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011-03-21陈建才张斯为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教学质量

陈建才,张斯为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364021)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陈建才,张斯为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36402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多元化、职业性、实践性等特征,深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需要从运行管理机制、教学条件保障、质量监控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从而构建一套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保障体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开放与合作兼容。(2)职业性与发展性结合。(3)实施的全过程、多层面、多维度。

二、制约工学结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

1、教学组织指挥系统失灵。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模块化的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也就是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的两分法,在学校、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工学结合实施的组织机构。

2、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在传统学科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主体单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封闭、教学资源稀缺、教学内容脱离工作实际,采用程序化、刚性化的管理方式,与工学结合的开放性、多元化、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相冲突,传统的教学方案很难持续满足市场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一种能够灵活配置教学资源、提供定制服务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主动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保障条件建设滞后

1、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停滞不前。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课程的设置上侧重学校层面,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2、实训基地功能不足。由于长期受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校内具有生产性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功能的设备不足,基地软硬件建设无法满足“边做边学,学做合一”的需求。

3、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技能不强,双师素质教师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备。基于工学结合的督导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工学结合过程中的督导与评价目前还处于被忽视或想督导而又无法督导的状态,普遍存在过程监控的缺失。

2、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教学考核评价的突出问题表现为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单一、考核标准单一。在课程考核上,多数是以卷面分数作为教与学评价的依据,采用终结考核的形式,忽视过程的考核;在考核内容上,也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范围,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离,有的甚至只有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处于缺失状态;评价标准简单,没有修订出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功能,也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三、构建工学结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健全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1、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指挥系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校企互动、部门协同大大加强,需要建立“校企二元协同、校内多方联动”的组织指挥系统。一是建立校企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指导机构,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协调和信息沟通,对具体开展工学结合的企业而言,还必须设立工学结合的领导小组,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建立学校内部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学院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工作。三是建立工学结合的专门工作机构(校企合作办公室或工学结合办公室),专门负责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全面协调、指导各系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工作,并对工学结合工作提供及时的跟踪服务和信息反馈。四是各系建立工学结合的组织实施机构,负责系部工学结合的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2、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学籍学分管理机制,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打破教学计划刚性框架,使教学计划服从生产计划,根据企业生产需求,灵活安排生产性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环节;破除传统教学大纲的不可替代性,按照课程教学标准,围绕能力目标与素质要求,采用多地点、多形式、多任务、多方式实施教学内容。二是构建柔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做到适应市场调整专业,有效对接企业开设课程,切实针对岗位培养技能。三是建立柔性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机制,为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领域、学习情景项目指导、课程辅导、学习参考书目、教学案例、任务解决方案和学习材料等,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企业、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工作环境中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升的需要。

(二)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1、突出职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主导思想,突出能力本位,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校企深度融合,对社会及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解剖行业及其岗位的职责、流程(工作过程),分解出岗位所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以课程的形式覆盖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按认识规律与能力培养的秩序渐进,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安排课程实践与理论课程比例和形式,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力求达到理论实训一体化。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必须在学校和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参与下完成。学生通过情境化的学习与相关知识的紧密结合,形成职业能力;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2、强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根据生产流程和岗位职业要求,建设“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企联系紧密、具备多专业实训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要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使许多原企本需要到企业才能完成的实验实训,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仿真甚至全真操作,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充分利用好学校企业各自的资源,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互惠互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形成学校企业互动,共同合作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变成职业人。

3、着力打造“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按照开放性、职业性的要求,建立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专兼结合、双向培养、优化结构”的方式,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通过加强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技术服务、业务竞赛等方式,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依托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将双师素质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主要条件。

同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积极引进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机制。其次,开展兼职教师培训,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能力。另外,要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做好人文关怀。

(三)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监控程序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各项制度,实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建立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实现工学结合教学环节质量的标准化,逐步引入国家、行业、企业标准或规范,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与程序,实现基于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程序化和标准化。

2、建立全过程、多元化、立体式监控工作机制。一是教学质量监控涵盖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从生源招收、师资引进和资源配置方面进行控制,又要能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检查与评估、毕业生跟踪反馈方面进行控制,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顶岗实习的质量监控,实现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和因素进行实实在在的控制。二是教学质量监控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而且还需要企业、行业人员的参与。三是由院、系、教研室、学生构成四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深入校内外两个工学场域,做好督教、督学和督管三项工作。

3、建立开放、多元的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体系。建立由学生、教师、企业、家长、教育部门参与的科学合理、权重分明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一是评价主体的开放、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结合起来;将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个体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二是评价内容的开放、多元化:从注重课堂教学环节,转向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外教学环节并重;从注重理论教学,转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从注重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转向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与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并重;从注重教师教,转向对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三是评价形式的开放、多元化:把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使教学质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处在实时的监控之中。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3]王成方.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57-58.

[3]张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74-76.

2011-10-06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9—2010年立项课题(GZY0910LX031)

陈建才(1974-),男,福建上杭人,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教学质量
盐工学人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