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撞到桌子时的教育启示
2011-03-20祁刚
祁刚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0)
一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撞到桌子上或摔倒的情景,作为家长,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让我们先看看中、日、美三国父母在孩子撞到桌子时的通常做法。
案例一:日本父母的一般做法
日本妈妈们一般会这样做:看到孩子从那边跑过来,撞到桌子而哭起来,就马上把他带过来说,再走一遍!再走一遍!世界上有这种第二遍又撞上去的小孩吗?所以当孩子从旁边走过去时,妈妈马上就讲,一个小孩会撞到桌子,有三个理由,第一个跑步冲得太快,来不及刹车;第二个,头一直低着,没有注意看;第三个,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你是哪一个?找到了原因,下次就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案例二:美国父母的一般做法
美国妈妈看到孩子被路边桌子绊倒,就走过去说,杰克站起来!可孩子在地上一直哭。杰克!站起来!妈妈又大声地说一遍。孩子匍匐着站起来后,妈妈就将孩子带到路边开始训,杰克,你看看你刚才,像个男人吗?还说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你那个样子能保护我吗?做事情不能负担自己的责任,还妨碍交通。稀里哗啦骂一通,孩子还含着眼泪,妈妈就给他带走了。
案例三:中国父母的一般做法
孩子撞了桌子绊了一跤,中国妈妈总是先去拍打桌子哄孩子说:“这个破桌子,都怪你,把我们宝贝绊倒了。”如果孩子还止不住哭,我们的父母还会再去打地,一边跺一边打还一边说:“不仅是这个破桌子,还有你这个破地,打死你,打死你,再叫你欺负我们小宝宝。”
二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特别是3—6岁的孩子,处于通常被人们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个年龄阶段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重要阶段,可塑性最强,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当孩子撞了桌子跌倒后,日本妈妈、美国妈妈做法的共同点,就是让孩子承担责任,并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日本妈妈更重视培养孩子对错误的理性分析,通过理性分析找到做错事的根本原因,并惩前毖后。而美国妈妈一般更重视孩子勇敢坚强人格的培养,同时要求孩子明白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误妨害公众利益。
而中国父母的做法在孩子的早期教育培养中却给孩子的人格发展带来以下危害。
(一)使孩子学会推卸责任,甚至养成说谎的习惯。
事情做错了,本来是孩子的责任,但从父母的言谈中孩子得到的却是自己没有任何责任的信息。母亲的言语不断强化孩子没有过错,没有责任,而一切责任都是桌子和那些物体的问题。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往往把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或嫁祸到其他人或物上。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即遇到问题、困难不是想解决的方法,而是怨天尤人,想法推卸责任。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在思维中变得学会推卸责任,做了错事就会说:
“都是妈妈不好,没有叫我起床,害我迟到!”
“老师的讲课水平太差了,他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害得我考这么少的分数!”
“不全怪我,是因为表弟推我,我才不小心把鱼缸打碎的!”……
一遇到问题或有事情发生时就想到推卸责任,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当孩子在思维中学会了逃避责任,那么在行为上就会推卸责任,从推卸责任,到最后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孩子会逐渐沦落为没有一点责任感的人,当责任无法可推时,就会用谎言来为自己开脱。
(二)使孩子遇事不能正确归因,怨天尤人。
“归因”简单地说就是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的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毫无逃避的态度。
当孩子撞了桌子,我们的妈妈总是将孩子摔倒的原因归结为桌子不好或地不好,从来不让孩子从自身寻找导致错误的原因。长此以往,家长就是慢慢地在向孩子灌输“向外归因”的观念,如果“向外归因”真的成了人格的一部分,这个人将会放弃对自己的责任,凡事出了问题,就怨天尤人,都是别人的错。有的埋怨领导和同事不帮助,有的埋怨父母没本事,给自己安排的工作不好,留下的财产少,就是不找自己的原因或不去努力的工作。这种人在社会上很常见,很少有人会反思是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三)自私自利,不会关爱他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心理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研究发现,早期的孩子相信“万物有灵”。即在孩子眼里,万事万物都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活动和思想意识的个体,是同样平等的存在。简单点说“万物有灵”就是指在孩子看来,对一棵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因此,他们对待身边的事物就像对待熟悉的小朋友一样,能够发生交往行为,并乐在其中。在孩子眼中桌子绊倒自己,是一种“社会交往”事件。我们中国妈妈的教育行为完全忽视了桌子的存在,桌子绊倒了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它也是痛的,也需要关心、关爱。否则我们只一味地让孩子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爱,孩子就不会有给予别人关爱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无法去爱别人。久而久之使会使孩子情感冷漠,而对别人爱的需求却非常贪婪,甚至写作业的时候也得妈妈陪着,形成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的品性。
三
当孩子撞到桌子,我们应该怎样处理?
(一)让孩子承担责任。
1.扶起孩子,并给他一个微笑。
孩子撞了桌子或摔倒,通常不会摔得太疼,孩子大声哭的主要原因是受了惊吓,这时,如果父母先笑了,他会轻松些,也会觉得这不是件大事;可如果父母慌了,他会受到更大惊吓并哭起来,总是如此,还会让他习惯把寻求同情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失去自主成长的机会。
2.用语言强调孩子的责任。
妈妈这时应该说:“宝宝把桌子撞疼了,桌子没有眼睛,宝宝有眼睛呀,桌子不哭,宝宝下次一定会小心的!”母亲引导孩子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凡事主动自己承担责任,认定事情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寻求自己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随着孩子逐步长大,他会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能够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二)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在“挫折”中总结经验。
孩子知道自己的责任后还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是自己跑得太快,还是没有注意路上有障碍物?如果是跑得太快的话,下次走路就慢点,如果是没有注意看地面的话,下次走路一定要看路……找到原因后,妈妈应该让孩子再走一遍,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直面责任,并学会寻找原因,在挫折中总结经验,使孩子养成敢于面对挫折的习惯,并提升孩子的勇气。
(三)让孩子关爱对方。
从孩子早期心理角度来看,在孩子的眼中“万物有灵”。皮亚杰在研究中指出“泛灵论”的实质:它产生于儿童把事物同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是由于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从孩子心理发展角度看,孩子撞了桌子是一件“社交事件”。我们可以赶快亲亲孩子的痛处,给他揉揉,安慰他“马上就不痛了,宝宝勇敢”。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他一样,带着他给小板凳或桌子揉揉痛,告诉桌子“马上就不痛了”。这样做,不只没有让桌子站到他的对立面,成为“加害”他的坏蛋,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他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考虑到别人,要互相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