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三俗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2011-03-21黄伟忠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黄伟忠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网络“三俗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黄伟忠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在现实条件下,网络“三俗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通过分析网络“三俗文化”的主要表现,指出了“网络三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网络“三俗文化”提供了对策。

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三俗;挑战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精神和民族灵魂的纽带,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源动力。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随之而生。网络文化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人们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字符形式为载体,以信息资源为依托,进行资源共享的交互性活动所形成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总称。具体说来,网络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其实质而言,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交际的主要群体,活跃在网络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与此同时,网络“三俗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瓶颈。于是,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摆正心态,正确对待,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文化的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网络“三俗文化”的主要表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监管的滞后,低俗内容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大行其道,而高尚的、积极的网络文化内容缺失严重。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庸俗风气、低俗风气、媚俗风气(通称“三俗文化”)。网络中的“三俗风气”内容在互联网平台上蔓延已久,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庸俗风气。首先表现为对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思想观念的破坏。价值观念是人们在价值认识的实践中而形成的心理认同感和信念,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实现人生目标时所持的观点。高校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高校主体价值体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民族文化中更内在、更深刻的本质体现。以网络红人“凤姐”为例将“审丑”当做标新立异,不断挤压、排斥正统的民族文化,使低级趣味的信息在网络世界里狂轰乱炸,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其次,庸俗风气还表现为“网络黑社会”对校园网络社会秩序的破坏。“网络黑社会”俗称“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公关”,它们按照某些人的要求进行密集发帖,诽谤、诋毁竞争对手,提供品牌炒作、口碑维护、产品营销、危机公关等服务,控制网络舆论,使高校网络公共秩序无法正常运转。这些庸俗的文化,严重影响着网民特别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阻碍我国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低俗风气。首先表现在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破坏。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使得大学生收集学习资料变得轻而易举,但同时也给他们的个人学术信息安全带来威胁。“人肉搜索”方便了网民的信息查询,提高办事效率,方便草根的监督。但“人肉搜索”实质上是模糊公众知情权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之间的界限,既不利于网络监督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其次,低俗风气还表现在对正统伦理道德的破坏。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在网上频频出现,特别是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方面的信息最为严重。这些信息的广泛传播给网络文化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污染了校园风气,使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容易被曲解和覆盖。

媚俗风气。有人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这话一点不假。随着宽带互联网、网络视听节目和微博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上淫秽色情等黄色信息不断增多呈蔓延之势。一些关于人体性部位、性行为或具有挑逗性和侮辱性的音视频、图片、动漫、文章等不文明信息,严重污染网络环境,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

这一切都破坏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容易诱发大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大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监管工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网络“三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网络文化基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诞生之时便根植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因此具有隐蔽性、危害性和传染性的特征。那么,这样的特性对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三俗文化”的危害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呈现多元性的态势,主流的和非主流的、高雅的和低俗的、高尚的和庸俗的、红色的和黄色的,可以说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由此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特别是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提到“高速发展的全球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由此可见,美国发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经济和科技,更在于企图利用网络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而用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占领全球网络主阵地,使其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准则。发达国家基本上垄断着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不断地向全球传递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模糊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识,使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立场动摇。这一切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二)网络“三俗文化”的隐蔽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从诞生的那一日起,就有隐蔽性的特点。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进入网络就好像是进入到信息世界,人们不必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中心,没有上下级的等级区分,传统社会里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已不能适应它的发展要求。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交往不需要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只要通过不同的“字符”与对方交流,又不用担心被人觉察真实身份。由于技术和监管机制的不成熟,现在很难做到对网上信息进行逐一审核,人们都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接受和传播信息,这就使得“庸俗”、“低俗”和“媚俗”的网络信息在网上广为传播。“三俗文化”就是在网络的隐蔽性下悄无声息的进行着,并时时刻刻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催化和误导作用。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应该站在国家道德建设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来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删除网络中的各种低俗文化,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网络“三俗文化”的传染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网络作为第四代新媒体,传播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交际的主体,容易受网络舆情的诱导,盲目扩散网络“三俗”内容。同时,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加大了网络“三俗”内容的传播,具有面广、量多和速度快的传染性特征。以网络论坛为例,各类“花色”新闻被曝光后,能在几秒钟内出现在各类网站中,并被不断重复的传播。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阶段,对八卦新闻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喜欢标新立异和追求新思潮。多元化的新思潮导致大学生自辩能力不足、盲目跟从、迷失信仰,把网络“三俗”内容传染到各个高校论坛,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应对网络“三俗文化”的对策

在当前形势下,经济社会正加速转型,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是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发展的新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和开展有效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网络“三俗文化”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上升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网络做为一种重要的舆论工具,其必定也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所用,成为抵制西方“反社会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重要武器。这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方式,加强网络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开办“红色网站”——即在网络上进行红色革命教育,具体包括革命领袖事迹宣传、红色电影展播、经典红歌网络传唱以及在网络上开展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评选活动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因此要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认为网络爱国主义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可以通过网络举办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系列校园活动,如进行爱国主义实例的网络宣传等。

(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教育

人做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网络社会中同样做为主体,制造和发布信息。而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在现实社会中接受检验。这样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要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并重点关注草根网民的切身利益,注重他们的感受。特别是作为网络社会交际主要群体的大学生,为了追求个性发展、朝拜新思潮,缺乏自我信息保护的安全意识。因此,要在校园内,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观来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保密,并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有意识的增强全国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营造一个和谐、有序、温馨、安全的网络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理”。人文教育提倡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提升大学生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然而,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阶段,追求个性发展,喜欢自由、顺其自然的成长。在网络社会的新形势下,单纯依靠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平台,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空间。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节、社团活动、课外社会实践、设立网络素质活动平台,拓展人文教育空间。做到网上网下形成合力,创造一个耳濡目染长期内化的人文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网络“三俗文化”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根除,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1]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N].人民日报,2010-12-17.

[2]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网,2010-10-23.

[3]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2011-11-08

黄伟忠(1987-),男,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