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优化生命历程的角度引导小学生习作

2011-03-20庄素娣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童心习作作文

庄素娣

(三明市三元区城关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1)

从生命生成的角度看,习作就是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朵朵浪花、一片片绿叶,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近生活,为生活而写,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描绘,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在习作中展示自我,了解他人,培养感情,增进友谊。

一、于平凡生活中观察出新意

观察是学生获取习作素材的主要途径。学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各自接触着不同的人、事、物,习作素材特别丰富,可反映在习作上为什么总是言之无物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生活不够留心,对生活缺少细致深入的观察。因此,在观察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日出日落、邻里关系、花开花谢、鸡鸣狗叫、蚂蚁搬家等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和现象。只要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是习作的好材料。在一次写景的习作中,我要求学生就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选材,认真观察,写自己熟悉的景,而不必去写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于是,学生选择了“阳台的茉莉花”、“家乡的小河”、“我家的后院”、“稻田秋色”等较为新颖的题材,习作内容也异常丰富多彩。又如,在一次写“我的妈妈”的习作中,很多学生写的妈妈特点都是慈母形象,好像克隆出来一样,千人一面。我经过精心设计,再次进行了指导,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妈妈长得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你妈妈对你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妈妈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是什么?你妈妈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看看谁能把自己的妈妈写得最像,而不要把自己的妈妈写成别人的妈妈。在后来的习作中,有的学生写妈妈爱美,都三十好几了,还整天打扮;有的写妈妈嗓门大,说起话来像放鞭炮;有的写妈妈做事总是风风火火、丢三落四;有的写妈妈爱贪小便宜,但对自己的学习费用却从不吝惜花钱……学生笔下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妈妈跃然纸上。观察是学生习作的起步,也是习作优质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慧眼识珠”,从不同的生活角度下笔,在平凡中捕捉新奇,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二、于多彩生活中表达出自由

眼下学生的习作许多都是成人的一番口气,也许是由于看了太多的范文形成了定势,也许是“从众”心理,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感受,屈从别人的说法,把生活中最原始、最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如,有一学生到商店买笔,店主在打牌,很不耐烦,说:“才买几毛钱的笔,催什么催!”学生只好红着脸走了。老师让学生把这件事如实写下来,把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可那学生认为这很丢人,不敢写。试想,长此下去,学生的习作个性将一点一点地泯灭,表达出来的话也往往言不由衷。所以,应该提倡习作在表达上要自由一点,放开一点,就是要鼓励学生放开胆量写作文,事实怎样就怎么写,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要有所顾忌。有一位学生在上课时看课外书,被我批评了一顿,他一直不服气,感觉很委屈,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我让他把这件事写下来,他写的是“我不应该在上课时看课外书,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老师批评我是为我好,我以后要认真上课,再也不分心了”,等等,类似检讨书。我不放弃,继续鼓励他重写,把整个事情经过纪录下来,把这几天心里的不快吐出来。在我的催促和鼓励下,这位同学终于放开胆子写了一篇洋洋洒洒600多字的习作。其中有段这么写道:“老师,看课外书不是丢人的事,可当着全班那么多同学的面,我感觉丢尽了脸,我又难受又委屈又气愤,我在心里一直问自己,老师,您怎么了?以前那个温和的你哪里去了?”这段敢于吐露心扉的话,充分显示了学生无所掩饰的个性。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如有所表达,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习作真实地表达了生活,自由地发出了心声,触动了真情实感,这才达到了习作目的。

三、于精彩生活中体验出真情

反思学生的习作,表情达意方面矫揉造作的多,自然流露的少;无病呻吟的多,实实在在的少。比如写老师,则“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写春天,则“桃花开了,梨花也开了,春天真美啊”;写人物品质,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浮光掠影地喊上几句口号,怎能打动人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学生习作的 “人云亦云”,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没有真正地用心体验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点明习作获得真情实感的途径:“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不仅要用眼睛观察生活,用笔记录生活,更要用心体验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全身心地体验,才能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才能流淌出那种返朴归真的真感情。如在一次以母爱为题材的习作中,我先布置每个学生回家为自己的母亲洗脚,注意洗脚过程中母亲说的话、母亲的神情变化、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等。有一个学生写道:“我为妈妈端来了热水,妈妈咧开嘴笑了,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当我为妈妈脱下鞋子碰到她的脚时,一瞬间,我惊呆了,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硬邦邦的,脚掌一道道的裂口,斑斑的血痕清晰可见。我忍不住抱住妈妈的脚,泪流满面。”没有堆彻辞藻的赞美,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那颗热爱母亲的心。所以,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否用心灵去体会生活。只有用心灵去体会生活,才能抒发实实在在的暖人心窝的情感。

四、于浪漫生活中展现出童心

儿童的世界应该充满童趣、童乐、童韵,而一直以来我们追求“文以载道”,追求“崇高立意”,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儿童,让儿童用天真烂漫的童心去编织“营救落水儿童”、“拾金不昧”等“美丽的谎言”,而学生在种种“清规戒律”的制约下,说“文”论“道”,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个性的同化。如在一篇《老黄牛》的习作中,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写了放牛、骑牛的乐趣,充满了儿童那种固有的童真。而学生父亲给予的评价是:“毫无意义,应写出老黄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是对童心的“格式化”。再如,在一次写“二十年后的我”习作中,很多学生为自己勾画的美好前景是当上县长、局长,成为大款、明星,拥有别墅、车子、权力,等等,虽然学生讲的是实话,但这带有明显的成人化功利色彩。这并非作文本身的过错,而是“做人”的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应该十分强调学生习作的童心与童真,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和责任,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徜徉、领悟,以特有的童心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抒发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在一次写“我的理想”一文时,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爸爸要我好好学习,长大当科学家,妈妈要我当一名艺术家。他们说,有了一个‘家’,才能有所作为,才会受人尊敬。可我什么家也不想当,我只想变成一只猫,因为奶奶很寂寞,我要变成猫,整天陪伴她左右,为她解闷。”没有所谓的崇高理想,却有真切而美好的心愿;寥寥几句,却倾注了作者的人性之美。这才是对生活的真切感悟。由此可见,作文即做人,学生的习作应浸润童真,流淌童趣,既不要被所谓的立意所束缚,又不能被成人的观点所拘囿。

总之,习作本来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习作与学生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习作教学资源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空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习作,就是激活学生习作情趣,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尽情释放心灵自由和生命个性,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环境下习作教学的价值取向。

[1]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2]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金加锦.构建“生活作文”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宁夏教育,2001,(2).

[4]朱竞芳.生活化:作文教学本色的回归.小学语文教学,2006.9.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童心习作作文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