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练琴效率
2011-03-20李媛
李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州262500)
浅析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练琴效率
李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州262500)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课是一门重要的音乐基础课程,也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因此练琴在钢琴学习过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作者对如何提高练琴效率谈了几点自己的体会。
学前教育专业 钢琴学习 练琴效率
有人说:“成功的秘决就是把同样的一件事情反复地坚持去做。”这句话用在钢琴学习中更有体现性。钢琴弹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练琴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以及幼儿园教学活动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练琴的效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根据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练琴效率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钢琴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动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唤起学生对钢琴的兴趣,是专业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练琴本身的兴趣二者有机地结合,以取得教学的成功。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从普通高中考入的,没有任何基础,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往往好奇心强,学习欲望强烈,学习兴趣很高。学习一段时间后,必然会遇上练习枯燥、进度缓慢、老师让练习的曲目自己不喜欢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解决,就会打击学生的学琴积极性,导致半途而废。老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初学阶段尽量有目的地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曲目学习,并要耐心、及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正确引导学生练习。
同时,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上的是钢琴集体课,我通过用“值班老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个班级中会有一些接受能力快、相对来说弹奏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让这一部分同学来给大家讲解上课内容,老师作补充讲解,等同学们都熟悉了这种形式以后,把范围扩大到整个班级。这样学生们只有课下练习好了才能为大家讲解好,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练琴的效率和学习钢琴的兴趣。
二、有良好的读谱习惯
培养学生的读谱习惯是技能课基础训练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钢琴视奏能力,进而为学生准确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钢琴的初学者,弹奏时头脑、思想难免处于非常集中甚至是紧张的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乐谱上音高标记的意义,把具体音高与琴的键盘对应起来。可以运用学到的乐理知识进行读谱,如利用音程关系准确熟悉键盘上的各音;利用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的上加线和下加线记住各个音组“1”的位置,快速分清每个音的音名组别;同时还可以利用简短的儿歌进行趣味识谱,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变枯燥为生动、乏味为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掌握好节奏、节拍。教师要选择乐谱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拍让学生反复练习,如:
%%(强弱强弱)%%(强弱弱强弱弱)%%(强弱次强弱)
认真体会节拍律动感觉;同时加强节奏型的训练,如×.×(小附点)、×.×(大附点)、××××(四个十六)、×××(后十六)、×××(前十六)、×××(大切分)、×××(小切分)等,同时手指要慢慢适应谱面标记的动作要求,直到能够熟练、正确地弹奏这种节奏型为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练习并不仅仅为了弹好一首曲子,而是一种节奏型演奏动作的积累,当学生在其他作品中再次遇到这些节奏型时,就能够从容弹奏了。总之,识谱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演奏时全神贯注,看清谱面上的所有内容(谱号、拍号、音符、节奏、符号等),与听觉相配合,把作品弹奏准确。
三、课上教学因材施教,课下练习突出重点、难点
键盘课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师认真示范,耐心指导。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课程上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A层学生,确定较高的教学目标,随时注意观察学生能否“吃饱”;对基础一般的B层学生,时刻关注他们能否“吃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选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乐曲,让学生轮流弹奏,并讨论每个人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在布置作业时,既数量合理,又难易适度;基本练习曲、乐曲也力求搭配好,并说明曲目的练习目的、练习步骤和指法等注意事项。反复示范、讲解新的弹奏方法,细细分析并争取让学生当场实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在课后的练琴效率和准确率都会大大提高。
课下练琴要有目的性,不能从头到尾没有重点与难点而重复练习。对于比较难弹的小节、乐句先要单手练习,单手练习熟练、节奏没有错误之后双手合奏,使困难得到分解。这样的练琴方法要比从头到尾不分难易、主次,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效果好得多,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还能使练琴者感到轻松。
四、合理安排练琴时间,坚持每天练琴
练琴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接受能力合理安排练琴时间。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又不能搞疲劳战术。钢琴课后当天练琴非常重要。上完钢琴课后,许多没有琴点的学生一般都不在这一天练琴,其实这是在一周中收获最大的一次练琴,应该在自由琴点中利用好这段时间,这样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收到最好的练琴效果。还有一些学生在练琴时只是一遍接一遍地弹,声音好不好听,有没有错音都不管,练的都是错的,如此练琴还不如不练。如果是新课,在初弹时只要节奏、指法、音符准确完整,用很慢的速度弹下来也是可以的,弹熟之后再加快速度。
天天练、天天学、天天动、天天思。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人会否定“量变引起质量”的这个哲学道理,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每天练习钢琴至关重要。有的学生每次放完假再回到钢琴身边时,不仅手指不再那么灵活,而且对琴键及谱子也不再那么熟练,又开始变得生疏。天天认真练琴是钢琴学习进步的重要秘决之一。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曾说:“无诚意的反复练习是浪费时间,会使听力和演奏上的坏习惯增强,比不练还要坏。”因此,教师还要要求学生每天练琴时一定要精神饱满,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
五、排除心理障碍,轻松弹奏练习
心理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练琴的效率,比如基础差的学生,看到别人弹得好,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就容易形成越差越不想练的恶性循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检查作业时,不要总是归咎为学生主观不努力的结果,而应该耐心地听学生弹奏,适当指出优缺点,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正在进步,从而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平时练琴时的互助习惯。我从每个宿舍中选出一个组长,在琴点的时候进行互动,有问题及时解决。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在练习时会出现错音或错节奏,但自己并不知道,有了组长的帮助,能及时纠正错误,提高练琴效率。
六、改革评价机制,使课业评价过程化
在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理念下教师要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既要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更要考查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评价应贯穿到教学当中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亮点,注重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诸多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
教师评价表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特别是本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以集体课的形式授课,在这样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学习,如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就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问题和困难。教学评价也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不同个性、气质类型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使他们在课后练琴时更有积极性。
钢琴考试成绩实行“积分制”,使课业评价过程化。以往钢琴课评价是以最后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好像是“一锤定音”,往往有的同学最后突击练习也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现在我们改变了这种评价方法,每到学期结束时,每个同学都必须至少让教师检查10次作业,每次检查教师不再点名字,而是完成作业的学生自觉让老师检查。每次以10分制计分,根据检查情况得分,累计10次得分,占最后期末考试总成绩的80%;期末抽签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我们把平时的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打破了“一锤定音”的模式,这种“积分制”的考试方式使课业评价过程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日的学习兴趣和练琴效率。
综上所述,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练习方法是提高练琴效率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是提高学生练琴效率的关键。提高练琴效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而且要从复杂的感性的钢琴演奏中学会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练琴方法,最终使学生的演奏能力和演奏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