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日复合动词语义结构的比较

2011-03-20刘云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词素日语语义

刘云

(天津外国语大学 日语学院,天津 300204)

1.引言

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复杂,与句法结构有相似之处,受结构主义思想影响,句法分析的眼光来审视复合词结构的研究占了多数,以赵元任、陆志韦为代表。刘叔新(1990)主张应从词汇意义及其关系范畴的角度进行分析,应侧重词素之间的语义关系。黎良军(1995)提出“词素义提示词说”,徐通锵(1997)认为“汉语的辞的构造最重要的是语义问题”。朱彦(2003)运用认知语言学网络模型理论归纳了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模式。纵观日语复合动词语义结构的研究,寺村(1978,1984)提出了“独立语”和“附属语”的组合搭配,長嶋(1976)提出了修饰与被修饰两种语义类型,森田(1978)分析了复合动词词素间的语义层次,影山(1989,1993)、由本(1997)提出了统语和词汇复合动词分类说。汉语中还没有确立复合动词这一概念,它隶属于复合词的下位分类体系中。本文引用日语复合动词的概念,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比较两语言中[V+V]型复合动词的语义结构。

根据词素间的意义关系将日语中的复合动词分为并列、修饰、述补和熟合复合动词四类;朱彦(2003)以述谓结构为依据,把汉语复合词的语义结构类型分为论元成分互参型、谓词成分互参型、支配型谓词在前式、支配型谓词在后式、并联式五类。为了便于比较,对照日语复合动词的分类来考察汉语复合动词。

2.并列关系

2.1 [V自+V自]和[V他+V他]。

日语复合动词并列关系中的V1和V2保持独立的词素义,共同构成语义核心。两个动词处于对等的关系中,具有相同的格支配关系,V1和V2的自他性是一致的。例如“奪い取る”的“奪う”和“取る”对宾语是相同的格支配关系,都采用“を”格;自动词“鳴る”和“響く”组合而成自动词“鳴り響く”,动词的格关系没有变化。并列复合动词的语义形式受到语义原则的限制,V1和 V2不可以表示对立的概念。影山(1993)曾提出复合动词必须只有一个主语或一个目的语,表达单一的动作和作用,所以像“行き来る”“貸し借りる”是不存在的,一般是复合名词加上形式动词“する”,例如“上り下がりする、売り買いする、乗り降りする”等。若V1和V2所表达的动作有程度的差别,前者表示初始、程度较弱的状态,后者表示发展、程度较强的状态,如“泣き叫ぶ”“照り輝く”等。

2.2 V1并联V2。

汉语并列复合动词中V1和V2也是对等的关系,构成的语义结构是“V1并联V2”,如离别、分配、尝试、登攀等。V1和V2不仅仅表示两个动作,还可以表示由V1和V2作谓语完成的两个事件,即动作和动作的并联、事件和事件的并联。汉语并列复合动词的语义形式首先受到语音原则的限制,丁邦新(1969,1976)、陈爱文、于平(1979)、周祖漠(1985)、周荐(1986)等一般认为这类词语词素序的排列受声调的制约,大致是按平上去入四调的顺序排列。例如“闪烁”“镶嵌”“嘲讽”等词的词素义相似,按照平上去入的顺序排列。之所以受语音原则限制,丁邦新、陈爱文等解释为:意义的作用是人们自觉注意的,而声调的作用是发音的生理机能所要求的,是不自觉的。在不影响表达思想的前提下,发音尽可能省力一点,平声发音最省力,上、去次之,入声最费力,所以形成了平上去入的顺序。其次受到语义原则的限制,朱彦(2003)提出:(1)当两个谓词之间有发生的先后顺序时,结果先发生的在前,后发生的在后。(2)如果两个谓词都表动作行为,一般是造成的影响更大、意义更大、效果更明显、后果更严重的放在后面。(3)当两个谓词意义有积极与消极的区别时,一般积极的在前,消极的在后。

3.修饰关系

3.1 V1修饰+V2被修饰。

“複合語においては、ほとんどの場合、主要部は品詞だけでなく意味の中心にもなる。一般的傾向として、複合動詞内部の主要部の位置は、同じ言語における句の主要部の位置と対応する”。(影山,1989:73)V2的词素义构成复合动词的语义核心,V1表达V2进行的方式、状态,或产生的原因。有的V1语义脱落,失去了原有的词素义,只起到加强、增添某种语气的作用。例如:

(1)気分的に云えば、何か押し倒されでもするようでもあり……(黒)

(2)決してそれとは告白けるなとは堅く父も言い聞かせた。(破)

(3)思い疲れるばかりで、結局は着かなかった。(破)

(4)しかしナオミは、まだ強情に押し黙ったまま……(痴)

例(1)“押す”表示完成后项动作的方式“押して倒す”;例(2)“言い聞かせる”意思是“言いながら聞かせる”,V2在V1的状态下进行,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发生。例(3)“思い疲れる”意思是“思うことで疲れる”,构成了因果关系。例(4)的“押す”已经发生语义脱落,只表示强调。像“引く”“取る”“ぶる”“突く”等动词在构成复合动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缀化现象,有的还会发生音韵的变化,如“引っ返す”“突っ込む”等。

3.2 V1(方式、原因关系)V2。

汉语修饰关系的复合动词和日语相同,V1表示V2发生进行的方式、状态,或者V1和V2构成因果、目的关系等,例如:

(5)仰望着遥远的星海,他的心飞向了那座红色的楼房。(轮)

(6)她倚窗眺望对岸的晚香楼。(家)

(7)觉慧怀着紧张的心情向四面张望。(家)

(8)这是向他挑战,这是对他的示威。(活)

例(5)(6)(7)的“仰望”“眺望”“张望”,语义核心是“看”,按照V1表示的方式分别是抬着头看、向远处看、往四处看,是不同动作的描写。又如“冲服”“含服”,语义核心都是服用药物,用“冲”“含”来表达如何服用。再如“倒挂”“做看”等词,V1一般是持续的动作性动词或表示状态的词,特点是前后项动词具有同时性,意思是“V1着V2”,即倒着挂,做着看。这类词和表示方式的词很相似,不同的是表示方式时V1先行于V2,而表示状态时V1和V2具有同时性。例(8)“挑战”为了激使其战而挑衅,V1动作行为的发生发展归于V2的发生或发展。汉语中纯粹两个动词的组合具有因果关系的词相对较少,但是像帮忙、出差、保险、出差、报仇等后者是名词的很多。

4.述补关系

4.1 V1+V2(强调、体)。

日语述补关系中的V1和V2分别有独立的词素义,V2对V1进行补充说明,甚至有些V2的词素义逐渐变得抽象衍变为词缀。武部(1953)曾对复合动词后项的多种含义进行了归纳分析,概括为两种,一是表示强调,例如“恐れ入る”“震え上がる”“睨みつける”中的后项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词素义,只是作为词缀用来表示强调。二是表示体。

V2表示体时对前项动词有很多限制要求。首先,时间的相“始める”“出す”“続ける”“終わる”“やむ”等词要求V1是持续性动词,表示的动作有时间的跨度,不能是状态动词和多以“ている”形式使用的动词,所以“優れ始める?”“禿げ終わる?”等词是不存在的。偶尔可以接瞬间动词,前提是表示一次性的动作反复出现或同样的动作由多个动作主体反复完成。例如:

(9)一寸大きいぞと思う間に側の棚のビールがガラスと一斉に落ち始める。(激)

(10)こういう事件はあちこちで常に起こり続けている。(google日文搜索)

例(9)“落ちる”是单个动作主体瞬间完成的动作,描写一连串动作接连发生时,最初始的动作是 “落ち始める”。例(10)“事件が起る”是一个个体动作,但是多个动作主体的出现,成了连续的点或片断,形成了一种延续的状态。

其次,空间的相“込む”“出る”等词用来表达V1动作的方向和趋势。因此V1表示带有方向性的动作时,方向必须与V2一致。例如:

(11)その時骨の中まで染み込んでしまったように思われたのです。(心)

(12)脹れた歯茎からは絶えず血が滲み出て、硼酸で含嗽したぐらいでは血がとまらない。(黑)

例(11)“染みる”表示动作主体由外向内移动,和“込む”的方向一致,而“滲む”表示动作主体由内向外移动,和“込む”的方向相悖,所以不存在“滲み込む?”,但是可以和表示由内向外移动的“出る”结合,构成例(12)“滲み出る”。与此相对,动词“流れる”本身不具有方向,可以分别和“込む”和“出る”相结合。

最后,V2为心理的相时,V1受到V2词素义的限制。以表示相互性的“あう”为例来看一下构成复合动词的过程中对V1有何要求。例如:

(13)我々は草原の乾いた草の上に腰を下ろして抱きあった?(ノ)

例(13)单纯动词“抱く”是单方面的动作行为,后续“あう”表示相互的行为动作,构成互为对象的对称关系。但是,“結婚する”一类的动词潜意识中要求动作对象的存在,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相互性,没有必要再后续“あう”来强调动作主体的对象关系,“眠る”一类的动词有很强的独立性,不涉及其他动作对象。因此“離婚する”“住む”“揃う”等共起性强的动词,或“疲れる”“帰る”“生まれる”等单独性很强的动词都不能和“あう”结合。

4.2 V1(结果、方向关系)V2。

汉语中的述补关系复合动词,V2表示V1的结果或者趋向。“V1结果V2”,主要是就动作行为而言,V1的动作行为产生了V2这样的结果,也可以指V1事件的结果是V2事件的产生。V1多是动作性过程性比较强的词,V1在整个语义结构中占支配地位,例如战胜、修正、压缩、摆脱、打败、打倒、打破、纠正、扩散等词,但是同为结果关系,语义结构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

(14)他听见她的脚步声并不抬起头。(家)

(15)回声向四面八方扩散,激起一片片呼应。(轮)

(16)王子勇敢地参加了很多次战斗,打败了很多敌人。(轮)

(17)迷惘、担忧扰乱了我的心。(轮)

(18)宁可压缩地方上的项目。(邓)

例(14)“听见”直接表示听这个动作的结果,V1和V2的主语是人;例(15)“扩散”,回声扩的结果是四下散开了,V1和V2的主语是事物;例(16)“打败”意思是“王子打,敌人败了”,V1动作的宾语是V2动作的主语;例(17)“扰乱”意思是“迷惘、担忧扰,我的心乱了”,V1和V2的主语是不同的事物;例(18)“压缩”意思是“压,致使项目缩”,V1的主语是人,V2的主语是事物。

V2表示V1的趋向时,语义结构是V1按照V2指示的方向进行。V2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方向,或一种状态趋势。换句话说,有时表示空间趋向,有时表示时间趋向。例如:

(19)我使劲儿把它推出窗口。(轮)

(20)全城陷入了无秩序的状态。(家)

(21)环境似乎改变了一点,至少他失去了一样东西。(家)

例(19)“推出”中的“出”表示由内向外的动作;例(20)“陷入”表示状态的发展趋势。表示趋向的词有“来、去、进、入、出、起”等,表示靠近、远离、由内向外、由外向内、回到原点等移动方向。例(21)“失去”表示时间趋势,和日语“ていく”的语义功能相似。

5.熟合复合动词

所谓熟合复合动词,是指日语中V1和V2都失去了原有的词素义,前后项同时发生了语义脱落现象的一类复合动词。V1和V2紧密结合在一起,都不能单独承担句子的谓语。像“突き止める”“食い下がる”“切り回す”这类动词需要通过文脉和语境来判断复合动词的词义,一般都是固定的结合。汉语中也有这样的词,例如:

(22)幼年父亲出走,母亲在困苦中把她抚养成人。(轮)

(23)叫我咋向你娘交代哟?(轮)

例(22)“出走”意思是出奔或被环境逼迫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出”和“走”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例(23)“交代”意思是把事情或意见向有关人说明,“交”和“代”的词素义已经脱落。

6.动宾关系

按照日语的分类标准,汉语复合动词有一类不能囊括在上述四类中。虽然是两个动词的组合,但是有些状态和动作行为会受另一动作行为影响,成为该动作行为的客体。像“导航”意思是引导飞行器或船舶沿一定航线从一点运动到另一点;“打拐”指打击拐卖人口的犯罪活动;“停销”停止销售活动。V2作谓语完成的事件成了V1的动作对象,如促销、反扒、导演、布控、包购等词。日语属屈折语系,不存在这种结构。

7.结语

中日并列复合动词的语义结构基本是一致的。V1和V2保持独立的词素义,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词素义,若为反义词时会发生语义脱落现象,或降为语义特征,语义形式都受到语义原则的限制。不同的是,汉语并列复合动词还受语音原则的限制,遵循平上去入的顺序。

中日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复合动词,语义结构都是表示V2是在V1的方式、状态下进行,或者V1和V2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不同的是日语中的很多动词都是自他动词相对应存在,像“殺す”“潰す”“砕く”等动词虽然表示动作行为,但语义中预示着“死ぬ”“潰れる”“砕ける”的结果或状态,不能用来表达后项动作的手段及方式。另外,V1和V2构成因果关系时,日语复合动词是“因为V1所以V2”的语义关系,而汉语中顺序是相反的,V2是V1发生的原因或目的,而且汉语中大部分是“帮忙”“报仇”等动词和名词的结合。

述补关系的复合动词,日语中分为V2表示强调或体两类,汉语中分为表示结果和趋向两类,其中表示空间的相和汉语中表示趋向的动补复合动词是一致的。分类出现了分歧,是因为汉语中有丰富的动补结构表达形式。首先,像V2表示强调的 “恐れ入る”“睨みつける”“困りきる”这一类词,汉语中采用程度补语的形式来表达,例如“涸れあがる(干透了)、澄みあがる(清极了)、困りきる(累死了)”等。其次,日语中由“始める”“続ける”“終わる”等构成的复合动词,汉语中借助动词、补语或结构助词来表达,例如“开始写、读起来、继续听、做完了”等。最后,日语中对于数的概念表达不是很清楚,相对增加了“あう”的语义功能,而汉语中借助副词“互相”“共同”“一起”或者数量词来表达。

中日两语言中熟和复合动词的语义结构是基本一致的,V1和V2词素义同时发生语义脱落或者转义现象,形成了一些新的固定用法,语素组合体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由直接变得曲折。值得注意的是,日语中不存在“停销”“打拐”这类V2构成V1动作对象的复合动词。

通过比较分析,对于中日复动词相对应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母语例举,发挥母语正面迁移的作用;对于不对应的部分,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辨别差异,遏制母语负面迁移,以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注释:

本文例句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中日对译语料库”.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2003.

[1]長嶋善郎.複合動詞の構造[A].铃木秀夫.日本語の語彙と表現[C].东京:大修館,1976.

[2]姫野昌子.複合動詞の構造と意味用法[M].东京:ひつじ書房,1999a.

[3]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複合動詞について[A].講座日本語14[C].东京:早稲田大学語学教育研究所,1978.

[4]影山太郎.形態論、語形成論[J].寺村秀夫.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11[C].东京:明治書院,1989.

[5]顾阳,沈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过程[J].中国语文,2001,(2):122-133.

[6]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词素日语语义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语言与语义
词素配价理论与应用
从词素来源看现代汉语词素同一性问题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词素溶合与溶合词素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俄语词素及其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