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我的孩子总是“推卸责任”?

2021-12-09张燕平

心理与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体杯子婴儿

张燕平

邻居家有一个5岁的女儿和一个4岁的儿子,女儿很文静、乖巧,儿子很调皮、爱说话,随时都可以听见他慢吞吞的、一脸严肃的、很认真地和不同的人说着一些让大家忍俊不禁的话语,给大家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某日晚上,姐弟两人一起刷牙。姐姐先洗漱完毕,准备离开的时候却不小心碰掉刷牙的杯子,玻璃杯落地而碎,姐姐先是愣了一下,随即面向正在水池旁刷牙的弟弟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喊:看看你,看看你!弟弟站在那里一脸疑惑地看着哭诉的姐姐。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妈妈看在眼里。妈妈来到姐姐面前说:“你看你,打碎了杯子妈妈又不批评你,没有事的,弟弟离你那么远,怎么能怨弟弟呢?过来吧,让妈妈把地上的碎片收拾一下。”

妈妈的做法正确吗?

总的来说,这个妈妈做法比较合理。

1安抚女儿因做错事而害怕受责骂的焦虑情绪,让女儿明白,妈妈不会因为你打碎杯子而生气,妈妈更担心的是你有没有被杯子碎片扎伤,即让女儿明白在妈妈心中,妈妈更关心的是她这个人。

2让女儿明白,这件事和弟弟没有关系,是你一个人的责任,不应该把自己的错误归罪在别人身上。

3最好能和女儿一起打扫碎片,让女儿为自己的不小心打碎杯子和自己错误的归因方式负责任,这样做或许对女儿会更好。

姐姐“归罪他人”的心理解析

姐姐为什么会把责任推到弟弟身上呢?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提出:爱玩归罪游戏的,都是巨婴(即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所谓的“成年儿童”)。这类人的共同点是: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败,立即找一个身边人去怪罪,觉得自己的挫败是这个身边人所导致的。有完整自我的人,很少或不会这么做;而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势必会这么做。也就是说,任何大大小小的失控,自我未成形或破碎的巨婴,都会下意识地认定其背后必定有一个主观恶意对抗自己的力量,他们必须要找到它,去归罪去攻击。

科胡特早期曾强调,原发性自恋指的是“心理上的婴儿状态”。意思是说,婴儿对于母亲及其服务的体验处于一个没有“我—你”分别的世界。婴儿会期望自己能够全能般地控制母亲(或照顾者),当父母不能随时满足婴兒的需求时,具有自恋倾向的人会将这种不满足体验为一个放大的自体“难以驾驭”的部分,并期望对其具有完全的控制,当它被体验为“无法控制”时,个人的自体将会出现破碎。也就是说,这个具有自恋倾向的小女孩在面对“不小心打碎杯子”这一事件时内心充满了害怕的情绪,因为这件事情超越了她所能控制的范围,这是她自体“难以驾驭的部分”。

我问儿子:你猜这个小姑娘为什么会把自己的错误归罪于弟弟身上呢?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她害怕妈妈会责骂她。我相信儿子的解释代表了大多数孩子在犯错误后的真实心理,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小姑娘觉得妈妈一定会责骂她呢?

我们必须接受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可能永远做到满分,社会、学校也不可能永远给孩子提供一个完美的环境,孩子可能会体会到诸如“不被照顾的无价值感”“没有共情的环境”“被拒绝的无助感”等感受,从而导致在成长过程中自体的不完整。正如这个打碎玻璃杯的小女孩,打破杯子的背后似乎更多地反映出她内在有一个破碎的自体。

如何修复破碎的自体?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总是推卸责任的背后可能是由于存在破碎的自体,作为家长,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

作为精神分析学家、教师的科胡特认为,有两个机会来实现核心自体的生存潜能。第一个机会大部分是发生在孩子二至四岁时期,被其描述为“通过加固其早期夸大的展示性幻想来建立核心抱负心”。此时的孩子希望有人期待,有人接纳他看似夸大的展示性幻想,特别是需要从母亲的目光中看到“神采”,以确认其健康的展示行为。第二个实现健康自体的机会是“获得大部分特定的理想化目标”,通常出现在生命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年中间。正如文中那个妈妈所做的那样,让自己成为女儿的一个理想化对象,通过对女儿共情的、同调的反应,为女儿建立起实现核心自体潜能的机会,使破碎的自体得以重建。

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心理咨询的过程,其中,父母,尤其是妈妈的作用更为重要,无人能替代。任何一个妈妈不可能做到足够好,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敏感性,能在婴儿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也能在不被需要时退离。在婴儿能力增加的同时,逐渐减少婴儿的依赖感,让婴儿有机会去适应外部的挫折,并实现安全的分离。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是做到了60分的状态。或许,这个妈妈做到了50分的状态吧。

猜你喜欢

自体杯子婴儿
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哪个更安全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嘻哈中的真自体
神奇的杯子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喂养硬指标
婴儿中耳炎与喂奶姿势
给婴儿制作补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