊德时,弗洛姆爱的理论同样表现出这一特征。一方面,他摒弃了弗洛伊德用性本能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理论,并对弗洛伊德把爱当作生本能,把性爱等同于性欲,把自爱等同于自恋和自私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分析了爱的本质、目的、基本要素;对爱与人格的关系,两性之爱,自爱与爱他人、自爱和自私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新观点。实质上这些思想观点是对弗洛伊德把爱情归结为性本能的表现或升华的观点的否定,摈弃了弗洛伊德的纯粹生物学倾向的人格理论,意识到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弗洛姆开创了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人及社会现象的先河,既是其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也是他在社会文化领域、在爱的理论方面超过前人的地方。

同时,他在探讨爱的理论时,又着重从人本主义角度分析人和人的爱,甚至反复强调爱仅仅根源于人克服分离和摆脱孤独感的心理需要[7]。他看到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的生物性隔离和分化,但是他没有看到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用文化、用经济联系或生产创造关系、用社会制度和自然达成的相对一致性及和谐发展的可能,这既说明他未能彻底摆脱弗洛伊德的影响,也使得他不能真正揭示社会经济关系和以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对人和人的爱的制约或决定作用。

此外,他把当代西方社会爱情衰亡和人的异化看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结果的同时,又认为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压抑了人性,使人性物化,直接导致当代西方社会爱情异化和衰亡。这就把属于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与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文明进步对立了起来,用科学技术局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局限,掩盖了导致了西方爱情的异化和衰亡的真正根源。这同样也说明他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关于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方法。

尽管弗洛姆在“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这两位思想家的过程中,在探讨和论述爱的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但决不能因此而贬低甚至否认在他的爱的理论中所包含的许多合理、珍贵的思想,更不能因此抹煞他对法兰克福学派以至整个人类精神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的积极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关于爱情的观点和论证也是独树一帜的,无论对于心理科学理论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弗洛姆爱的理论始终具有研究和讨论的价值。

[1]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王守纪,孙天威,轩颖.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5).

[3]李国华.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述评[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

[4]丛娟.“爱的艺术”的深层探索——弗洛姆《爱的艺术》的重新解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5]埃利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韩松.人类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解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J].学习与探索,2006,(3).

[7]韩仁生,邹敏.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述评[J].天津教科院学报,2005,(4).

2011-11-08

杨丽(1978-),女,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弗洛姆弗洛伊德人格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不乐多冤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