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建构主义思想探析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1-03-21叶木全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院校

叶木全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安355000)

从建构主义思想探析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叶木全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安355000)

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技能的传授者,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分析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原因,基于建构主义思想,探究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途径。

建构主义;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大力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做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技能的传授者。其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实践能力普遍不高是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是人们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知识技能建构的过程中,与学习者的动机、情境、交流密切相关,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意义建构”。同样,教师实践能力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需要积极主动的进行意义建构。

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建设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的共同点是理论知识较为丰富,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重理论”、“轻实践”思想较为严重,只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才能使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最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而高职院校,做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迫切需要大量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环境,迅速进入角色,上岗工作。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目前已呈现出以普通高校为主体、以高职院校为重要补充的教育格局。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不但需要从事进行科研的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大量在生产、建设一线从事制造、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术型人才。人才的“多元化”、“复合化”、“专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则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二、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一)教育大环境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先天培养不足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直接来源于普通高校,多年受普通高校“重学术理论”、“轻实践应用”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且毕业后,直接应聘到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工作经验,没有进行过独立的实践课题研究,难免造成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相对紧缺,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占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大多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传统的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观仍旧在高职院校延续。

(二)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培训不够

一方面,随着我国高考的连年扩招,高校间竞争愈加激烈,许多高职院校把大多精力都放在对外宣传与招生、对外扩张与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上,导致许多学校资金短缺,把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当成自己的经济负担,没有树立起人力资本开发的理念,不能把教师当做学校资本的一部分,无法实现教师能力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点,在教师培养与继续教育中纷纷效仿普通高校,不能把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做为继续教育的内容,过度重视学术研究,往往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再现与重复。缺乏相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制,导致培训工作乏力。

(三)教师自身缺乏学习动力

一方面,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之风得以蔓延,对教师的评价只以教师在学历、科研学术上取得的成绩为准,而忽略教师实践能力的养成,对于学历、科研成果有硬性指标规定,而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却没有相应的标准,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专业教师认为教师只是单一的进行知识的传授,而至于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则与教师无关,许多教师放不下“知识份子”的身份,不能主动下车间,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

三、由建构主义思想得到的启发

(一)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空杯原理”认为:“如果一个杯子有些浑水,不管加多少纯净水,仍然浑浊;但若是一个空杯,不论倒入多少清水,它始终清澈如一,学习也是如此。”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旦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就会自认为自己的理论知识很丰富,而无须接受新的知识、参与实践操作,有些教师虽然也想参与实践,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但是因为有了原先的理论知识——“杯子中的混水”,始终在“吃老本”,不肯主动参与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必须从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入手,通过强化教师的思想引导和建立健全岗位与绩效制度等方式,使教师形成“空杯心理”,主动进行实践操作,进行实践能力的意义建构,才能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二)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情境”是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基础,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去同化和理解当前所学到的新知识,从而给予新知识和新技能以意义的建构。如果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吸纳新知识,那么必然会引起思维的重构。因此,要想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必须从自身入手,通过建立健全校内培训与继续教育机制,加快学科建设与实践创新,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平台等方式,创设教师旧知识再现与技能培训的复合型学习情境,使得实际情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贴近教师的生活,从而产生认同感,最终促进实践能力的意义建构。

(三)协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在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与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协作与交流,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并不完全是独立完成的,通过集体环境的讨论与交流,共同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批判、协商和辩论,有助于思维和智慧的共享,纠正学习者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意义建构效率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可通过大力举办学科竞赛、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交流、研讨作用等形式为教师创造协作与交流的机会。

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激发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动机

1.强化教师的思想引导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及时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把握好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把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体的办学宗旨融入教师的思想观念中,使其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做为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最终目标,使他们能够看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不断加强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2.建立健全岗位与绩效制度

要为教师建立健全岗位责任与绩效机制,一改“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状,从本质上提高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首先,高职院校要制定岗位责任与绩效制度细则,明确岗位目标,把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岗位、学科,落实到每位教师。其次,在绩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做为评教的主体,把“学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否满意”做为评价教师成绩的重要标尺。把教师是否主动进行实训、实验、下乡等从事实践工作做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以促进教师完成岗位责任,形成较强实践能力。

3.改革完善管理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职称评审办法和考核评分机制,一改以学术研究为唯一标准的评定方式,广泛将应用性实践成果纳入考核体系,把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考核进行量化、细化,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把教师一学年中“下过几次企业”、“下过几次乡”、是否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做为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做好教师实践的工资保障与津贴,对于参与实验、实训和下乡的,要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享受比在岗人员更优惠的奖励政策。对那些在实践应用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在干部的提拔任用、外出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创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境

1.建立健全校内培训与继续教育机制

要树立起人力资本开发的理念,把教师做为学校资本的重要组成,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使教师理解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将自身奋斗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相统一。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校内外培训与继续教育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要在建立专门的教师实验基地,并及时进行维护、开发、改造与更新。在培训过程中,要一改传统的“理论再现”培养方式,为教师指定实践应用研究课题,将研究项目进行立项,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再学习、再教育,为教师提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平台。

2.加快学科建设与实践创新

高职院校要营造一个研究、创新的氛围,大力进行学科建设与实践创新,在学科创新中带动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要主动承接国家级、省级的研究课题,力争在学科建设领域有所突破,形成普通高等院校不具备的实践应用特色。要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创新,设立自主创新基金,对于在实践创新领域有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有力的扶持。用教师在实践应用领域的成果推动院校的学科建设,努力形成一个竞相实践、争先创新的大环境。

3.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高职学校要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一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校外企业实验、实训基地,与行业联系、沟通,整合各类校外资源,大力发展顶岗实践培训与脱产培训,培养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及时了解和掌握本行业的技术动态,积极进行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使理论知识广泛应用于实践。同时,可利用企业贴近生产一线的优势,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聘请到学校之中,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三)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能力的形成,不是单独的建构,而深刻受到集体的影响。做为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把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应用到教师培训之中,使教师的集体“意义建构”转化成个体“意义建构”,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进步。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大力举办学科竞赛的方式,为教师指定实践应用研究的课题,通过竞赛,激发教师的实践动机,在竞赛中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教研室和学科组的交流、研讨。针对实践项目,要及时予以论证和探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教研室内部,也可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使各小组成员的合作实践与小组间的竞赛同步进行,促进教师协作能力的提升,使教师在协作中增长技能。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技能的传授者,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薄弱的现状,从建构主义思想角度探析,只有从激发教师任职后接受继续教育的动机、创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境、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进行等方面着手,才能最终促进他们对实践能力的主动意义建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确保学校的办学质量。

[1]何丽娟.高职学院教师实践能力及其提升的校企合作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2]朱巧英.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3]陈艺文.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

[4]刘晓宁.对意义建构的再认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2011-11-02

叶木全(1955-),男,福建福安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院校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